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死亡与故意杀人:差异何在?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7-20 21:01:08 191 人看过

过失杀人过失致人死亡的区别:

1、二者的主观故意不同。

2、二者的刑罚规定不同。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的,一般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的,一般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故意杀人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区别有哪些

两者的定罪

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但是此处还涉及到一个杀人未遂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二十三条: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此处涉及到数罪并罚与择一重罪处罚,显然过失致人死亡和杀人未遂是两起没有关联的案件,所以选择择一重罪处罚。此案件杀人未遂罪比过失致人死亡罪要重,所以判决应该是参照杀人未遂罪来判刑。

(1)防卫过当的故意杀人;

(2)义愤杀人,即被害人恶贯满盈,其行为已达到让人难以忍受的程度而其私自处死,一般是父母对于不义的儿子实施这种行为;

(3)激情杀人,即本无任何杀人故意,但在被害人的刺激、挑逗下而失去理智,失控而将他人杀死,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其一,必须是因被害人严重过错而引起行为人的情绪强烈波动;其二,行为人在精神上受到强烈刺激,一时失去理智,丧失或减弱了自己的辨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其三,必须是在激愤的精神状态下当场实施。

(4)受嘱托杀人,即基于被害人的请求、自愿而帮助其自杀;

(5)帮助他人自杀的杀人;

(6)生母溺婴,即出于无力抚养、顾及脸面等不太恶劣的主观动机而将亲生婴儿杀死。如果是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作怪,发现所生的是女儿而加以溺杀的,其主观动机极为卑劣,则不能以故意杀人罪的情节较轻情况论处。

其根本区别在于行为人主观方面,前者以故意为其心理主观状态;后者为过失,包括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后者相对量刑较轻。故意杀人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区别故意杀人罪是对死亡的结果持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过失致人死亡罪则对结果的发生持否定的态度。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故意杀人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区别主要在于行为人的主观心理上。大家是不是已经学习到了相关的法律知识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18日 01:1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有期徒刑相关文章
  • 死亡与失踪:宣告死亡的差异与联系
    二者区别如下:1.设立宗旨不同。宣告失踪只是为失踪人指定财产代管人,终止不确定的财产关系。宣告死亡,结束被宣告死亡人生前住所地为中心的民事法律关系。2.法律后果不同。宣告失踪,法院将指定财产代管人,财产代管人有顺序性,而且财产代管人具有诉讼主体资格;宣告死亡,将终止被宣告死亡的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财产依法继承,婚姻关系归于消灭,其子女可被他人依法收养。3.要求不同。宣告失踪要求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二年;宣告死亡要求下落不明满四年或者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满二年。被宣告失踪、宣告死亡重新出现如何处理1、公民被人民法院宣告失踪、死亡后,当事人重新出现的,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作出新判决,撤销原判决。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被宣告失踪、宣告死亡的公民重新出现,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作出新判决,撤销原判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十六条
    2023-07-20
    382人看过
  • 过失致人死亡罪同“误杀”的故意杀人行为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构成要求的是行为人对其行为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存有过失心理态度。在司法实践中,不应将行为人在故意杀人中因打击错误误杀其“针对对象”(即行为人追求的杀害对象)以外之人的行为认定为过失的致人死亡罪。一、故意杀人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两者的显著区别在于:第一,在认识因素上,对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主观估计不同。二者虽然都是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使他人死亡,但间接故意杀人中行为人对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并未发生错误的认识和估计,因而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即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情况下,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结果之间并未发生错误,主观与客观是一致的;而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中,行为人和主观上认为,由于他的出身能力、技术、经验利及些外部条件,实施行为时,他人死亡的结果可以避免,即对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客观事实发生了错误认识,在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情况下,其主观与客观是不一致的。第二,在意志因素上有重要区别。
    2023-03-28
    367人看过
  • 过失致人死亡的如何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行为人过失致人死亡的不应当以故意杀人罪从重处罚,而是应当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量刑。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过失造成他人死亡结果的行为。行为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的,会被法院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其犯罪情节较轻的,会被法院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情形1、将过失致人死亡结果作为结果加重犯的情况有:(1)故意伤害罪致死、强奸致死、绑架致死、非法拘禁致死、抢劫致死属于结果加重犯,其要求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有直接因果关系。(2)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致死、虐待致死也是结果加重犯,但其特殊性在于:虽然犯罪的基本行为与被害人自杀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但刑法仍将其列为结果加重犯。(3)侮辱罪、诽谤罪、遗弃罪,没有将过失致人死亡规定为法定的结果加重犯。2、将过失致人死亡拟制为故意杀人罪的情形有:(1)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死亡的;(2)刑讯逼供或暴力取证致人死亡的;(3)虐待被监管人致人死亡的;(
    2023-08-01
    232人看过
  •  故意杀人与过失杀人的界定在哪里?
    故意杀人和过失杀人的区别在于犯罪主观方面、主体、年龄和处罚等。故意杀人主观方面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动机不影响定罪。过失杀人主观方面是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故意杀人本罪的主体为已满14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过失杀人主体是已满16周岁的自然人。犯过失杀人的处罚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故意杀人和过失杀人的区别在于其犯罪客观方面存在差异。故意杀人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杀人行为。二、犯罪主观方面不同。故意杀人在主观方面是故意的,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动机不影响定罪。过失杀人主观方面,是过失,包括梳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三、主体不同。故意杀人本罪的主体为已满14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过失杀人主体是已满16周岁的自然人。四、处罚不同。犯过失杀人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3-11-22
    405人看过
  • 【过失致人死亡罪】浅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
    摘要: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在一般情况下是不难区分的,但会在很多情况下会产生很多疑点,区分的关键是对打击行为的定性。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从书面上看并没有什么难以区分的地方,二者之间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是故意一个是过失,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行为与过失致人死亡行为的界定是复杂的,在某些情况下是难以区分的。例如,王某与赵某等几个朋友一起喝酒,微醉,为一小事王某打了赵某一个耳光,赵某急,欲与王某厮打,王某推了赵某一下,赵某站立不稳,后退了几步,倒地,头部撞到门把手,几分钟之后,赵某死亡,法医鉴定为钝器伤害头部出血而死。一审法院判定为故意伤害致死罪。本案中,王某确实故意打了赵某,如果据此判定王某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就有点草率了。因为此时对王某行为的定性关键是要判断王某的殴打行为的性质。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属于故意伤害罪的结果加重犯,它是指行为人明知道自己的
    2023-06-11
    400人看过
  •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之差异
    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的区别:1、概念不同;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希望或者让这个结果发生,所以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我们应该预见,我们的行为可能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我们粗心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我们已经预见并相信我们可以避免这种结果,这是过失犯罪。2、主观方面不同;过失犯罪以危害结果为要件,故意犯罪并不定要求危害结果。在过失犯罪的情况下,行为人既不追求也不放任,而是应当预见而不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可以避免,主观上根本反对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所以主观恶性远小于故意犯罪。3、定罪的结果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过失犯罪只有法律规定的才负责、故意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精神。过失犯罪只有当行为对社会造成危害时,才能构成犯罪。若无严重后果,则无过失犯罪。犯罪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犯罪主观方面是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
    2023-07-05
    346人看过
  • 故意杀人中止后过失致人死亡定罪标准
    故意杀人中止过失致人死亡如何定罪?1、对于“故意杀人中止”的解释为:行为人产生故意杀人意愿并且做出了犯罪预备,或者在还没有实行完毕就放弃了犯罪的想法和行动,没有造成犯罪结果的发生,为中止犯罪。没有造成损害的,可以不予以处罚或者从轻处罚。对于中止犯罪的要求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中止犯罪的有效性。也就是因为行为人的故意杀人行为中止了;而没有对他人造成生命危险,此为故意杀人中止。2、在行为人虽然中止了故意杀人的行为之后,没有完全阻断或者阻止对他人生命安全的威胁;而导致他人死亡,此为犯罪中止过失致人死亡。3、过失致人死亡罪,客观上是由于行为人的行为导致了受害人死亡的结果,罪犯的表现为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其中的自信过失是行为人能预见他人的生命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受到一定的威胁;而且自己认为能够防止他人死亡的后果发生,由于行为人对自己的能力、技术、对避免他人死亡的预防措施过于自信;并且轻信不会
    2023-06-03
    335人看过
  • 本案是无罪、故意伤害、故意杀人还是过失致人死亡
    案例:11日中午,梁*洪得知其女友张某的前男友李某又在纠缠张某时,便让张某将李某叫来把这事说清楚,为防止劝说李某时双方动手,梁又叫上其表哥高*强。12日晚7点钟李某来后,高*强便劝说李某不要再纠缠张某。但李某不听,众人不欢而散。约晚上10点,高和梁又回到张某的住处,发现李某在此,高*强再次劝其回家。但劝着劝着二人开始争吵,并相互撕拽。听到动静,梁*洪也跑出屋,见李某与高*强正厮打在一起。梁*洪常生气,遂上前挥拳对李某头部一阵猛打,高*强也用拳打李某胸部数下。后被张某姐妹劝开。停手后发现李某平躺在地上不动了。梁*洪、高*强等人以为李某昏迷,怕其醒来再闹事,高*强便决定让张某、梁*洪二人到其家躲一下。约一小时后,张某的姐姐听到有人议论说路边躺个死人,遂打开窗户,见李某还在地上躺着,便打急救电话“120”,经诊断发现人已死亡。于是张某姐姐通知高*强等人,三人遂返回,这时“110”巡警赶到,将梁*
    2012-06-07
    306人看过
  •  民事赔偿如何区分过失杀人与故意杀人?
    根据刑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犯罪分子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受害人家属可以获得经济损失赔偿,具体数额根据当地标准确定。过失杀人是指非故意或预谋的杀人,由于疏忽或普通过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刑法规定,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还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根据被害人所遭受的经济损失,受害人家属可以获得经济损失赔偿。具体的赔偿数额通常会根据当地的标准来确定。关于过失致人死亡赔偿问题,一般是刑事附带提起民事诉讼解决。过失杀人是指非故意或预谋的杀人、由于疏忽造成的杀人、是指由于普通过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利。客观方面表现为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只有发生了过失致人死亡的结果才构成本罪。答案是肯定的。刑法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受害人家属可获得经济损失赔偿一般包括,具体数额一般根据当地的标准来。
    2023-11-14
    270人看过
  • 间接故意与过失犯罪有什么差异
    一、间接故意与过失犯罪存在什么差异1、定义不同间接故意是犯罪的一种类型,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而过失犯罪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2、发生的情况不同间接故意一般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为了实现某种非犯罪意图而放任一个危害结果发生;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过失犯罪主要有: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3、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不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即听之任之、满不在乎,容忍、同意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
    2023-04-29
    376人看过
  • 本案相约自杀行为是故意杀人还是过失致人死亡?
    3日晚9时许,被告人甲某与临市的女网友乙某行至襄城县山头店乡乔柿园村北汝河南岸时相约跳河自杀。当二人一同跳入汝河深水时,甲某改变主意,乙某随沉入水底。被告人甲某在自己打捞乙某没有结果后,没有及时呼救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最终导致乙某溺水死亡。4日11时许,甲某打电话向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分歧]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在被害人落水后立刻实施了当时条件下最有效的打捞行为;被害人的死亡和被告人的行为没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被害人死亡不是被告人的不作为引起的;被告人不具有放弃被害人生命的主观心态,不具备间接故意杀人的故意;被告人积极救助的行为表明其主观上并非放任被害人死亡。因此,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而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第二种意见认为:被告人甲某与他人相约跳河自杀,在与他人一同入水后改变主意,虽然在他人沉入水底后自己进行了打捞,但在打捞无果后没有及时呼救和采取其他救助措施,最
    2012-05-31
    356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逸与故意杀人罪的差异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别是:第一,两者的主观方面不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方面包括故意与过失,故意杀人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第二,两者的行为方式不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方式是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行为方式是作为;第三,两者对法益的侵害程度不同。单纯逃逸后,由于受害人还有可能被其他人救助,所以逃逸行为只是对生命、健康造成危险。肇事后移置受害人的,一般是将其转移至隐秘的地方,受害人被他人救起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逃逸行为对法益的侵害程度轻于故意杀人、伤害罪,这也是刑法对逃逸致人死亡的处罚轻于故意杀人罪的原因。遗弃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别遗弃罪与故意杀人罪有如下区别:1.犯罪主观方面不同。从主观故意上讲,遗弃罪是履行扶养义务的行为人企图通过遗弃达到逃避或向他人转嫁由自己承担的扶养义务的目的;故意杀人罪的主观故意则是剥夺他人的生命。因此,如果行为人企图通过遗弃达到向他人转嫁本由自己承担的扶养
    2023-07-06
    128人看过
  • 过失致人死亡罪构成条件是什么,过失致人死亡罪与间接故意杀人罪的区别有哪些?
    一、过失致人死亡罪构成条件是什么过失致人死亡罪构成条件如下: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生命权是自然人以其生命维持安全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其神圣不可侵犯,已为宪法所肯同,理应由其子法贯彻。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均具有社会危害性,应受刑法打击。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因过人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要件为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自然人不能成为本罪主体。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其行为的结果抱有过失的心理状态,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应当预见是法律对行为人实施某种有意识的行为时,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结果的主观认识上的要求。根据一般人的能力和行为时的客观条
    2023-06-07
    148人看过
  • 夫妻过失杀人死亡如何赔偿
    关于过失致人死亡赔偿问题,一般是刑事附带提起民事诉讼解决。这个赔偿主要是丧葬费、被抚养人生活费、死亡赔偿金。赔偿方面可以协商,也可以通过法院解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受害人死亡的,赔偿义务人除应当根据抢救治疗情况赔偿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相关费用外,还应当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第二十九条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第三十条赔偿权利人举证证明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受诉法院所在地标准的,残疾赔偿金或者死亡赔偿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相关标准计算。被扶养人生活费的相
    2023-06-03
    274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种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有期徒刑
    相关咨询
    • 故意杀人行为如何转化为过失致人死亡
      上海在线咨询 2022-04-07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如何认定的?过失致人死亡行为向故意杀人行为转化的问题1、行为人过失致人重伤,客观上被害人已经达到无法救治、必然死亡的程度,由于行为人误认为只造成了重伤,为逃避罪责而逃之夭夭,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基于过失行为而负有紧急抢救的义务,如果及时进行抢救,虽然被害人仍然死亡,行为人的行为属于过失致人死亡罪。而行为人故意逃避抢救义务,主观上放任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因此,行为人主观心态和客观行为
    • 如何区别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罪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江苏在线咨询 2022-02-08
      根据司法实践经验,区别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应注重: 1、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是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但凭借一定的自认为能够避免他人死亡的结果发生的因素,如行为人自身能力方面的技术、经验、知识、体力等因素,或他人的行为预防措施,以及客观条件或自然力方面的有利因素等,轻信他人死亡的结果不会发生,以致他人死亡的
    • 杀人罪是故意杀人罪吗?还是过失致人死亡?
      重庆在线咨询 2022-10-07
      要看行为人对死亡是否具有预测可能性,有可能是过失致人死亡,也有可能是意外事件。
    • 故意伤害罪中的故意伤害中的过失致人死亡与过失致人死亡
      北京在线咨询 2022-01-27
      我国刑法中的故意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方面的心理要素。认识要素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包括了对自己行为的内容、性质、对象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的明知。表面上看,本案中李某的行为似乎是符合刑法的认识要素的。就像张文认为的“从打击的部位和死亡结果来看,足见其砸击力度之大,下手之狠,绝非失手所能使然”。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刑法上的故意和过失在认识要素上是不同的,确切的说是在认识的
    • 意外与过失致死:责任归属与法律适用差异
      上海在线咨询 2024-11-20
      行为人在行为当时预见其行为可能致人死亡的后果是能够预见的,即使如此,行为人轻信自己能够避免这种危害后果的发生,从而导致了这种后果的发生。这种行为被称为过失致人死亡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这种行为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则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法律另有规定,将依照规定行事。 为了确保自己的权益,如果您有任何法律问题或需要法律咨询,请不要犹豫,立即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