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劳动用工的十大误区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09 19:20:08 439 人看过

在劳动关系管理中,劳动合同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大量的劳动争议是因为订立合同时没有遵守《劳动法》的规定,导致在变更、终止、解除合同时最容易产生劳动争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事务中员工关系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员工关系管理中有相当一大部分工作是关于劳动合同的。

在日常员工关系管理工作中,你承担更多的是防火管理者,还是救火队员的角色?要做到未雨绸缪,首先就要走出劳动用工的误区。

误区一规章制度出台后即能约束员工

企业管理者都知道可以定规章制度来规范企业经营,约束员工的行为,于是几乎每个企业都根据自身的需要出台了大大小小或繁或简的规章制度。那么,这些规章制度是否都能有效约束员工?许多企业认为当然可以,因为制定规章制度是法律赋予企业的权利,是用工自主权的重要内容。但正确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法律赋予企业此项权利的同时,为了防止此项权利的滥用导致员工合法权益受损而设定了相应的限制条件,这些限制条件主要包括三项:

1.规章制度的内容要合法,即规章制度的内容不能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等相违背。

2.规章制度要经过民主程序制定,即企业制定规章制度必须要经过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至少是职工代表同意。

3.规章制度要向员工公示,即规章制度出台后要公开告知员工。

法律同时规定,以上三项条件缺一不可,如果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不符合上述任何一项条件,则其不能作为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的裁判依据。而实践中此类有问题的规章制度比比皆是,这应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

误区二试用期内签订试用期合同,不需缴纳社会保险费

企业可以对新进员工设定试用期,许多企业为了使自己占据主动,防止被套牢,往往与试用期内的员工不签订任何形式的劳动合同,或者只签订一纸试用期合同,实际上这种做法适得其反。

现行法律规定,企业与员工未签订劳动合同但存在劳动关系的,仍作为事实劳动关系仍受法律保护,而作为事实劳动关系,企业若要终止就必须提前30天通知员工并应依法补偿;法律还规定,只签订试用期合同的,试用期不成立,该试用期即为劳动合同期限。显然,企业在试用期内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或只签订试用期合同的做法,企业本来是想防止被套牢,实际上恰好被套牢。因此,此种做法不可取。

正确做法应是同新进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中包含试用期的内容。此外,许多企业认为试用期内双方的劳动关系尚未最终确定,所以企业不需为试用期内的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其实不然。试用期内双方的劳动关系虽未最终确定,但确已形成,因此法律明确规定企业应为试用期内的员工缴纳社保费。

误区三员工辞职需单位批准

或许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许多企业和员工仍然认为员工辞职要写辞职申请,要得到单位批准。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现行法律规定得很明确,员工辞职只需提前30天通知企业即可,没有其他条件。

许多企业认为,如果员工辞职时不办理工作交接或与企业有未了的纠纷而企业又只能放人,则岂不是损害了企业的利益?法律对此的回答是,如果员工辞职时未办理工作交接或与企业有未了纠纷的,企业可通过仲裁或诉讼等法律途径主张自己的权利,但不能以此限制员工辞职,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误区四为员工办理退工手续是企业的权利和砝码

这样的案例随处可见。劳动关系结束后,员工要求企业办理退工手续,而企业则以不为员工办理退工手续为手段或谈判的砝码,要求员工支付违约金或退还培训费等。由于企业不办理退工手续造成员工无法再行就业,员工要求企业赔偿工资损失,最终员工要求赔偿损失的请求获得了法律的支持。

员工胜诉的原因主要在于现行法律规定,企业应当在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后7日内为员工办理退工手续,这是无条件的。法律同时规定,如不及时办理退工手续而造成员工损失的,企业应当赔偿。而企业的败诉则在于企业错把为员工办理退工手续这一法定义务当成了自己的权利和有利于己的谈判砝码。这一误区非常普遍,特别应引起企业的重视。

误区五违约金可由双方协商设定

违约金是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方式,对于通常的一些合同,比如经济合同、民事合同等,法律允许合同当事人根据意思自制原则约定违约金,除非约定的违约金数额过高,正常情况下合同当事人应当遵守约定。正是基于这一点,当前许多企业认为,劳动合同也是合同的一种,双方当事人也可自由约定违约金,只要双方对此签字认可就应有效。

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2002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劳动合同对劳动者的违约行为设定违约金的,仅限于下列情形:一、违反服务期约定的;二、违反保守商业秘密约定的。该《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对由用人单位出资招用、培训或者提供其他特殊待遇的劳动者的服务期做出约定。该《条例》第十五条则规定了企业可同负有保守商业秘密义务的员工签订保密协议

因此,从以上规定可看出,企业只能同两类员工约定违约金:一类是由企业出资招用、培训或者提供其他特殊待遇的员工;另一类是负有保守企业商业秘密义务的员工。除此之外的员工,企业均不能与其约定违约金,即使约定了,约定也是无效的。

误区六过了仲裁时效还有诉讼时效

当前企业的时效意识偏低,尤其是对于仲裁时效的意识更是薄弱。劳动法明确规定,当事人应当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申请劳动仲裁,即仲裁时效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超过仲裁时效申请劳动仲裁的,仲裁机构不予受理。实践中由于各方面原因企业丧失仲裁时效的案例不胜枚举。有的企业因根本不知仲裁时效为何物而丧失了时效;有的企业则自认为一直在同员工交涉可导致时效的中断(实际上这并不导致时效的中断)而丧失了时效;有的企业则以不办理退工手续为手段逼迫员工承担违约责任,而并未及时采用仲裁手段,结果逼迫未成(退工的问题前已述及)反而时效已丧失;有的企业则盲目自信地认为,仲裁时效过了但是诉讼时效还未过,仲裁不受理仍可诉讼,实际上我国法律对劳动争议实行先裁后审,仲裁前置制度,即劳动仲裁是诉讼的必经前置程序,这意味着,如果确已丧失了仲裁时效,那么即使进入了诉讼程序,企业也丧失了胜诉权。大量的实例表明,当前企业的时效意识确需增强。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7月18日 01:32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仲裁时效相关文章
  • 专利申请的十一大误区
    误区一:自主研发的成果不申请专利就有知识产权一些技术人员认为只要是自主创新,就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其实不然,专利是一种垄断权,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如果不申请专利,就得不到法律确认和保护。当他人盗用其研究成果时,因研发者对成果不具有专利权,得不到法律保护,就无法追究盗用者的法律责任。同时,在我国,专利申请采用的是先申请原则,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的发明创造谁先申请了,专利就授予谁。因此,研发者如不及时申请,而被他人抢先申请并被授予专利权,研发者就无法追究他人的法律责任。这样的案例在中国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误区二:产品投入大规模生产后才申请专利在与发明人就申请专利的技术内容进行交流时,他们中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这一技术方案还未投入生产,也没有产品问世,此时申请专利是为时过早,等产品大规模投入生产后再申请专利更合适。殊不知,这时已经晚了,即使你侥幸获得授权,专利也处在不稳定状态之中。此时如果你
    2023-04-23
    107人看过
  • 走出金融物流的误区
    □管映金融物流在今天已经不是一个所谓时髦的新概念,很多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都应该有过接触,甚至有过实际应用和操作。金融物流,即包括金融服务功能的物流服务,主要指在供应链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一种金融与物流集成式的创新服务。其主要服务内容包括:物流、流通加工、融资、评估、监管、资产处理、金融咨询等。金融物流不仅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物流与加工服务,还为客户提供间接或直接的金融服务,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和客户的经营和资本运作效率等。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信息和资源的不对称以及不同行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尤其是各行业对金融物流服务的差异化需求以及认知的有限性等原因,导致在认识和运用中,对金融物流存在颇多的误区。这些误区既有来自推广金融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也有需要和应用此服务的企业单位。这些误区如不尽快予以澄清,会严重影响金融物流服务业的普及和深化,从而导致大家的误解和排斥,最后成为食之无味,弃
    2023-06-07
    255人看过
  • 走出不当得利的误区
    在法律适用中,有人认为不当得利作为债的一种发生根据应当属于事件。理由是它可能是因受损人自己的过错造成的,也可能是因第三人的过错造成的,还可能是因自然事件造成的,总之,不当得利的发生并不是受益人实施违法行为造成的。对此种看法,笔者认为有失偏颇,因为在不当得利之债的因果关系中,导致其不当得利的原因应包括两种:1、民事法律事实中的事件;2、民事法律事实中的行为。一、因事件取得不当得利的情况。举例说明:因售货员误算少收价款,使买受人取得利益而使商店受损失的,也构成不当得利。在本案例中,顾客是因为售货员的误算这一事件取得不当利益,顾客并没有通过自己实施某种行为而取得该利益,故这个案例说明,不当得利可以通过事件取得。二、因行为取得不当得利的情况。在以行为取得不当得利的情况中,有些情况是以事件开头,最终以行为取得不当得利;有些情况是单纯以行为取得不当得利。在这些行为中,多数以不作为的形式出现,但也有少数
    2023-06-08
    195人看过
  • 如何走出基本工资支付的误区
    很多企业的基本工资支付都陷入一种单一化的误区,即所有岗位都基于职位支付基本工资,这导致企业的薪酬体系到处"打补丁"的现象,最后钱花了,激励效果却比较差。基本工资支付的基础除了职位之外,还包括能力和业绩。不同行业、不同职位类别的基本工资支付基础应该有不同的选择,通常情况下,企业应该采用综合的方式运用不同的基本工资支付基础,而且可以采取一些法律手段帮助企业确立其他基本工资支付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系主任、美国薪酬协会会员曾为包括中国电信、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鲁能科技、四通技术、天津电建、中国质量报社等知名企业和机构提供深度顾问服务。其提出的GREP战略分析框架在国内有很大影响。朱飞:我们今天的话题从一个案例开始。案例企业是我国在通讯设备制造领域中著名企业,该企业集研、产、销为一体,其中研发人员在员工总数中占到1/3。2000年,该企业进行了彻底的薪酬改革,引进国际职位评估法IP
    2023-06-05
    226人看过
  • 劳动合同规定的10大法律误区
    最近几年,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动纠纷越来越多,导致纠纷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企业对于现行的劳动人事管理法律制度存在劳动合同规定认识上的误区,从而踏入法律雷区。有鉴于此,笔者将企业在人事管理上劳动合同规定中常见的十大法律误区进行总结并分析,以帮助企业防范用工法律风险。一、试用期内,企业可以随时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试用期是试用员工的期限,只要企业觉得不满意,企业就可以解除与员工的劳动合同,这是目前很多企业的想法,但这有可能会导致企业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我国《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根据该条规定,在试用期内如果企业要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必须要提供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的证据,否则即构成违法解除,员工有权要求继续履行合同或者要求支付赔偿金。二、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一些企业不重视劳动合同规定的签订,用工以后,长时间不与员工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
    2023-06-10
    107人看过
  • 走出住房公积金使用误区
    翟晓燕大学毕业后被分到一家国企上班,一晃五年时间过去了。现在工作稳定、感情稳定的她打算和男朋友买房结婚,但是首付的钱却还不够。转念一想,翟小燕单位为她上缴了住房公积金,而自己住房公积金里的钱再加上他们俩手上攒的积蓄也差不多可以付首付了。于是,就在她们看好了房子,拿着住房公积金的查询卡和身份证去交首付时,却被告知不能使用公积金。这该如何是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公积金不能直接用作购房首付。就翟小姐这个案例而言,她对住房公积金的支付与提取理解存有偏差,错误的认为只要是缴纳了住房公积金,就可以用这个“卡”里边的钱直接支付贷款购房的首付款。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住房公积金不能够直接用作购房首付款。如果翟小姐想要通过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需要先消费后提取,也就是先“自掏腰包”垫付首付款,然后再携带本人或者夫妻双方的身份证、户口本、已经结婚的需要提供结婚证等证明材料,到住房公积金管理处提取其公积金内的存
    2023-06-10
    194人看过
  • 劳动法常见10大法律误区
    一、试用期内解雇员工比较容易很多企业管理者,特别是一些小微企业主,经常认为试用期就是试用员工的期限,试用期内觉得员工表现不理想可以随意解雇员工,而转正之后则才是正式员工,不好随意解除。其实这是对《劳动法》关于解雇规规则的不了解所致。我国现行的《劳动法》规定下,公司单方解雇员工需要遵循解雇法定原则。也就是说,公司如果想要单方解雇员工必须符合《劳动合同法》第39条、40条及41条相应的法定解雇依据,不能自由的订立解雇依据。试用期内员工,相比非试用期员工,《劳动合同法》仅仅增设了一条“不符合录用条件”的法定解雇依据。但实践中,不符合录用条件解除也需要遵循相应的规则。比如公司有明确的录用条件,需要在试用期内对员工做出相应的考核且考核结果显示不符合录用条件,此外还需要在试用期内做出解除决定。二、劳动合同到期终止需提前一个月通知劳动合同到期终止需要提前一个月通知也是较为常见的认知误区,这种现象大多存在
    2023-05-22
    297人看过
  • 劳动法专家释疑7大误区
    在明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华为、沃尔玛辞退员工的事件震动了业界,上班族议论纷纷。有关专家将事件整个过程与《劳动合同法》对照之后,发现很多单位、员工对《劳动合同法》的认识非常粗浅,尤其对裁员、签约相关条款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网上很多帖子有牢骚更有误导。昨天,本报记者走访劳动法专家、市总工会法律部谈育明,请他就《劳动合同法》中有关裁员和签约等相关条款进行解读。无固定期合同并非铁饭碗【误区】华为、沃尔玛事件发生后,网友一味指责华为、沃尔玛。按规定,公司和员工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双方如果再次续签,就可以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有些上班族错误地认为,签了无固定期合同就等于捧上了铁饭碗。【专家解读】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签了无固定期合同,如果遇到员工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等法规规定的10多种情况,合同都有可能被解除。因此,无固定期合同完全不是很多人认为的终身合同
    2023-06-09
    311人看过
  • 如何走出合同误区?
    相关部门资料表明:近年来,房产纠纷呈上升趋势。如何规避购房中的种种陷阱呢?为此,记者采访了许小平律师事务房产部任强律师。针对这种情况,任律师介绍说,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比较流行“律师陪购”。专业的房地产律师能够为客户提供全程的“律师陪购”法律服务,一般包括审查出卖方主体资格、项目手续及现状、提示法律风险及提出投资决策法律意见、代理买受人提出对《商品房买卖合同》的补充修改意见并参与和开发商的合同谈判、提供合同的律师见证等。任律师归纳总结了一些容易被某些出卖人利用的合同条款漏洞或者一些人为的合同陷阱侵害买受人合法权益的情形,一方面为购房者提个醒,另一方面也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尽可能地维护处于弱势地位的买房人的合法权益。买房人在买房时一般需要和开发商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此合同是建设部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制定颁布的。由于这是一个通用的合同,在很多方面没有约定得很具体、清楚,因而某
    2023-06-10
    304人看过
  • 走出理赔三大误区买险理赔有技巧
    投保容易理赔难———这是时下不少车主在遭遇保险纠纷后的普遍感觉。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理赔难的现状呢?其实,绕开以下三大误区,会让你的汽车生活愉快很多。误区一:购买保险人云亦云,盲目选择险种商众车险专家:不少车主对车险一知半解,往往不是碍于情面购买了一堆对自己用处不大的保险,就是为了照顾情面而只买象征性的一点,却远不能满足真正出险后的需要,从而给后续理赔带来很多麻烦。其实,你大可不必跑断腿、托熟人,这家那家对比价格,如果选择专业的车险超市,将有10余家保险公司供您选择,专业的车险顾问会站在车主的立场,根据您的车型,为您量身选择合适的保险公司,搭配合理的险种。误区二:普遍忽视保险条款商众车险专家:每个上了保险的车主都希望能够一险在手、保护全有。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当看到那长长的保险条款,多数车主都选择了忽略,只有在出险之后才想起看看条款,更有甚者根本不看。在购买车险时,对于保险条款车主还是
    2023-04-23
    195人看过
  • 维权必须走出误区
    小到鸡蛋、酱油、瓜子、饮料、桶装水,大到手机、空调、家电、汽车、商品房等等,这些,忠实地记录了投诉警示成长的历程。3年来,在“投诉警示”的采访中,记者接触过无数的消费者,阅读了众多的投诉,听到了消费者和经营者手拉着手在吵架的声音。消费者:正确使用投诉武器近年来,随着消费领域日新月异的扩展,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人们的消费结构、消费水平不断升级,消费标的额从几百元,上升到几十万元、上百万元。消费者的维权之路也开始由单枪匹马,走向团结奋战。如商品房、移动电话等方面,常常发生的群体投诉就反映了消费者维权的这一变化。从仅仅关注产品本身质量,发展到同时关注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从关注最基本的产品安全,转向更加关注自身健康。社会在变,人们的观念在变,消费者的投诉也在变。过去,消费者在生活上仅仅满足于温饱,而现在更加重视生活质量和是否有益长远发展。例如关心食品是否绿色,室内装修有无毒气;衣服能否随便
    2023-06-07
    360人看过
  • 走出风险投资的认识误区
    近两年来,风险投资的问题开始得到重视,但目前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政府部门,都存在着一些风险投资的模糊认识和偏差,需要加以澄清。一、风险资本并不必然支持创新创业活动在风险投资一词的翻译上,目前仍存在着歧异。有人认为,将英文ventrecapital译为风险投资准确地概括了其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还有人认为,将之译作创业投资更符合ventrecapital的原意。如果过于强调其风险属性,则容易误导公众对这类投资活动的认识,使风险投资偏离创业的特点。从风险投资的发源地美国的情况来看,风险投资的兴起主要是由三个因素造成的:二战以后军事和空间科技的高度发展促进了整个高科技工业的发展,从而为风险投资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土壤;美国历来具有崇尚企业家精神的文化传统,政府又在政策上给予创新企业以很大支持;人均拥有的金融资产数额很大,客观上造成了富裕者拿出一部分资产进行运作以获得高额收入的需求和可能性。在某种意义
    2023-06-09
    134人看过
  • 走出预防职务犯罪的误区
    目前职务犯罪预防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基础和工作实践上还没形成扎实的理论体系和固定的工作模式。全国各地在开展这项工作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做法和模式,同时在理论和思维观念上也出现了一些误区,笔者认为目前存在的误区主要有: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是检察机关的事;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是预防部门的事;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与各单位无关;与检察机关建立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就是寻求到了“保护伞”;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是检察机关在扩张权力等等。开展职务预防犯罪工作之所以会存在以上几个方面的误区,笔者认为一是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才刚刚起步,还没有完全被人们所接纳,一些同志对此理解不深;二是我们的宣传工作还做得不够,不到位;三是我们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工作还没有很好的开展起来;四是某些部门单位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单靠哪一个部门是不可能完成这项工作的。特别是单靠检察机关来开展这项工作是不
    2023-06-11
    307人看过
  • 医药物流走入误区做大做强才是出路
    目前,医药物流的投资热潮一浪高于一浪,一个个的医药物流中心也“千树万树梨花开”,然而我们国家的医药领域真的需要这么多医药物流中心吗?这些投资都能取得很好的收益吗?????政策“利好”是根本原因????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医药物流投资?政策的“利好”是根本原因。目前,我国从事药品批发的企业有17000家之多,然而批发企业中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有10家,超过50亿元的只有3-6家。我国有零售企业12万家,最大连锁店年营业额却只有5亿元。这些企业呈现出小而散的整体特点。????为了应对加入世贸后的外资冲击,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扶持建立5-10个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年销售额达50亿元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建立40个左右年销售额达20亿元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的销售额要达到全国销售额70%以上。????走入误区????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医药物流的投资热而又热,大家一哄而上,抢食这
    2023-06-07
    272人看过
换一批
#仲裁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仲裁时效
    相关咨询
    • 劳动用工误区:员工辞职需单位批准?
      宁夏在线咨询 2022-10-20
      t员工辞职需单位批准t或许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许多企业和员工仍然认为员工辞职要写辞职申请,要得到单位批准。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现行法律规定得很明确,员工辞职只需提前30天通知企业即可,没有其他条件。许多企业认为,如果员工辞职时不办理工作交接或与企业有未了纠纷而企业又只能放人,则岂不是损害了企业的利益法律对此的回答是,如果员工辞职时未办理工作交接或与企业有未了纠纷的,企业可通过仲裁或诉讼等法律
    • 劳动者走工伤与走医保有何的区别
      北京在线咨询 2023-08-05
      1、工伤待遇比医保更有针对性,更能保护劳动者权益。 2、首先是工资待遇。如果是工伤,住院、康复期间享受的是正常工资待遇,即劳动者拿自己以前的平均工资;而医保则针对的是正常疾病,住院、康复期间算是病假,劳动者一般拿的是基本工资。 3、其次是医疗费。如果是工伤,正常情况下应该全部报销。而医保则有药品目录、报销比例等限制,需要个人负担一部分医疗费用。 4、最后是护理费、住院伙食费等。如果是工伤,住院期间
    • 工厂对员工劳动纠纷处理的误区
      海南在线咨询 2022-02-03
      你是想协商解决,还是想诉讼解决,要注意一下误区: 一、厂里一般都不会签订劳动合同,建议积极固定证据,有备无患。 二、工厂一般态度都比较强硬,并且有知识优势,一定做好心理准备 三、一般协商,公司会派出法务主管或律师和你谈判,态度都比较强硬,并且有知识优势,一定做好心理准备,对方态度怎么样,欢迎来电详细咨询解决问题
    • 劳动诉讼中的维权误区
      海南在线咨询 2022-10-20
      是否属于法院受理王某起诉某科技公司未依法为其缴纳养老保险,导致到法定年龄无法办理退休。法院以王某的请求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范围为由而裁定驳回。释法:劳动者要求补缴社会保险的,应向劳动监察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是否绝对禁止解雇会计徐某在怀孕期间多次违反公司对财会人员的制度要求,给公司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损失,后被辞退。徐某起诉但未获法院支持。释法: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女职工在孕期、
    • 特殊工时制加班和劳动者加班的误区
      广西在线咨询 2022-12-01
      不少劳动者对综合工时制中加班工资的有无存在误解,以为休息日加班也应有加班费,一旦企业的综合工作时间符合法定标准,职工提出的仲裁申请是得不到法律支持的;与此对应的是认为实行特殊工时制,员工无论如何加班一律没有加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