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不上报个人可以到企业所在区县劳动局申请工伤认定,但是时限是一年。超过一年的,到法院起诉。
一、伤害民工,怎么处理
农民工发生事故伤害后,用人单位应及时的将伤者送到工伤保险的定点医疗机构救治,并在24小时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经办机构备案。农民工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之日或者被诊断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市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亲属可以在一年内直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二、工伤认定 常见问题有哪些
有下列常见问题:
1.工伤认定程序是怎样的:到劳动局拿工伤认定申请表;填写表格;到劳动局提交材料;60天内拿结果。
2.工伤认定期限:单位应当从事故发生日起一个月内申请,劳动者一年内申请。
3.工伤认定的申请人资格:单位劳动者和劳动者的近亲属都可以申请,亲属去申请时,需要提供亲属关系证明,户口本、结婚证等。
4.申请工伤认定需要的材料:工伤认定申请表;身份证复印件;医院诊断证明或职业病诊断证明;工商企业登记档案资料;用个单位与劳动者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
三、员工发生工伤如何处理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依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的,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或者职业病被诊断、鉴定之日起30当日内,向参保区县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特殊情况下,经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批准,可适当延长申请期限。单位不申请的,职工、近亲属、工会组织可以在一年内申请工伤认定。
-
在单位脚扭伤怎么去报工伤
174人看过
-
如何处理在单位工作时的伤害问题?
421人看过
-
在单位出工伤报工伤多长时间有效
304人看过
-
工伤单位与个人在申报时的差异
68人看过
-
在单位受伤报工伤流程
325人看过
-
报工伤单位会帮忙处理吗
203人看过
结婚证,是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签发的证明婚姻关系有效成立的法律文书。正本一式两份,男女双方各持一份,其式样由民政部统一制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一印制,县、市辖区或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加盖印章,结婚证书须贴男女双方照片,并加盖婚姻登记专... 更多>
-
在单位受伤,报工伤个人报还是单位报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10-16正常都是单位在事故发生之日起30天内申报工伤,如果单位不上报的话,个人或者近亲属可以自己去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上报工伤,时限是一年内。千万不要错过时限!由于工伤认定申请超过了申请时限,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将不予受理用人单位或者工伤职工的申请,从而无法获得工伤认定书,工伤职工也无法启动劳动能力鉴定部门的劳动能力鉴定,最终将无法获得工伤保险待遇。
-
同时在两单位打工,在其中一单位受伤,可报工伤吗澳门在线咨询 2022-10-18同时在两单位打工,在其中一单位受伤,可报工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若干问题的意见》劳社部函〔2004〕256号一、职工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用人单位同时就业的,各用人单位应当分别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发生工伤,由职工受到伤害时其工作的单位依法承担工伤保险责任。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14〕9号第三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下列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单位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一)职工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单
-
单位在处理工伤申报时需要遵循哪些规定?辽宁在线咨询 2024-12-02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时,所在单位应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特殊情况下,经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时,所在单位也应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提出工伤
-
工伤报销时如何处理,单位没有病例怎么办甘肃在线咨询 2022-04-08单位报工伤但没有病例如何处理 做工伤认定的时候需要病历。如果没有齐全的资料可以不受理,所以要及时去大医院检查。 工伤认定 工伤认定是劳动行政部门依据法律的授权对职工因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是否属于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给予定性的行政确认行为。 劳动者在工作或视同工作过程中因操作不当或其它原因造成了对人身的侵害,为了鉴定该侵害的主体而对过程进行的定性的行为。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一般由劳动行政部门来确认。
-
单位未在一年内报告工伤处理办法山西在线咨询 2024-11-07鉴于您提交的工伤认定申请已超过法定申请期限,并未能获得相关劳动行政部门的认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您的申请未获批准,人民法院将无法支持您的诉讼请求。然而,即使您的情形符合工伤的界定标准,您仍然有权利尝试与用人单位进行直接沟通协商以妥善解决此事。如果在上述过程中用人单位未明确表示已向劳动行政部门提出认定申请,那么这就意味着用人单位存在失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