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津贴被原单位扣留,应该怎么办?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7-02 17:25:11 344 人看过

生育津贴被单位扣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

一、先向用人单位提出支付的要求,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协商。

二、可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提出请求,要求其主持调解。

三、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

四、向法院起诉

生育津贴由哪些单位给扣除

员工工资。我国生育津贴的支付方式和支付标准分两种情况:一是,在实行生育保险社会统筹的地区,支付标准按本企业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支付,期限不少于90天;二是,在没有开展生育保险社会统筹的地区,生育津贴由本企业或单位支付,标准为女职工生育之前的基本工资和物价补贴,期限一般为90天。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八条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女职工依法生育产假期间,停发工资,改发生育津贴。生育保险基金支付了生育津贴的,用人单位不再支付工资。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7月31日 05:52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调解委员会相关文章
  • 单位生育津贴不发怎么办
    单位生育津贴不发是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进行投诉的,或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申领生育津贴的材料有医疗费用、诊断证明书、生育登记卡、身份证等材料。一、单位生育津贴不发怎么办单位生育津贴不发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处理。企业虚报、冒领生育津贴或生育医疗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追回全部虚报、冒领金额,并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处罚。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或者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七十七条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或者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第七十八条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情况进行监督。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工会有权提出意见或者要求纠正;劳动者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的,工会依法给予支持和帮助。二、申领生育津贴的材料1.
    2023-06-04
    397人看过
  • 单位生育津贴怎么算
    单位生育津贴的计算公式是本单位月缴纳平均工资除以30再乘以产假天数。生育津贴被单位扣下来时,劳动者可以就此与单位协商解决,如果无法达成协商的,可以向仲裁庭提出仲裁或进行调解,最后向法院起诉。一、单位生育津贴怎么算单位生育津贴是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算,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女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所需资金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生育津贴计算方式: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月缴费平均工资/30乘产假天数;低于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照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计算;高于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照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计算;本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资无法确定的,按照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计算。二、生育津贴被单位扣下了怎么办生育津贴被单位扣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1.先向用人单位提出支付的要求,主动与用人单位
    2023-06-04
    388人看过
  • 生育津贴扣除单位社保吗
    生育津贴领取不需要扣除交的社保和公积金。一、自己交社保是否有生育津贴自己缴纳社保可以领取生育津贴。但公司在产假期间发放的工资和社保局发放的生育津贴不能同时享受,但单位已缴纳社保。产假期间,企业不需要向职工支付工资,而是凭女职工生育证明到生育保险基金处申请生育津贴,以生育津贴作为女职工产假期间的工资。但企业为职工缴纳的生育保险费基数低于女职工上一年度平均工资收入,会导致女职工领取的生育津贴低于正常出勤期间的工资,企业需要补足差额。二、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保就可以领生育津贴吗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个人缴纳社保可以领取生育津贴的。不过产假期间公司发放的工资和社保局发放的生育津贴不能同时享受,但是单位有交社保,产假期间企业无需向职工支付工资,而是由公司凭女职工的生育凭证,到生育保险基金处为其申请生育津贴,以生育津贴作为女职工产假期间的工资。不过企业为职工缴纳的生育保险费基数低于女职工上年度平均工资收入,那
    2023-02-18
    338人看过
  • 生育津贴应该怎么领?
    自动拨付:由社保机构直接发放到你本人银行账户。可提供材料到医院医保服务站办理产前登记,分娩之后由社保经办机构直接拨付到参保人社会保障卡金融账户。网上申报:用人单位垫付产假工资后可通过登录“社会保险网上服务系统”,为单位已享受生育/计划生育医疗费用待遇的生育职工办理生育/计划生育津贴申请。由社保经办机构根据审核结果将生育津贴拨付至单位确认的银行账户,一般情况下30天内拨付到账。一、生育津贴怎么报销?生育保险报销流程,是指用人单位及职工本人就女职工在生育期间的生育医疗费、生育津贴等费用,男职工在配偶生育期间的看护假假期津贴,向统筹地区生育保险基金报销的一个程序。1、女职工怀孕后、流产或计划生育手术前,由用人单位或街道、镇劳动保障服务站工作人员携带申报材料到区社会劳动保险处生育保险窗口;2、工作人员受理核准后,签发医疗证;3、生育女职工产假满30天内,由用人单位或街道、镇劳动保障服务站工作人员携
    2023-03-01
    445人看过
  • 生育津贴单位怎么发放
    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需要根据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让生育保险基金支付给职工。如果职工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根据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用人单位需要支付给职工。一、生育保险待遇包含哪些方面生育保险属于社会保险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享受的待遇有很多。每一般包括如下项目:1、产假。2、生育津贴。根据规定,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3、生育医疗费用。4、男职工生育待遇。符合规定男职工可以享受的一定时间陪产假。或参保男职工配偶为无业人员,可以享受男方生育保险。具体享受标准、享受条件依据本地生育保险政策执行。二、劳动法对女工产假有何规定劳动法对女工产假的规定:对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女职工生育
    2023-03-30
    393人看过
  • 生育津贴应该怎么报销
    生完小孩后,需要生产完90天以内自行或者让配偶将生育津贴报销所需材料交到本公司人力资源部或者社保局。具体需要的资料如下(以重庆地区为例):1、重庆市职工生育保险结算附件(加盖单位公章,找单位人劳要);2、身份证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3、《(再)生育服务证》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4、婴儿出生(死亡)证明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5、结婚证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6、《重庆市职工生育保险并发症备案表》(无并发症不需要);7、能体现生产方式的出院记录或诊断证明;8、产前检查的门诊检查票据原件;9、住院费用票据原件;10、住院汇总清单(若医院已进行生育结算不需要)。法律依据:《社会保险法》第五十五条生育医疗费用包括下列各项:(一)生育的医疗费用;(二)计划生育的医疗费用;(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项目费用。
    2023-06-18
    231人看过
换一批
#民事调解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调解委员会
    相关咨询
    • 生育津贴被单位扣下了该怎么办
      辽宁在线咨询 2023-03-05
      生育津贴被单位扣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 一、先向用人单位提出支付的要求,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协商。 二、可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提出请求,要求其主持调解。 三、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 四、向法院起诉。
    • 单位xx扣生育津贴该怎么办?
      海南在线咨询 2022-08-07
      1、首先,产假期间公司发放的工资和社保局发放的生育津贴不能同时享受。生育津贴的计算方法为:月缴费工资/30天×产假天数; 2、如果单位有交社保,产假期间企业无需向职工支付工资,而是由公司凭女职工的生育凭证,到生育保险基金处为其申请生育津贴,以生育津贴作为女职工产假期间的工资。但是,若企业为职工缴纳的生育保险费基数低于女职工上年度平均工资收入,那么将导致女职工领取的生育津贴低于其正常出勤期间的工资,
    • 单位扣生育津贴怎么办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8-28
      产假期间单位应按照正常出勤发放工资,不是基本工资。需要先确认该职工生育保险参保是否满一年;其是否符合计划生育政策,有生育服务证(准生证)。
    • 生育津贴被单位扣下了怎么办
      云南在线咨询 2023-03-10
      生育津贴被单位扣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 一、先向用人单位提出支付的要求,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协商。 二、可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提出请求,要求其主持调解。 三、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 四、向法院起诉。
    • 辞职后生育津贴发到原单位扣留了怎么办
      陕西在线咨询 2021-12-15
      生育津贴被单位扣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 一、先向用人单位提出支付的要求,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协商。 二、可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提出请求,要求其主持调解。 三、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 四、向法院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