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如何规定隐瞒、缓刑、证据等证据罪量刑标准?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犯本罪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但只有被害人告诉的才处理。将本犯罪规定为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一方面是因为这种犯罪的危害程度不很严重,在许多情况下,由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或有关的第三者进行协商解决,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种犯罪的被告人与被害人之间大多有亲属关系,被害人往往只要求自己的婚姻自由不被干涉,而不希望干涉者受到刑事追诉。但是,如果被害人是因为受到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则不在此限,对此人民检察院及被害人的近亲属可以告诉。 2、犯本罪引起被害人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且不适用告诉才处理的规定。引起被害人死亡是指在实施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行为的过程中过失导致被害人死亡与因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而直接引起被害人自杀身亡。故意导致被害人死亡以及暴力干涉与自杀身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的,都不能认为是引起被害人死亡。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刑法中规定的对违法票据保证罪量刑标准:造成重大损失的,应当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应当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本罪的客体是国家的票据管理制度和金融机构的信誉。
隐瞒、谎报军情指的是故意不报告或提供虚假的军事真实情况,对作战计划造成严重影响的违法行为,触犯本罪者,会处以3到10年有期徒刑,若是因其行为导致战斗受到重大影响、对人员设备物资造成严重伤亡及损失的情节,会处以10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死刑。
-
刑法中如何规定票据诈骗罪量刑标准?
刑法中规定票据诈骗罪的量刑标准: 1、构成票据诈骗罪的,一般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 2、犯罪数额达到巨大标准或情节严重的,处5-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犯罪数额达到特别巨大标准或情节特别严重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
2020.03.23 114 -
隐藏犯罪证据如何量刑
涉嫌隐藏犯罪证据的量刑,具体如下: 1、以暴力、威胁、贿赂等方式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犯罪分子会被人民法院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情节严重的,犯罪分子会被人民法院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帮助当事人毁灭、伪
2022.04.13 1,738 -
刑法对金融票据保证罪的量刑标准如何规定
《刑法》中规定的对违法票据保证罪的量刑标准是:造成重大损失的,应当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应当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本罪的客体是国家的票据管理制度和金融机构的信誉。
2020.12.21 158
-
掩饰隐瞒罪量刑标准,掩饰隐瞒罪量刑标准,掩饰隐瞒罪量刑标准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量刑标准有以下规定: 《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
2022-07-07 15,340 -
隐瞒罪量刑标准
根据刑法312条的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
2022-05-24 15,340 -
根据我国刑法对隐瞒犯罪所得罪的量刑规定
犯隐瞒犯罪所得收益罪,既遂的,对行为人或者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刑法》第三百一
2022-06-04 15,340 -
隐瞒掩饰罪量刑标准是如何
根据刑法312条的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
2022-05-20 15,340
-
01:48
票据诈骗罪量刑标准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票据诈骗罪的量刑标准为: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进行票据诈骗活动,涉嫌金额较大的,依法会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涉嫌票据诈骗金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依法会被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
1,166 2022.04.17 -
01:02
拒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罪量刑标准如果犯罪嫌疑人明知道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在国家安全机关向其调查有关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拒绝提供,不肯告诉或提供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情况、证据,比如:躲避、推诿、装糊涂、东拉西扯等,情节严重的,就构成了拒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罪。根据我国《刑法》的相
2,335 2022.04.17 -
00:57
证据不足如何判刑证据不足应当调查收集证据全面的查实证据。证据不足应遵循疑罪从无的原则,作出无罪判决,如果是民事案件,由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不利的后果。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依据,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当事人
1,078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