一、找装修公司如果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应该先冷静下来,把所出的问题整理清楚,然后找装修公司里专门负责处理问题和解决纠纷的客户维护部或质检部协商,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个过程里,要注意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描述所出问题,对赔偿结果要求合理,这样问题容易解决。
二、找有关部门一是消费者协会。根据消费者保护法规定,在出现家装纠纷以后可以到消费者协会进行投诉。消协的投诉部门在接到投诉后,在5个工作日内要和当地的家装委员会或与被投诉的装修公司联系,委托家装委员会进行情况调查,听当地的家装委员会的意见。投诉部门还有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商检部门等,
三、找有司法鉴定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装修质量鉴定,通过法律法律程序进行维权。
投诉物业找哪个部门
根据《物业管理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处理业主、业主委员会、物业使用人和物业服务企业在物业管理活动中的投诉。
可以向当地房地产管理局物业管理处进行投诉,这个部门是物业行业主管部门;投诉前做好相应工作。尽量不要采取口头投诉的方式,尽量以书面方式提交;
提交前看看您与物业公司签署的物业管理协议中,物业公司未尽到职责的地方是哪些,证据要充分完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十二条因商品房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不能交付使用,或者商品房交付使用后,商品房主体结构质量经核验确属不合格,买受人请求解除合同和赔偿损失的,应予支持
第十三条因房屋质量问题严重影响正常居住使用,买受人请求解除合同和赔偿损失的,应予支持。
交付使用的房屋存在质量问题,在保修期内,出卖人应当承担修复责任;出卖人拒绝修复或者在合理期限内拖延修复的,买受人可以自行或者委托他人修复。修复费用及修复期间造成的其他损失由出卖人承担。
-
半夜扰民问题,如何向有关部门投诉
378人看过
-
宅基地问题向什么部门投诉
243人看过
-
找到房屋质量问题投诉的管辖部门
298人看过
-
向哪个部门提出一般商品生产质量问题的投诉?
394人看过
-
如何鉴定铝合金门窗的安装质量问题
161人看过
-
新房门窗有质量问题怎么办
257人看过
业主是指房屋所有权人,按其拥有的物业所有权状况,又可分为独立所有权人和区分所有权人。区分所有权人是指数人区分一幅土地上同一建筑物而各有其专有部分,并就其共用部分按其应有部分有所有权者;独立所有权人是指某土地上的建筑物仅属于某一业主。... 更多>
-
房屋质量问题向哪个部门投诉,房屋质量问题应找哪个部门进行鉴定?海南在线咨询 2022-05-06房房屋质量问题向哪个职能部门投诉,一、房屋质量问题向哪个职能部门投诉首先看房屋质量保修期有没有过,要是没过,房屋质量问题可以向当地质检站投诉。房屋质量评估应找专业机构。房屋出现质量问题应首先与开发商协商解决,并申报建交委、规划局等相关部门进行检测、备案。房屋质量争议当事人双方如果协商一致,可以共同委托房屋质量缺陷损失评估机构做评估报告。当事人不能协商确定时,法院将在评估机构中指定。对房屋质量缺陷损
-
造成产品质量问题可以向工商部门投诉吗安徽在线咨询 2023-03-26《产品质量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因产品质量发生民事纠纷时,“当事人各方没有达成仲裁协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这是法律规定的解决产品质量民事争议的最后途径。 向人民法院起诉是整个诉讼活动中的一个阶段,整个诉讼活动由起诉、审判、执行三个基本阶段构成。根据诉讼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不同性质,诉讼可以分为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三种类型。因产品质量引起的纠纷属于民事纠纷,因此采用的诉讼类型是民事诉讼。
-
消费者有权就产品质量问题向哪个部门投诉西藏在线咨询 2024-09-05《产品质量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消费者有权就产品质量问题,向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查询;向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申诉,接受申诉的部门应当负责处理。 第二十三条规定: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社会组织可以就消费者反映的产品质量问题建议有关部门负责处理,支持消费者对因产品质量造成的损害向人民法院起诉。
-
了解一下购买商品质量问题向哪个部门投诉河北在线咨询 2024-09-08购买的商品有质量问题的,消费者可以向企业主管部门,技术监督部门反映情况,还可以到消费者协会请求调解,另外如果投诉的,可以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商检部门,最后还可以到人民法院起诉。
-
该向哪个部门投诉公司问题?江苏在线咨询 2022-03-31协商不成,到公司所在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