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证是房屋最重要的权利凭证,应亲自保管。即使与中介签订了居间协议,将房产证交给中介,也需特别谨慎。居间合同是居间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所以,在居间合同中,中介的作用是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中介方并没有持有房产证原件的必要。房产证交给中介的最大风险,就是在房屋所有权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房屋被中介私自卖掉,有可能造成经济损失。根据《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第十五条,当事人或其代理人应当到不动产登记机构办公场所申请不动产登记。基于此规定,实践中,房屋中介人员经常以代理人的身份办理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房屋中介人员代理人的身份只需要一份授权委托书就可以证明。实践中,授权委托书造假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一旦中介人员持有房产证原件,那么,房屋所有权被转移的风险就陡增了。
签订买卖合同和签订居间协议不相符合怎么办
居间合同和买卖合同约定不一致,要遵守居间合同约定,否则构成违约。居间行为过程中,签订买卖合同行为应该按照居间合同中约定的事项进行,也就是说,在签订买卖合同过程中对于权利义务的规定要与居间合同一致。根据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第九百六十二条规定,中介人应当就有关订立合同的事项向委托人如实报告。中介人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损害委托人利益的,不得请求支付报酬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第十五条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应当向不动产登记机构申请不动产登记。不动产登记机构将申请登记事项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前,申请人可以撤回登记申请。《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第十六条申请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一)登记申请书;(二)申请人、代理人身份证明材料、授权委托书;(三)相关的不动产权属来源证明材料、登记原因证明文件、不动产权属证书;(四)不动产界址、空间界限、面积等材料;(五)与他人利害关系的说明材料;(六)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本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的其他材料。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在办公场所和门户网站公开申请登记所需材料目录和示范文本等信息。
-
中介误导签订居间协议有效吗
119人看过
-
与中介签订协议后居间服务未完成,可以要求退中介费吗
429人看过
-
居间协议是否经过中介误导签订?
411人看过
-
中介协议签订后要求买房押金返还吗?
332人看过
-
怎样与中介签订居间合同补充协议
195人看过
-
租房无需签订中介协议
415人看过
房产证是购房者通过交易取得房屋的合法所有权,可依法对所购房屋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的证件。 房产证包括房屋所有权证和房屋共有权证,是房屋权属证书,是国家依法保护房屋所有权的合法凭证。 房产证由地方人民政府颁发,证书上填写产权人、房... 更多>
-
-
买房与中介签订的居间协议是否合法福建在线咨询 2022-01-25法律并不禁止个人从事房产买卖居间服务,因此,你说的个人与你们签订的房产居间协议是合法有效的。当然,个人从事居间的风险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多的,相比较一些正规的中介公司,个人的行为难以操控,且对个人的信用和能力都无法有效的把握,一旦出现问题,查找个人也比查找企业要困难很多,你上面所说的个人中介卷走房款的事情发生过很多,而且在发生之后追回全款的可能性并不大,常常是人抓到了,但钱没剩多少了。所以,建议
-
房产中介经纪协议如何签订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0-11甲方:乙方: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就乙方向甲方提供房地产项目中介服务事宜达成协议条文如下: 一、服务内容: 1、受甲方委托,乙方为甲方在武汉市寻求----公司地块开发房地产项目。项目信息具体情况如下:该项目位于武昌区和平大道673号,用地面积亩。区域内交通十分便利,配套设施齐备,规划中的地铁站就设在项目旁。 2、甲方在对该项目进行评估审查后,初步同意接受乙方所中介的房地产项目。 3、为便于甲方与乙
-
与中介签订居间合同补充协议要注意哪些江西在线咨询 2023-03-27签订房产中介居间协议的主要目的在于交易条件尚未完全达成一致或尚不具备签订正式合同的全部条件时,由其中一方先行提出大致的交易条件,若对方能够接受并签署,则视为双方对交易条件基本达成一致。但是生活中有很多“黑心”中介从中作梗牟取利益,给买卖双方都带来许多麻烦。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建议双方当事人在签订居间合同签一定要仔细阅读其中的条款,如果自己不能有效辨别利弊,别忘了还有律师能够助您一臂之力。
-
居间协议是否可以在中介误导下签订?宁夏在线咨询 2024-11-221. 如果中介公司存在误导行为导致合同效力存疑,且存在欺骗性陈述使得一方在产生误解的基础上缔结了合同并造成表面上的公平现象,那么相关当事人有权向当地的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提出申请,要求撤销那些在误解中缔结的条款,或者更为激进地宣告整个合同无效。 2. 如果中介人采取欺诈手段,诱使另一方在未产生真实意愿的情况下做出了民事法律行为,且对方在清楚或应该明确知晓到这种欺诈行径时,受骗的一方拥有合法权利去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