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保障法的社会法本质——兼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2-04-18 23:49:02 309 人看过

一、社会法概念的提出及其定位

关于法学分类方法,自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提出公法和私法的划分标准以来,就长期影响着大陆法系各国法律部门的定性。私法与公法之间的区分成为法律体系化的基础.(注:[奥]凯尔森著:《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6页。)作为制度的结果,公法和私法的划分已形成了现代法律制度的基本结构,并因此形成法学的体系。就公法和私法的划分,从法所保护的利益为标准,凡是有关公益的法为公法;有关私益的法为私法。从法律关系的主体为标准,凡以国家或公同团体的一方或双方为主体而规定法律关系的法为公法;规定私人相互关系的法为私法。从法律关系的内容为标准,凡规定国家与公民之间的权力与服从关系的法为公法;而规定公民相互之间平等关系的法为私法。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理念的变化,西方国家的法学家明确提出了社会法的概念,并将社会法视为介于公法和私法之外的第三法域。但对于什么是社会法,法律并未作明确规定,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从各国学者对社会法的研究和理解看,社会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法是指为了解决社会性问题而制定的各种有关社会法规的总称。它是根据国家既定的社会政策,通过立法的方式制定法律,以保护某些特别需要扶助人群的经济生活安全,或是用以普遍促进社会大众的福利。将所有有关社会法规集合在一起,便被广泛地称作社会法或社会立法。(注:陈国钧著:《社会政策与社会立法》,三民书局1984年版,第112页。)“以维持这种社会经济弱者阶层的生存及其福利的增进为目的的诸法律在学术上按体系分类,称为‘社会法’,并被试图加以体系化。”(注:[日]星野英一著,王闯译:《私法中的人》,《民商法论丛》第8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86页。)而狭义的社会法,通常是专指社会保障法。

德国是较早提出社会法概念并制定了《社会法典》的国家。对社会法的概念采取了狭义的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兴起,德国试行了工业社会化政策,并开始了社会法的研究。但对于什么是社会法,在德国同样存在着分歧。有人称社会法是调整对收入(如工资)、个人待遇不足或其他特殊负担及损失进行平衡的社会支出以及与之相关的预防和改正措施的法律部门。它还应包括对“社会弱者”提供机会的有关法律以及有关社会救济的基本保障法律。(注:《中德劳动立法合作项目成果概览》1993—1996,第264页。)还有学者参照联合国宪章第22条的规定来定义社会法,该条款规定:“每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有权享受社会保障;有权享受必要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以符合其人格尊严和促进其个性发展。”因此,将社会法理解为消除社会不公平和不平等待遇的法律。(注:《中德劳动立法合作项目成果概览》1993—1996,第264页。)由于认为前者对社会法的描述不够精确并过于武断,后者对社会法的定义过于宽泛,因此这两个定义在德国都未被普遍接受。更多的学者是从《社会法典》的规定来定义社会法,该法典第1条第1款规定:社会法典为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保障应有效调整社会福利支出(包括社会救济和教育性救助)。它应协助、保证符合人之尊严的生活;为性格之自由发展创造平等的前提条件;保护家庭并促进和谐;保证自由选择就业方式以谋取生活费用;消除或协调生活特殊负担。从社会福利支出的意义上去理解社会法,则社会法包括社会保险、社会补偿、社会促进和社会救济。其他调整公民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定,如劳动法和租房保护法,尽管它们的宗旨也是为了保护社会弱者,但也不包括在社会法中。因此,在通说上,德国的社会法就是指社会保障法,两个概念是可以通用的。

在法国和日本,社会法的范围比德国要宽泛。法国一般认为社会法包括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在日本,社会法的研究和发展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对于社会法究竟是一种法律观念,还是根据这种观念制定的法律,都曾经引起过争论。最初,在学者的心目中,社会法一词意味着:修正以个人的绝对所有权和契约自由等为基本原则的近代资本主义法的新的法学理论;根据这个修正理论而制定的法律,不属于私法、公法等任何一个旧的法律部门,而成了新的、第三个法律领域。劳动法是其中的典型并得到了发展。随着日本进入战时体制,社会化思想迅速衰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法在日本重新得到发展,现在,社会法一词,通常被学者非常实际地肯定为对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总称,或者指社会保险及有关社会事业的法。(注:参见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译:《国外法学知识译丛?法学总论》,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第41页。)

在英美国家,社会法通常作较为广义的理解。在英国,社会立法被解释为对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立法的统称,例如涉及教育、居住、租金的控制、健康福利设施、抚恤金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工厂法属于社会立法。(注:参见《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833页。)美国学者海伦?克拉克在其所著的《Sociallegislation》一书中对社会法的定义为许多学者所引用,他指出:“我们今天所称之‘社会法’,这一名词的第一次被使用是与俾斯麦的贡献有关,他在1880年代曾立法规定社会保障,以防疾病、灾害、残废、老年等意外事故。其立法意义一是为了保护在特别风险下的人群的利益,另一方面是为了大众的利益,我们今天使用这一名词必须包括这两方面的意义。”(注:HelenI.Clarke:SocialLegislation,

(1940)、P117.)海伦?克拉克实际上也是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论述社会法。就狭义而言,社会法旨在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是为保护经济弱者而制定的各种社会安全立法,如工业革命以前的济贫法,工业革命以后的工会法、工厂法、社会救济法、社会保险法等;就广义而言,除着眼于解决社会问题外,还在于预防社会问题,凡以改善大众生活状况、促进社会一般福利而制定的有关法律,都属社会立法范畴。

我国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法的性质的认识,除了强调法的国家意志性、强制性、规范性、概括性外,还特别强调法的阶级性,相对而言技术性的规范考虑得少一些,并一直以来否定社会主义法有公法和私法的划分,“我们不承认任何‘私的东西’,在我们看来经济领域的一切都属于公法范围。”(注:《列宁文稿》第四卷,第222页。)因此,我们没有公法和私法的区别,也没有关于社会法的明确提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我国法学理论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理论研究上开始突破各种界限,以公法和私法作为法学分类方法又开始为人们所提及,并开始提出建立社会法的设想。如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研究报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理论思考和对策建议》中,就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框架主要由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三大部分构成。就社会法的研究,许多学者已经明确将包括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环境法等在内的法律部门定位于社会法。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李鹏委员长在其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法律部门的划分问题,“关于法律部门,法学界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常委会根据立法工作的实际需要,初步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划分为七个法律部门,即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关于什么是社会法,李鹏委员长的报告将其界定为“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上明确提出了社会法的概念。

社会法在我国作为一个新的法学概念,它究竟是一个法律部门,还是一种法律观念,或是一个新的法域?人们的认识有较大分歧。上述官方文件将社会法看作是一个法律部门,与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法律部门并列,并明确了社会法包括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但如此一来,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成为了社会法的子法,而非独立法律部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关系又变得模糊和复杂化了。笔者认为,将社会法看作是一个法域更为合理,从社会法产生以来,关于社会法涵盖的内容就未有定论,各国大多将其看作是公法与私法之外的第三法域,这样有助于法学的分类和探求法的发展轨迹。至于社会法应当作狭义的、中义的还是广义的理解,亦即社会法是指社会保障法,抑或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还是前两者外还包括环境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笔者认为,前一种理解过于狭窄,忽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联系,而后一种理解又过于宽泛,容易模糊社会法和经济法的区别与界限,因此,应当将社会决定位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二、社会保障法是最典型的社会法

社会法概念的出现,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法律思想与文化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法是社会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社会的土壤和环境。法与社会的交融是现代法发展的一个特征,社会法的出现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市民社会的出现对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什么是市民社会?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对市民社会下了这样的定义:市民社会,这是各个成员作为独立的单个人的联合,因而也就是在形式普遍中的联合,这种联合是通过成员的需要,通过保障人身和财产的法律制度,和通过维护他们特殊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外部秩序而建立起来的。(注:黑格尔著,范阳、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74页。)黑格尔所谓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等同,“市民社会是在现代世界中形成的,现代世界第一次使理念的一切规定各得其所。”(注:黑格尔著,范阳、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97页。)在市民社会出现以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限于国家,不存在独立于国家之外的自主的和自发性的社会主体,表现在法律上就是“诸法合一”,国家是法律的制定者和受益者。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促进了完全市民社会的出现,其充分改变了国家与私人的关系。私人成为独立的法律关系的主体,而国家从原来的权利主体演变为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市民社会对法律的影响体现在私法的出现以及其后的高度发达,出现了公法和私法的划分,即所谓二元法律结构。二元法律结构是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下形成的。“二元法律结构相对于古罗马的公、私法概念性分类,是结构性的升华,相对于中世纪,是对权力—义务一元法律结构的否定,它的实质和功能,在于维护市民权利和限制国家权力.”(注:刘楠:《论公、私法二元结构与中国市场经济》,载《民商法论丛》,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8页。)二元法律结构中,无论私法还是公法,其目标是为了保障个人权利的实现,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手段是保障权利和限制权力。“二元法律结构表现为保障权利和限制权力的功能,这也是私法与公法区别的价值意义。”(注:董保华:《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上海上海的、幸福的生活。社会保障法以社会大众为获利对象,充分体现了其社会利益的本性。

(2)社会保障法以社会公平为其价值追求。实现社会公平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念。实现社会公平源于人们对平等的追求,而现实社会中,绝对的平等是难以做到的。一方面,每个人明显存在智力和体力的差异,另一方面,人们的背景和掌握机遇的不同,使得弱势群体享有成功机遇相对较低。平等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理想,重要的并不是是否能够达到完全的平等,而是追求平等的过程。罗尔斯(JohnRawls)在其《正义论》中,明确提出社会正义是人类追求的目标,而平等和公平是达到该目标的工具。在罗尔斯看来,社会正义的问题就是社会中分配的公正。他认为,个人是社会的,而社会的基本结构对于个人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合理的社会结构是每个人实现自己的极为重要的条件。朗斯曼(W.G.Rnciman)在《相对劣势与社会正义》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分配社会福利的三个基本标准应当是需求、功绩和对共同福利的贡献。“在一个正义的社会,必然有财富的不断移转,从最富有的移转到最贫穷的人,除非在最贫穷以上的人能够根据上述的原则来证明他们拥有较多财富的权利,在缺乏这些特殊条件时,其财富移转逐渐向中间平均数回归。”(注:W.G.Rnciman,RelativeDeprivationandSocialJstice,Pengin,

1972、P316.)在追求正义和公平的目标中,社会保障就是一项重要的制度。社会保障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方式,是社会保障的运作,是国民收入的一种转移,即从高收入者转移到低收入者,从健康者转移到疾病者和残疾者,从家庭负担轻者转移到家庭负担重者等,这种转移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建立在社会公平之上。因此,社会保障法是以追求社会公平为其价值目标的,其通过各种社会立法以保障公民的社会安全和经济安全,谋求人类对美好生活期待的实现,既保障人们在各种意外风险出现时的基本生活,又能保障社会大众共同分享社会发展成果,使人类社会共同迈向文明与进步。

(3)社会保障法以强制性作为其实施手段。在私法领域中,涉及的是私人之间的关系,以私法自治为其基本原则,在不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的基础上,私人之间可以任意创设合同的内容,合同一经签订,即具有法律约束力。权利人可以通过放弃权利而为自己消除义务或消除对方的义务,义务人可以通过履行义务而为自己实现权利。在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中,既包括国家与个人之间、国家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个人、单位与社会保障经办机构之间的关系等,在这些关系中,既有个人(包括法人或单位)之间的关系,也有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但社会保障的实施完全建立在立法强制性的基础上,不允许当事人之间自由设立权利义务。如就社会保险而言,凡依照法律规定必须参加投保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必须参加保险,当事人没有任意选择的权利,也不能任意退出保险,保险的险种和保险金的缴纳也必须按法律规定执行,不能由当事人自由协商。社会保障法正是通过立法的强制,对涉及的各种关系进行调整和规范,以使其符合大众的利益,实现社会保障制度所追求的目标。

三、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关系的再认识

社会保障法与劳动法同属于社会法的范畴,两者是最为邻近的两大部门法。就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关系,目前国内存在各种各样的观点。有认为劳动法包括社会保障法,有认为社会保障法包括劳动法,还有认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相互交叉。那么,究竟如何看待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关系呢?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是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而出现的。社会保障法与劳动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保障法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法就是建立在劳动关系的基础上,在劳动法发展到一定程度上产生的。从学说上分析,一般认为19世纪末德国俾斯麦颁布的有关劳工保险法律是社会保障法的开端,而这些劳工保险法律的出现却是与保护劳动者劳动权为中心的劳动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号召下,自由主义、重商主义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形成了以都市为中心的工业社会。从农村涌入城市的农民和沦落的手工业者成为了工厂中的劳动者,集合在一起从事各种工业性的社会劳动。而工业劳动客观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劳动风险,劳动风险的客观存在迫使劳动者采取各种办法来抵御风险。最初,遭受意外的劳动者主要通过家庭、亲友的帮助或本人的储蓄来解决生活困难。之后出现了一些劳动者互济组织,大家共同出资形成互助基金以防止风险的出现。但这仅仅是杯水车薪,并不能真正解决遭受意外的劳动者的生活困难。非但如此,劳动者生存状况的恶劣已成为当时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由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奉行的是自由放任主义,雇佣关系被视为纯粹的私的关系,国家采取不干预的态度,尽管在法律规定雇佣关系双方地位平等,但双方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对于经济弱者的劳动者来说是难以实现真正的平等的。在自由原则之下订立的雇佣合同非但不能使劳动者的生存状况有所改观,反而是越来越恶劣,劳工问题日益突出。19世纪初,英国率先将劳工问题纳入立法议程。1802年英国国会通过的《学徒健康及道德法》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部限制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法律,被认为是现代劳工立法的开端。劳工立法很快从英国遍及欧洲各国,涉及的内容从工时到工作场所、劳动条件、安全卫生等。对于劳动风险,国家鼓励设立各种共济团体。如1854年德国普鲁士立法规定应设立共济基金,并授权地方官署强制工人与学徒加入共济组织,以防不测之风险。此外,立法也进一步扩大了雇主的责任,规定雇主对雇员的疾病有照顾的责任,并强制雇主对职业病、工伤等负损害赔偿责任,但当时的雇主责任主要以过失责任为前提,也就是说,劳工权利在私法领域是无法得到真正保障的,即使是后来无过失责任制度的建立,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劳工问题。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工问题不仅仅是劳动者个人或某一雇主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解决,这就需要借助于国家力量,通过国家立法建立一个全新的制度来解决劳动风险问题。19世纪80年代,德国的俾斯麦颁布了一系列社会保险法,从此开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法的历史。20世纪以来,特别是福利国家的出现,社会保障法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得到迅速的发展,并赋予了其全新的内容,社会保障不再是传统社会的局部的、有限的社会活动,而是一项面向全体国民的社会制度;它的内容不仅仅是满足国民因生存而需要的单纯的物质生活保障,而且还涵盖了增进人们精神生活和个性发展的各个方面。可以说,社会保障法是在劳动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其后的发展又大大突破了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界限,成为了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从上述论点出发考察社会保障法与劳动法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保障法和劳动法是两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两者之间不具包容性,即劳动法不能包括社会保障法,而社会保障法也不能包括劳动法。但作为两个相邻近的法律部门,它们又有密切的联系。从法的产生来看,两者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出现的两个独立法律部门,都是国家干预的结果;就法律属性来看,两者都属于社会法,以社会利益为本位,关注社会的弱者;更主要的是,两者在调整各自关系时存在着交叉关系。如何看待该交叉关系呢?就社会保障法的重心社会保险法而言,它是以劳动法为基础而制定实施的,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对象是与雇主建立雇佣关系的劳动者。因此,至今为止,多数国家仍然保持着在劳动法中包涵“劳工社会保险”立法内容的传统。(注:覃有土、樊启荣:《社会保障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83页。)在我国,由于将社会保障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来研究比劳动法晚得多。就社会保险而言,长期以来被看作是劳动法的一部分,特别是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九章专章规定了社会保险和福利,因此,理论界不少人认为社会保险法从属于劳动法。后社会保障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提出后,有人认为社会保险法应从劳动法分离出来,专属于社会保障法,怎么看待社会保险法与社会保障法和劳动法的关系呢?笔者认为,社会保险法本质上应当属于社会保障法,但不能将其完全与劳动法割裂开来,从我国传统来看,社会保险是从劳动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社会保险法的内容无一不与劳动法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就社会保险法而言,它既是社会保障法的核心内容,也是劳动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关系来说,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社会保障法和劳动法也有明显的区别,表现为:劳动法主要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社会保障法调整国家、用人单位、公民(劳动者)、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因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发生的关系。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或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军人等不适用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的主体包括国家、用人单位、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公民(劳动者),劳动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协调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社会保障法的目的主要的为了保障社会全体成员在遭受各种意外和风险时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安全。

社会保障法追求的目标和理念,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同步发展的,同时也是法律文化发展的反映。社会保障法的发展,大大丰富了法律体系的内涵,以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为典型的社会法的出现,突破了传统公法、私法的划分,形成了法律的多元结构。社会法以社会利益为本位,使人们对现代法的定位和价值有了更新的思考。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作为两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25日 08:30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社会保障法全文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制定本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车辆驾驶人、行人、乘车人以及与道路交通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本法。第三条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应当遵循依法管理、方便群众的原则,保障道路交通有序、安全、畅通。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适应道路交通发展的需要,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制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并组织实施。第五条国务院公安部门负责全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交通、建设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有关的道路交通工作。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经常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
    2023-06-06
    487人看过
  • 社会保障税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社会保障税的转嫁与归宿问题各国普遍规定社会保障税由雇主和雇员分别根据雇员的工资收入按率缴纳。那么社会保障税的转嫁与归宿情况是怎样的呢?首先,雇员所缴纳的社会保障税无法转嫁,只能由自己承担税负。在社会保障税比较完善的国家,这项税收的覆盖面非常大,以至于几乎每种行业和职业的工薪收入者都必须缴纳。以美国的OASDHI税为例,除了极少数工人外,这种税几乎覆盖了所有私营成分的工人,公营事业的职员也有自己的提存退休制度。另外,州和地方政府雇员也可以参加州和地方保险计划。总之,由于社会保障税课征的普遍性,雇员没有通过迁移来逃避税收的积极性。也就是说,雇员缴纳的社会保障税同个人所得税一样是一种直接税,无法转嫁。其次,也是争议比较大的是雇主所缴纳的社会保障税的转嫁情况。这里我们假设不存在工会这样的组织,也就是说工资可根据劳动力的供求关系而相应调整。在这个问题上常见的观点是雇主所缴纳的社会保障税是以提高产
    2023-05-04
    442人看过
  • 社会保险法和劳动法的关系
    虽然我国的《劳动法》有《社会保险和福利》这一章,似乎社会保险法是《劳动法》的组成部分。这和《劳动法》立法比较早,当时对相关法律的研究还不够成熟有关。劳动法并不能覆盖社会保险法。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应当是处于平等地位的法,不存在从属关系。具体来说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主要存在以下区别:(一)劳动法主要调整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保险法主要调整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及政府这三方面的关系。(二)社会保险法的调整对象大于劳动法中的“劳动者”。劳动法保护的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社会保险法应具有全民性,不仅包括“劳动者”还应包括企业的董事长、合伙企业的合伙人、个人独资企业的出资等劳动法上所谓的“资方”;而且还应该包括公务员。因此,社会保险法的调整对象大于劳动法。一、公司社会保险制度一定有效吗1、公司社会保险制度不一定有效,具体来说,若是制度的内容违反了《社会保险法》、《劳动法》、以及《社会保险费征缴暂
    2023-03-11
    315人看过
  • 劳动与社会保障属于什么法的内容?
    一、基本认识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分为劳动法、社会保障法和法律救济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社会保障法是指调整有关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法律。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主要涉及劳动法主体、促进就业和职业培训、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劳务派遣和非全目制用工、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劳动安全卫生、职工民主管理、社会保障法基础理论、社会保障法的产生和发展、社会保障法主体、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保障监督、劳动保障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内容。随着《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颁布和实施,以及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我国的劳动与社会保障立法不断完善二、相关法律1、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
    2023-03-19
    318人看过
  • 社会保障的法制轨迹
    在社会保障改革起步阶段、社会保障制度重构阶段、社会保障全面深化阶段,我们均可以清晰地勾勒出贯穿始终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活发挥出重要作用。其间,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也得以建立和完善,在过去30年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1992年的社会保障改革起步阶段。伴随社会保障制度围绕经济体制改革进行试点和探索,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也进入恢复时期。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重启改革与探索。1983年底在部分省市展开医疗制度改革试点,1984年又展开退休基金社会统筹试点。1986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以对劳动合同制工人的退休养老基金实行社会统筹正式拉开社会保险改革的序幕。同年7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在我
    2023-06-06
    190人看过
  • 社会保障的法理分析
    法律综合知识
    一、社会保障的法理分析社会保障的概念源于对于社会成员在遭遇生活困难时的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它体现了国家对民众的基本关怀,是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实现的对个人基本生活权利的保护。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多种形式,旨在应对年老、疾病、失业等风险。在这里,社会保险制度尤为关键,它通过国家强制立法,保障个人在失去劳动能力时的基本生活。区别于商业保险的盈利性和自愿性,社会保险更强调基本保障和强制性。社会保险与职工互助保险在承办主体、指导法规、金融运作和作用上有明显区别。二、社会保障体系构成社会保障体系由不同性质和形式的制度构成,主要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安置等。这些制度共同构建起一个全方位的保障网络,以确保社会成员在面临生活风险时能获得必要的经济支持和服务。社会保险作为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法定程序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的收入保障。三、我国社会保障线我国的社会保
    2024-01-09
    216人看过
  • 社会保障的法律问题
    scriptsrc=/adfile/activeinfotop.js>学者们一致认为,建立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迫切需要。有学者对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地位和体系、立法原则等问题进行研究,认为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取决于社会保障的内容与范围,凡因社会保障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即是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社会保障法是独立的基本法律部门,其体系包括社会保险法、社会救济法、社会福利法、优待抚恤法。社会保障的立法原则主要有:普遍性原则、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满足人们基本需求原则、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政府统一管理原则。有学者分析探讨了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基本选择,主张在立法体例上要从分散的低层次立法走向统一的社会保障基本法;在社会保障对象上要从“城乡分治”的“身份等级”差别逐步走向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权利等;在社会保障费用筹集和给付条件方面要从国家的无限责任到公民的权
    2023-06-09
    275人看过
  • 劳动者的社会保障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给予劳动者保障权益。一、洪江最新社保缴费标准多少1.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对参加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时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社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2.社会保险主要是通过筹集社会保险基金,并在一定范围内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统筹调剂至劳动者遭遇劳动风险时给予必要的帮助,社会保险对劳动者提供的是基本生活保障;3.只要劳动者符合享受社会保险的条件,即或者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或者已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即可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核心内容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实施于哪一年劳动法实施于1995年1月1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劳动法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
    2023-03-22
    139人看过
  • 论专利法是社会本位法
    专利法是以专利权为核心的法律,而专利权是专利权人的私权①,从这一方面而言,专利法似乎是以专利权人个人为本位的法。然而,专利法的性质恰恰相反,专利法是社会本位法。认清这一点,对于专利法的立法、执法以及专利权的适当行使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一、专利权是法律赋予专利权人的一项特权,是对自然权利的否定从本质上讲,任何权利都是法律赋予的。但是,法律赋予权利的方式和程度还是有区别。有一些权利通常不需要专门的法律、专门的程序去确认,人们在谈到这类权利时,似乎不用去追究是哪一部法律规定的,具有所谓天赋人权的意味,我们不妨称之为自然权利。而另一类权利则不同,如果没有有关这一权利的专门法律、专门程序的确认,这一权利就不能存在,我们称这类权利为特权,知识产权就是这样一咱特权。从知识产权的历史渊源来看,确实是源于地道的特权,正如有学者所精辟阐述的:知识产权并非起源于任何一种民事权利,也并非起源于任何一种财产权。它起
    2023-06-08
    411人看过
  • 工会组织与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工作部副部长郭军工会组织与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两者的基础都是劳动关系。劳动立法就是在作为弱势群体的职工,从自发到自觉地组织起来建立工会主张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斗争过程中产生的。劳动立法客观上保护了劳动者的合理利益,也进一步催生了劳动者组织建立工会的热情和积极性,反过来又推动了劳动立法的发展和完善。在中国也是如此。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在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即全国总工会的前身)上就通过了《八小时工作制》。第五次全国劳动大会推动了后来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的出台。第六次劳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职工运动当前任务的决议》,提出了劳动立法的建议。建国以后,在热火朝天的和平建设时期,1949年11月全国总工会公布了《劳资争议解决程序的暂行规定》,一年后政务院批准公布施行了《劳动争议解决程序的规定》。1950年中
    2023-06-09
    419人看过
  • 论企业社会责任践行法律保障机制的完善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的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或者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的统一体。道德义务是未经法定化的、由义务人自愿履行且以国家强制力以外的其他手段作为其履行保障的义务,是对义务人的软约束。法律义务是法定化的且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其履行的现实和潜在保证的义务,是对义务人的硬约束,是维护基本社会秩序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道德的法律化。企业社会责任践行法律保障机制的完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完善规范企业内部行为的法律制度我国现行企业法是伴随着始于197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步制定的。迄今为止,已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乡镇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法律、法规。我国《公司法》第五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
    2023-06-09
    395人看过
  • 劳动社会保障法相关规定是什么?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劳动关系法律)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是属于劳动关系法律的一种。赔偿情形1.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应该赔偿的四种情形:根据《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以下简称“赔偿办法”)第二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应该赔偿的四种情形如下:(一)用人单位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即招用后故意不按规定订立劳动合同以及劳动合同到期后故意不及时续订劳动合同的;(二)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订立无效劳动合同,或订立部分无效劳动合同的;(三)用人单位违反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侵害女职工或未成年工合法权益的;(四)用人单位违反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执行标准2.赔偿的标执行标准:根据“赔偿办法”的的规定,第二条规定的赔偿,按下列规定执行:(一)造成劳动者工资收入损失的,按劳动者本人应得工资收入支付给劳动者,并加付应得工资收入25%的赔偿费用;(二)造成劳动者劳动保护待遇损失的,应按国家规定补足
    2023-04-28
    320人看过
  •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对劳动关系的解除有何规定
    可以参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第四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
    2023-03-01
    119人看过
  • 加强社会保障立法
    一、正确认识社会保障制度第一,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或缺的重要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社会化的特征,社会既需要越来越细的分工,也需要越来越强的合作,公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遇到的社会风险也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化解。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财富再分配功能,缩小社会不同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提高社会公平程度,减少社会矛盾,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第二,社会保障权应当是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社会风险有其凭自身力量不可克服的一面。劳动者创造了社会财富,承担税负,他们有权利在遭遇社会风险的时候享有来自国家的物质帮助,保障公民的生活既是国家的道德责任,也是国家的法律义务。社会保障权应当是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社会保障权的问题涉及公民是否应当得到国家的帮助,社会保障钱的问题涉及保障水平高低,保障水平的高低与保障权利的有无没有必
    2023-06-06
    269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关系是什么
      云南在线咨询 2023-03-05
      根据《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规定,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关系如下: 1、社会保障法是在劳动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在社会保险领域存在交叉。 3、社会保障法对劳动法功能的发挥有补充和促进的作用,首先社会保障法为劳动者的权益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其次,社会保障法为劳动关系的延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法律依据
      重庆在线咨询 2021-11-11
      我国非常重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因此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其中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由许多法律组成。我们来看看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内容。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内容: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社会保障法》是指调整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法律。《劳动合同法》、《工会法》、《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收暂行条例》、《妇女权益
    • 劳动法的社会保障包括什么?
      福建在线咨询 2023-11-29
      法律分析 劳动社会保障的规定是: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条件和标准由法律、法规规定;劳动者死亡后,其遗属依法享受遗属津贴;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国家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兴建公共福利设施,为劳动者休息、修养和疗养提供条件;其他。
    • 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
      北京在线咨询 2022-07-14
      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为了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提高生活水平而建立的一种保障制度.分为: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安置等.主体是国家和社会,对象原理上是全体国民,但基于国力的限制,目前只实施了一部分.占绝大部分人口的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于完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学科是培养社会保障及相关领域高级专业人才的新兴学科,也是日益重要的新兴学术领域。
    • 现行宪法与社会保障权的规定现行宪法与社会保障权相关的条文是什么
      湖南在线咨询 2022-03-04
      现行宪法关于社会保障权的规定现行《宪法》与社会保障权相关的条文包括第14条、第21条、第42条、第44条、第45条及第49条。内容包括:第一,对人民生活的改善。《宪法》第14条第3款规定:“国家合理安排积累和消费,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这一规定将为国家适时提高人民福利、使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提供了宪法基础。第二,提高劳动者的福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