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欠薪罪的法律构成要件是什么?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7-03 17:34:42 416 人看过

恶意欠薪罪构成要件如下:1.客观方面表现为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2.主体为一般主体。3.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4、犯罪客体:是双重客体,既侵犯劳动者的财产权,又妨碍了正常的劳动用工关系。

“恶意欠薪罪”能否让劳动法“硬”起来

刑事责任的增设强化了用工企业履行劳动法义务的意识,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劳动法疲软的现状,也不足以从长远上构建法治型的劳动关系。

对自己的员工欠薪,将受到怎样的刑罚?答案最快在今年下半年就会揭晓。有媒体报道称,关于强迫职工劳动定罪标准的刑法第二百四十四条将于今年下半年进行修改,故意欠薪情节严重者将会面临入狱十罚款的惩罚(6月1日《中国经济周刊》)。

近年来,民工遭遇欠薪困境几乎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各种跳楼讨薪、摘肾讨薪等新闻不断进入舆论视野,让劳资关系纠纷升级为关涉社会稳定的公共事件。为解决这一难题,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移至最具威慑力的刑法,包括全国总工会、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都纷纷建言增设恶意欠薪罪,打造民工维护合法权益最锐利的武器。

无论是立足现实民意基础,还是借鉴域外的刑事立法经验,在刑法中增设恶意欠薪罪都具有极大的正当性与必要性。而这种对恶意欠薪企业经营者刑事责任的设定及追究,无疑也是确保劳动法有效实施最强有力的后盾,对于依法规范劳资关系、稳定社会公共秩序都将起到最直接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需注意,将恶意欠薪入罪终归只是一种无奈的最后手段,刑事责任的增设强化了用工企业履行劳动法义务的意识,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劳动法疲软的现状,也不足以从长远上构建法治型的劳动关系。

如果要问中国目前哪些法律最软,劳动法毫无疑问是重点选项。造成劳动法过软的原因,一是立法上的空泛,一是执法上的无力,还有一个是司法上的式微。

就立法而言,单是欠薪现象就以具体的方式指向劳动领域无盾立法的软弱。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只是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而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到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劳动部关于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等,及至各地出台的相关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大多是复制了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之类的内容,在具体责任的设定和落实上缺乏可操作性规定。除欠薪之外,几乎在民工各种劳动权益的保护方面,立法都面临同样的困境,对于企业单位的义务仅作宣示性规定,缺乏明确具体的责任设定,这无异于陷劳动者权益于如临深渊的境地。

立法在责任后果上的空泛,必然导致实践中劳动执法的底气不足。作为劳动执法部门,依法主动检查监督劳动法的执行情况是法定职责,劳动法所宣示的诸项劳动者权益,都需要通过其严密、公正而及时的执法予以运送。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一些政府部门和当地企业尤其是外资、合资企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之个别行政执法的固有惰性,立法上的责任缺失就为执法不作为提供了借口。例如近年来不断曝光的血汗工厂,几乎都是由媒体揭发,而鲜有执法部门主动查处。更为普遍的是,在一些沿海城市,超过法律规定时间的加班加点极其普遍,但只要不发生恶性事件,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稳坐办公室对劳动侵权现象实行不告不理。

另外,劳动法的疲软,也暴露出我国司法矫正正义职能的式微。长期以来,我们在制度上不太注重将司法力量过多地引入劳动纠纷,甚至一些地方排斥司法的介入。从社会冲突的均衡机制上看,司法乃是不可或缺的最后也是最权威的途径,就欠薪的纠纷诉诸司法机关往往比行政权的干预效果要好。但是,由于目前一些地方司法体制的缺陷,使得司法独立审判在遏制劳动侵权方面表现一般,而繁琐的程序和较大的成本也令不少民工望而却步,于是选择跳楼成为一种利益衡量下的便宜性路径。对于企业欠薪,《劳动合同法》明文规定:用人单位拖欠或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而实际上这种程序很少启动。

由以上不难看出,劳动法疲软乃是一种综合性现象,对于欠薪问题的治理,刑罚手段欲改变劳动法的疲软现状,尚需有力的司法追诉;而对于更多的劳动权益保护而言,单一的刑法罪名仍只是杯水车薪,难以从根本上让劳动法雄起。所以,在寻求治理欠薪现行方案的同时,我们始终不容忽视的应当是,如何调整劳动领域的立法思路,对各种劳动侵权行为设定具体明确的法律责任,并赋予劳动执法部门相应的强制措施权,强化司法机关介入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劳动法治的根本性转型。

阅读延伸:劳动法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前两款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1月04日 16:1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有期徒刑相关文章
  • 恶意欠薪罪构成要件是怎样的
    一、恶意欠薪罪构成要件是怎样的1、犯罪主体要件本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单位和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2、犯罪主观要件本罪主观上表现为故意。即主观上明知自己的不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这种不作为行为会产生劳动者不能及时实际得到劳动报酬的社会危害后果,却希望或放任这种后果发生。3、犯罪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2、数额较大。3、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二、欠多少钱可以构成恶意欠薪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数额较大”:(一)
    2023-04-28
    207人看过
  • 恶意欠薪罪构成要件是怎样的
    一、恶意欠薪罪构成要件是怎样的1、犯罪主体要件本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单位和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2、犯罪主观要件本罪主观上表现为故意。即主观上明知自己的不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这种不作为行为会产生劳动者不能及时实际得到劳动报酬的社会危害后果,却希望或放任这种后果发生。3、犯罪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2、数额较大。3、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二、欠多少钱可以构成恶意欠薪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数额较大”:(一)
    2023-04-18
    152人看过
  • 恶意欠薪罪构成要件法律如何规定的呢
    恶意欠薪罪构成要件如下:1、客观方面表现为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2、主体为一般主体。3、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一、欠工人工资法院怎么执行拖欠工人工资,如果不是以下列行为之一恶意拖欠的,依法是不能追究刑事责任,将行为人判刑的。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二、恶意拖欠工资会判刑吗包工头恶意欠薪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会判刑,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三、颠覆国家政权罪的构成要件颠覆国家政权罪的构成要件如下:1、侵犯的客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2、客观方面的表现为实施
    2023-04-03
    438人看过
  • 恶意欠薪罪的犯罪构成是什么
    一、犯罪主体:一般主体,即企业和自然人。企业系指用人单位,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自然人包括用人单位以外的自然人(尤其是《民法典》所规定的“两户一伙”)。二、主观要件: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即主观上明知自己的”不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这种不作为行为会产生劳动者不能及时实际得到劳动报酬的社会危害后果,却希望或放任这种后果发生。应认定为故意的几种情况:1、明确表示拒不作为的即明确拒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应当然地认定为故意。包括无正当理由拖欠,不论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2、虽表示应支付,但主动实施作为,为不支付找借口的,应认定故意。如无正当理由转移财产,造成无支付能力假像的;用人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指使发放劳动者劳动报酬的工作人员逃匿,造成无法支付假像的;非法克扣工资或罚款的。三、犯罪客观方面:在犯罪客观要件方面,应既有危害行为又有危害结果,且两者间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一)、以转移财产、
    2023-05-06
    87人看过
  • 恶意欠薪罪的犯罪构成是什么
    一、犯罪主体:一般主体,即企业和自然人。企业系指用人单位,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自然人包括用人单位以外的自然人(尤其是《民法典》(2021.1.1生效)所规定的“两户一伙”)。二、主观要件: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即主观上明知自己的”不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这种不作为行为会产生劳动者不能及时实际得到劳动报酬的社会危害后果,却希望或放任这种后果发生。应认定为故意的几种情况:1、明确表示拒不作为的即明确拒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应当然地认定为故意。包括无正当理由拖欠,不论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2、虽表示应支付,但主动实施作为,为不支付找借口的,应认定故意。如无正当理由转移财产,造成无支付能力假像的;用人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指使发放劳动者劳动报酬的工作人员逃匿,造成无法支付假像的;非法克扣工资或罚款的。三、犯罪客观方面:在犯罪客观要件方面,应既有危害行为又有危害结果,且两者间有刑法上的因果关
    2023-03-25
    248人看过
  • 恶意讨薪罪的构成要件
    1.客观方面表现为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2.主体为一般主体。3.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一、拖欠劳动报酬罪处罚拖欠劳动报酬罪处罚: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是指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行为。二、恶意欠薪判几年恶意欠薪判几年视情况而定:1、恶意欠薪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2、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只有具备以下三个方面才构成恶意欠薪罪,因此,立案标准如下:1、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也就是说当事人基本上有支付劳动报酬的能力但以各种理由拒绝支付;2、数额较大,对
    2023-06-23
    466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种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有期徒刑
    相关咨询
    • 恶意欠薪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北京在线咨询 2023-03-09
      恶意欠薪罪构成要件如下: 1.客观方面表现为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2.主体为一般主体。 3.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 恶意欠薪罪构成要件是什么
      重庆在线咨询 2020-12-29
      犯罪主体:一般主体,即企业和自然人。 企业系指用人单位,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自然人包括用人单位以外的自然人(尤其是《民法通则》所规定的“两户一伙”)。 主观要件: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即主观上明知自己的”不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这种不作为行为会产生劳动者不能及时实际得到劳动报酬的社会危害后果,却希望或放任这种后果发生。 应认定为故意的几种情况: 1、明确表示拒不作为的 即明确拒绝支付
    • 恶意欠薪罪构成要件
      辽宁在线咨询 2021-11-30
      恶意拖欠工资可能涉嫌拒绝支付劳动报酬,客观表现为通过转移财产、逃避逃避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企业和自然人;本罪主观上表现为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本罪的客体是双重客体,既侵犯了劳动者的财产权,又侵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阻碍了正常的劳动关系。
    • 恶意欠薪罪犯罪构成要件
      海南在线咨询 2022-06-11
      恶意欠薪罪的犯罪构成:用人单位未按照约定时间支付劳动报酬的属于恶意欠薪;用人单位未按照约定数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属于恶意欠薪;用人单位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报酬的属于恶意欠薪;用人单位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报酬的属于恶意欠薪。
    • 恶意讨薪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福建在线咨询 2023-03-29
      恶意讨薪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或寻衅滋事罪。 敲诈勒索罪要件有: 第一,行为人以将要实施的积极的侵害行为,对财物所有人或持有人进行恐吓。 第二,行为人扬言将要危害的对象,可以是财物的所有人或持有人,也可以是与他们有利害关系的其他人。例如,财务所有人或持有人的亲属等。 第三,发出威胁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可以当着被害人的面用口头、书面或其他方式表示,也可以通过电话、书信方式表示;可以是行为人亲自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