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了辞职信可不可以反悔
交了辞职信,未满三十天或者试用期职工提交后未满三天的,劳动者可不可以反悔,与用人单位协商停止解除劳动合同。已满法律规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解除,不能反悔,但可不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签订新的劳动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二、签劳动合同可不可以辞职
劳动者与公司确立劳动关系之后,需要确定劳动期限,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实践中有些劳动者以为签订了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没做完约定期限不能依法走人。其实不然,即使签订了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也没做到期满,还是可不可以走人。
实践中,劳动者可不可以在下面情况中请求离职:
1、劳动者提前30天通知用人单位,这种方式不用单位批准,但用人单位不承担经济补偿;
2、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不用提前30天,也不用批准,而且,用人单位还必须按规定支付每工作一年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按规定公司有下面情况的劳动者可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1)公司没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2)公司没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3)公司没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4)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5)有特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通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第三十八条【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不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四章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三十七条 【劳动者提前通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
辞职报告不批可以走吗,递交辞职报告后可以反悔吗
438人看过
-
残疾人辞职可以反悔吗
96人看过
-
患病职工辞职后可以反悔吗?
164人看过
-
主动辞职后发现怀孕了可以反悔吗?
101人看过
-
辞退补偿可以反悔吗
61人看过
-
股权转让完了以后可不可以反悔不要了
118人看过
-
辞职报告什么情况下可以反悔海南在线咨询 2022-03-22提交辞职报告时刚好同事开始休产假,公司要求我等同事休满三个月产假回来后才离职,我同意了,之后劳动者后悔了,用人单位无过错,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提出离职不需要理由,劳动者后悔后重新提出离职不违法。《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
-
请问关于口头辞职可以反悔吗甘肃在线咨询 2024-09-131.只要未书面提出,可以反悔。劳动者口头辞职,可以算作辞职,但是如果以后发生劳动争议以后,用人单位是很被动的,用人单位最好要求劳动者写一份书面的辞职书,这样对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来说,都有一定的保障。 2.《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
-
-
股权转让完了以后可不可以反悔不要了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03-08股权转让完了以后不可以反悔不要了,如果反悔就是违约,需要承担违约责任。如果一方是受到胁迫的情况下签订,则可以进行申诉,可以反悔要求撤销合同。
-
是否签了反悔可以?宁夏在线咨询 2022-10-25《婚姻法》第39条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婚姻法》第47条规定:离婚时,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分割夫妻财产时,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共同财产。《最高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