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除劳动合同通知送达的方式有哪些?
1、直接送达
根据员工的户籍地址和现住址直接去员工家中,但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要有两人以上一同前往,一人为人事人员,一人可以是工会或其他部门员工,送达员工并要求签收。万一员工本人不在家,也可以请员工同住的成人直系亲属签收有效,这个办法适用于员工住址较近的情况。
2、邮寄送达
通过邮政寄送挂号信,在挂号信的封面或存根栏必须写上送达的内容是什么,不然今后收信人会以不知道信中是什么内容没看或扔掉等理由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另外,在挂号信寄出一段时间后,还需要到邮局去确认信件是否送达,邮局会给予正式的反馈,如果地址有误退回,再做其他办法。
3、留置送达
当第1点谈到如果直接送达没有人接收,家中无人,可以请所在社区的工作人员,或辖区派出所民警陪同一起到员工家门口,将信件内容塞入员工家中,并请社区、民警签字佐证以送达
4、公告送达
如果找不到员工本人,可以采取登报的方式。其实,采用这种方法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的,那就是只有在前述几种方法无法送达的情况才能采用公告送达的方式。而不能一开始就采取登报公告处理,因为你在此之前没有充分履行告知义务,而只是广而告之。公告送达要注意选择的媒体,要选取在国内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刊登。
5、请公证处的人公正送达
这种方法代价太高了,把公证处的人请来作证,证明我们已经将文书送达员工。
用人单位单方劳动合同解除时,向劳动者送达劳动合同解除的通知和相关证明,属于法律规定的义务。在实践中,由于用人单位在涉及送达问题的不当处理,导致送达出现瑕疵。由此引发的劳动纠纷案件,因为送达的不合适,导致用人单位构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最终反而是承担因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而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赔偿金。
公司不会无缘无故的向员工出具一份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劳动关系被正式解除之前应该是有预兆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就没有见过公司用公告的这些方法表明和员工解除了劳动关系。意思就是,公司完全可以结合当时的情况灵活选择送达方法。
-
合同解除通知书可以通过哪些方式送达
439人看过
-
劳动关系解除送达通知书送达方式是什么?
236人看过
-
送达方式对解除劳动合同的影响
427人看过
-
通知未送达本人劳动合同解除仍有效
333人看过
-
合同解除通知怎样送达对方
449人看过
-
【劳动合同送达通知书】企业如何送达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以及其他劳动法律文书?
232人看过
劳动者可以通过下列方式终止劳动合同:与用人单位协商终止劳动合同;提前30天书面通知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合同,试用期内提前3天通知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合同。 如果单位未缴纳社保,没有签订合同,可以随时辞职。... 更多>
-
合同解除通知的送达方式浙江在线咨询 2022-06-08解除合同通知送达包括各种形式,如信件、函、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直接送达等。法律对于解约通知并不强调书面通知,但是如果进入诉讼阶段解除合同一方欲证明已将解除合同通知送达对方,书面通知可以成为诉讼证据。
-
合同解除或解除通知书可以通过哪些方式送达甘肃在线咨询 2023-11-031、直接送达根据员工的户籍地址和现住址直接去员工家中,但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要有两人以上一同前往,一人为人事人员,一人可以是工会或其他部门员工,送达员工并要求签收。万一员工本人不在家,也可以请员工同住的成人直系亲属签收有效,这个办法适用于员工住址较近的情况。2、邮寄送达。
-
怎么送达解除劳动合同通知江西在线咨询 2024-08-29首先,应采取直接送达的方式,将《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当面送交本人,若本人拒绝签收或直接送达有困难,则应将当面送达的情况作出书面说明,以保留证据。 然后,应采取邮寄送达方式,最好通过邮局以特快专递的方式,向员工寄送《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若邮件被退回未能送达,则人力资源部应将退回的信件完整保存,这是一份十分重要的未邮寄送达的证据,若没有这份证据,则即使采取公告方式送达,也是无效的。在获取未邮寄送达的
-
劳动合同解除通知如何送达云南在线咨询 2024-08-29首先,应采取直接送达的方式,将《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当面送交本人,若本人拒绝签收或直接送达有困难,则应将当面送达的情况作出书面说明,以保留证据。 然后,应采取邮寄送达方式,最好通过邮局以特快专递的方式,向员工寄送《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若邮件被退回未能送达,则人力资源部应将退回的信件完整保存,这是一份十分重要的未邮寄送达的证据,若没有这份证据,则即使采取公告方式送达,也是无效的。在获取未邮寄送达的
-
没有送达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就代表没有解除劳动合同吗广西在线咨询 2024-08-30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在法院审理过程中送达。相关法律依据。对某些证据材料能否作为证据采纳,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全面地。由证据材料与证据的概念可知,可以作为证据材料。并且,即不能作为证据而使用; (二)书证。证据必须查证属实,从而无从谈起,才能作为证据。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是外加于证据材料的,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属于证据制度之一; (六)证人证言; (五)电子数据。而凡是未经查证的各种证据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