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仲裁委不受理劳动仲裁情形包括哪些
(一)申请人不具有主体资格。
(二)申请人与申请仲裁的争议无直接利害关系;申请人不是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的当事人;申请人不是死亡职工的法定继承人及利害关系人。
(三)争议内容不属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受案范围。
1、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缴纳住房公积金的。
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参加工作时间认定、出生年龄确认、工龄折算、特殊工种认定、退休审批、退休基本养老保险或者退休金待遇等发生的纠纷。
3、在校学生勤工俭学、参加生产性实习见习与所在单位发生的纠纷。
4、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制改革引发的职工下岗、经济补偿金、下岗生活费、劳动关系确认、连续工作年限计算、整体拖欠工资及社会保险参保缴费等纠纷。
5、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补办人事档案的。
6、劳动者仅请求用人单位与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
7、其他依照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不属于劳动争议案件的。
(四)争议不属于本仲裁委员会的管辖。
(五)仲裁申请已超过法律规定的申请仲裁的时效。
(六)申请书及有关材料不符合要求。
二、申请劳动仲裁应注意事项是什么
1、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1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仲裁裁决一般应在收到仲裁申请的六十日内作出。对仲裁裁决无异议的,当事人必须履行。
2、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所以对于劳动争议类案件,仲裁是先决条件,只有仲裁不管、拖延或者对仲裁不服,才能走法律程序,同时要注意,仲裁还有时效性,一定不要超过仲裁时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者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是就受到劳动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通知书》后,是否必须就在十五天内起诉,法律并无明确的时间规定。
-
劳动仲裁的哪些情形适用劳动仲裁
420人看过
-
劳动仲裁与仲裁区别包括哪些
396人看过
-
劳动仲裁委托代理人授权书什么时候交,劳动仲裁不予受理的情形有哪些
202人看过
-
劳动仲裁中,有哪些情形可能导致仲裁庭决定不予受理?
463人看过
-
适用劳动仲裁情形,劳动仲裁需要哪些材料
100人看过
-
不属于劳动仲裁受理范围的情形
475人看过
-
劳动合同纠纷仲裁找哪个部门处理,劳动仲裁不予受理的情形包括哪些辽宁在线咨询 2022-02-06劳动者可以到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申请仲裁。申请劳动仲裁,立案时需携带仲裁申请书、身份证复印件、相关证据、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信息或营业执照复印件。待裁决文书生效后,用人单位仍然不支付的,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
-
劳动争议仲裁时哪些情形可以不予受理仲裁陕西在线咨询 2022-11-101.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2.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3.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4.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但是,需要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用人单位拒不支付,劳动行政部门需要出具责令用人单位支付加付赔偿金的证明。
-
劳动仲裁裁决中可以延期的情形包括哪些云南在线咨询 2022-09-07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延期审理: 1、必须到庭的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有正当理由没有到庭的; 2、当事人临时提出回避申请的; 3、需要通知新的到庭,调取新证据,重新鉴定、勘验、或者需要补充调查; 4、其他应当延期的情形。
-
劳动仲裁劳动仲裁不予受理理由有哪些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4-03根据你所说的情况,申请人不具有主体资格; 申请人与申请仲裁的争议无直接利害关系;申请人不是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的当事人;申请人不是死亡职工的法定继承人及利害关系人。 争议内容不属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受案范围。 争议不属于本仲裁委员会的管辖。 仲裁申请已超过法律规定的申请仲裁的时效。 申请书及有关材料不符合要求。
-
劳动仲裁的适用范围包括哪些内容,劳动争议仲裁的受理条件包括哪些云南在线咨询 2022-03-25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居中公断与裁决。按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提起劳动仲裁的一方应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除非当事人是因不可抗力或有其他正当理由,否则超过法律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适用下列争议: (一)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之间,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建立劳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