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而言,下列人员不得担任刑事诉讼活动的见证人:
1、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具有相应辨别能力或者不能正确表达的人。
2、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人。这里包括两方面的利害关系:一是与案件当事人有利害关系,包括与被告人、被害人或者其他当事人有利害关系,如系当事人的近亲属;二是与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包括本人和本人的近亲属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某种利害关系。但是,虽然与案件有利害关系,但不会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人员,可以担任刑事诉讼的见证人。例如,为了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人,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的地方进行搜查,犯罪嫌疑人的家属与犯罪嫌疑人有利害关系,但是由其见诬搜查过程,能够有效监督侦查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并不会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故可以担任见证人。相反,不应由被害人的家属担任见证人,因为其担任见证人,不足以有效监督侦查人员依法进行搜查,会影响到案件公正处理。
3、行使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等刑事诉讼职权的公安、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或者其聘用的人员。设立见证人的目的在于监督相关刑事诉讼活动的依法进行,确保相关笔录和清单的客观公正,因此,应当由实施相关刑事诉讼活动主体以外的人进行见证,以避免“自己监督自己”的现象。而行使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等相关刑事诉讼职权的公安、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其聘用的辅警、保安人员等相关人员,已经参与相关刑事诉讼活动,不宜由其再担任见证人。
4、征求意见过程中,有意见提出,如果不允许辅警、保安人员等担任见证人,实践中有两种情形难以解决:一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的案件现场,或者深夜发现的现场,可能难以找到群众做见证人;二是在当前司法环境下,出于各种顾虑,有的群众不愿意担任证人,公安机关不可能强迫他人担任见证人。经研究认为,上述意见确有一定道理,所反映的是当前的实际情况。基于此,《解释》第六十七条第二款专门规定:“由于客观原因无法由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见证人的,应当在笔录材料中注明情况,并对相关活动进行泵像。
-
明确了哪些不得担任见证人
78人看过
-
刑事案件哪些人员不得担任见证人
296人看过
-
见证人需要符合哪些要求才能担任代书遗嘱的见证人?
418人看过
-
根据规定担保人能不能贷款,哪些人不能做担保人?
206人看过
-
见证人属于担保人吗
295人看过
-
系列哪类人不能担任保证人?
388人看过
笔录指的是公安、司法人员在诉讼过程中,按照法律和有关规定,以文字或视听记录的形式记录或反映诉讼活动和案件事实。笔录包括: 1、询问简介。 2、询问内容。 3、检查记录记录。 4、相关人员依次签... 更多>
-
不得担任见证人的人都有哪些,有没有法律规定上海在线咨询 2023-02-12不得担任见证人的人包括: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具有相应辨别能力或者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人;行使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组织辨认等监察调查、刑事诉讼职权的监察、公安、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或者其聘用的人员等。
-
见证人需要对见证承担法律责任,怎么规定的宁夏在线咨询 2023-11-30证明口头利息存在需要寻找保存相关的证据,如:寻找相关的证人证言。证据种类主要有: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当事人的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勘验笔录。所有的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
刑事诉讼法规定, 哪些人不得担任刑事案件见证人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1-11-16下列人员不得担任刑事诉讼活动的见证人:(一)生理上有精神缺陷或者年幼,不具备相应辨别能力或者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二)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人;(三)行使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等刑事诉讼职权的公安、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其聘用人员。因客观原因不能由合格人员担任见证人的,应当在笔录材料中注明情况,并记录相关活动。
-
民法典规定遗嘱见证人的法律风险,见证人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福建在线咨询 2024-08-318、立遗嘱人提供两名以上与立遗嘱行为无利害关系的遗嘱见证人两名; 9、遗嘱见证人签写与立遗嘱人及其继承人无利害关系《承诺书》,律师进行必要的核实。 10、立遗嘱人有书写能力的,当场书写,由两名以上见证人全程参与;如果立遗嘱人书写困难,代书遗嘱完毕后,交由立遗嘱人核实是否与其真实意思表示一致;1 1、遗嘱内容完整无误后,由立遗嘱人、见证人、代书人签字并按手捺;1 2、制作遗嘱见证书,两名以上当场见证
-
哪些人不能作为遗嘱见证人, 哪些人不能作为遗嘱见证人的类型有哪些甘肃在线咨询 2022-02-07下列人员不能作为遗嘱见证人: (1)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 (2)继承人、受遗赠人; (3)与继承人受遗赠人有利害关系的人。“有利害关系的人”共有两类:一是继承人或受遗赠人的近亲属,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其他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二是与继承人有民事债权和债务关系的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三十六条规定:“继承人、受遗赠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