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侦查、起诉和审判工作中,必须做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要求,是办案人员运用证据的重要原则。
一、治安案件过了6个月还继续追究吗
治安案件超过六个月不再处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治安案件即使是超过办案期限,只要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都应当给予处罚。有两种情况可以分析,第一种是超过办案期限的,只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仍应当追究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就可以追究。第二种是超过追究时限的,就不可以追究。
二、案件移交刑侦大队后会怎样
经过报案、举报,公安机关依法立案的案子,将进行侦查,在侦查完毕后将向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当案件移交给刑侦大队,公安机关将通过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搜查;查封扣押物证、书证等手段进行侦查。当所侦办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时,将会将该案件移交给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三、刑事案件立案多久会结案
刑事案件立案后结案时间具体如下:
1、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刑事案件,6个月结案;
2、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刑事案件,经过相应调查取证和审查程序,提前结案。
刑事案件具体的处理流程是:
1、报案;
2、公安初查;
3、立案,案件进入侦查阶段;
4、采取强制措施;
5、侦查工作结束,公安机关提交起诉意见书,案件进入审查起诉阶段;
6、审查起诉阶;
7、检察院提起公诉,进入法院审判阶段。
-
刑事证据的采纳标准,刑事证据的采信标准是什么
461人看过
-
证据标准对刑事案件的影响
360人看过
-
刑事证据及其证明标准是怎样的
333人看过
-
2024掩盖交通肇事证据的量刑标准
148人看过
-
证明标准与证据标准
417人看过
-
刑事证据是如何分类的,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是什么
100人看过
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调整的对象是公、检、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揭露、证实、惩罚犯罪的活动。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刑事诉讼的任务、基本原则与制度,公、检、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和相... 更多>
-
商业票据保证罪刑事立案标准云南在线咨询 2022-05-12对违法票据保证罪的最新立案标准:《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 (二)》第四十五条规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票据业务中,对违反票据法规定的票据予以承兑、付款或者保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刑法》第一百八十九条第一款规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在票据业务中,对违反票据法规定的票据予以承兑、付款或者保证,造成重大
-
刑事自诉证据标准哪些能够证明自诉四川在线咨询 2022-11-16(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起诉证据材料一般包括: 1、证明自诉人系被告人犯罪行为侵害,有被告人犯罪事实的证据。例如:公安机关的相关材料。 2、证明被告人实施的犯罪行为情节严重,或已达到法定的严重后果。例如:故意伤害案中的伤势鉴
-
刑事自诉的证据有什么样的标准澳门在线咨询 2023-04-271、刑事自诉案件证据标准为被害人本人需要举证证明有犯罪事实的发生。 2、刑事案件可以自己取证,或者向法院申请依职权取证,另外当事人还可以委托专业律师收集证据。 3、对于证据:不同的罪名需要不同的证明材料。 4、刑事自诉案件需要被害人有证据证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以及被害人有证据证明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安全,以及侵犯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
-
刑事证据怎样认定刑事证据的证明天津在线咨询 2022-10-30一、刑事证据种类包括哪些证据有下列七种:(一)物证、书证;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物证作不同的分类: 1、从物证的体积大小的角度看,可以将物证分为宏观物证证和微量物证,常态物证; 2、以物证赖以发挥证明作用的角度看,可以把物证分为:特征物证、属性物证和状态物证; 3、从物证的形态角度看,可以把物证分为固体物证、液体物证和气体物证; 4、从人对物证的感觉与反应的器官进行角度看,还可将物证分为视觉物证、嗅
-
刑法中如何规定隐瞒、缓刑、证据等证据罪量刑标准?河南在线咨询 2022-03-131、犯本罪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但只有被害人告诉的才处理。将本犯罪规定为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一方面是因为这种犯罪的危害程度不很严重,在许多情况下,由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或有关的第三者进行协商解决,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种犯罪的被告人与被害人之间大多有亲属关系,被害人往往只要求自己的婚姻自由不被干涉,而不希望干涉者受到刑事追诉。但是,如果被害人是因为受到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