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的权力界限原则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4-24 20:12:52 65 人看过

该原则主要出自人权原则和人民主权原则。因为人人都有权利,所以就可能在人与人之间发生权利冲突,为了保障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就必须对所有人的权利都进行适当限制,由此而产生权利但书,产生权利的界限。授权性规则在规定权利(或权力)时,并非是无限的,而是要以一定的时间、地点、事件、主体身份、行为的存在或发生为条件的。这种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授权,与其说简单地说是赋予人自由,不如说是给人们划定了行为自由选择的界限、范围,或者说,使人享有有限范围内的自由。就授权性规则而言,其所赋予人的有限范围的自由,虽不同于义务,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一种限制。这种限制与义务性规则的不同在于,义务性规则是对行为的确定性限制,而授权性规则是对人的行为的相对宽松一些的限制。权利的界限是权利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是从人权原则中派生出来的,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权,实现人权。德国基本法第18条规定如任何人滥用自由表达的权利,特别是出版自由、教育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通信、邮政、电讯秘密权、财产权和避难权,此种滥用法定权利与自由、民主的基本法令相抵触,即丧失上述各种基本权利。第19条规定在现行基本法范围内基本权利可由法律或依法予以限制。我国宪法第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些规定是权利行使的指导原则,是所有权利都必须遵循的行动指南。至于某一具体权利的界限到底在哪里,是什么,一般由法律作出具体规定。

权利界限原则除了强调权利本身的界限以外,还包含另一层面意思,即在权利之外还有义务,权利和义务是连带的。马克思曾指出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权利和义务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任何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义务原则同样是从人权原则中推导出来的,是权利理论中的应有之意。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是由同一的、作为法律主体的社会成员普遍享有和承担的。每一社会成员作为法律主体既是权利主体、也是义务主体。譬如,每一法律主体既享有财产权,又承担不盗窃、不抢劫、不欺诈的义务。如果认为法律义务只是适应权利人的要求而作或不作的行为,这显然是将法律义务判归个(或两种)不同的主体——权利人和义务人,这样的解说与法律中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由同一的法律主体来享有和承担的情况明显相悖。宪法上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之间的关系属于同一法律关系中同一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或者同一主体在不同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我国宪法第33条第4款明确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笔者认为,权利的界限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义务问题,义务既包括隐性义务——权利内的义务,即任何权利的行使都是有界限的,也包括显性义务——权利外的义务,即在权利之外还有相对独立的义务(义务性规则)。隐性义务是指权利中本身就隐含着义务,每一个权利的行使本身都要受到一定的制约,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把握好一个度,权利是有范围、有界限的,这种对界限的遵守本身就是权利人的一种义务,是公民行使权利时不能做的某些行为,如果做了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如公民有言论自由但不能诽谤他人,有游行自由但不能在游行中破坏公共的或私人的财产,如果用言论诽谤了他人,或者在游行中破坏了公共的或私人的财产,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这种义务是由权利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是从权利中派生出来的,是权利附带的结果,如果没有权利,就没有由权利而附带出来的相应义务,一个人不发表言论,也就不存在诽谤问题。显性义务是指公民在自己的权利之外还有一定的义务,这种义务往往是对别人权利的尊重(如不得损害他人财产,不得危害他人的生命和健康等)。这种义务相对于权利而言有一定的独立性,与权利并不完全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每一项权利条款都有相对应的义务条款,那么,宪法上有24种权利也就应当有24种义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也应大致持平。虽然从总体上来说公民若没有权利就不应当承担义务,但这是将权利和义务分别作为一个整体而言,是从立法的角度看问题,如果把权利和义务分解成若干个单项的权利和单项的义务,从权利实施的角度来看,每一项单个的权利和义务并不是简单对应的关系,公民的某一项义务并不完全是从某一项权利中派生出来的,法律义务未必都是法律权利的对应物。①权利可以放弃,但义务并不因权利放弃而消失,不论公民行使还是放弃自己的法律权利,其法律上的义务都仍然存在,如公民放弃选举权或其他权利,但仍然要履行纳税的义务,放弃出版自由或其它权利,但仍然要履行服兵役的义务。宪法规定公民有纳税的义务、服兵役的义务,这种对公民义务的确定,其正当性来源于人民主权原则(而不是来源于某一项权利规范)。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依赖国家权力,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持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奉献,因此公民的义务是建立在维护人民整体利益的基础上,是每个公民都享受权利和自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公民的这种显性义务是个体的公民对整体的人民的义务,在宪法中表现为对国家的义务,其对应面是国家的权力,国家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权要求公民纳税、服兵役,遵守法律秩序。而隐性义务可能是对国家的义务(不得损害国家的利益),也可能是对社会的义务(不能损害社会的利益),还可能是对集体的义务(不可损害集体的利益),更常见的可能是对其他公民的义务(不得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隐性义务是大量的,权利大多都附带有相应的义务,因此有多少权利就有多少义务。有学者指出,并非每一权利都附带有相应的义务,例如思想自由就不应附带任何义务,否则将导致对思想的专制。②笔者认为,思想自由、信仰自由、良心自由严格地说都不是法律上的权利,因为法律只能调整人们的行为,而不能调整人们的思想和信仰,思想和信仰已经超出了法律调整的范畴。这些权利的行使并不需要伴随着某种法学意义上的行为的那些宪法权利,则自然不具有界限。③宪法对思想自由、信仰自由、良心自由的肯定只是一种宣告,意在约束国家权力不可侵犯之(其它自由和权利既是对国家权力的约束,也包含着对权利人本身行使权利的约束)。思想自由、信仰自由、良心自由作为一项宪法权利很难被其它法律细化为法律权利,只能被其它法律转化为法律上的国家责任。显性义务在宪法中是相对较少的,我国宪法中公民的义务规定有9项,与其它国家相比属偏多,许多国家规定公民的宪法显性义务主要是遵守法律、纳税、服兵役三项,④有些国家的宪法不规定公民义务,而是以法律方式规定。其原因是,宪法以保障公民权利为主要目的,义务仅仅是附加的,且义务宪法规定的目的是国家在没有人民或者人民代表即立法机关同意的情况下,不得随意设定义务。⑤宪法中规定的公民义务大多是公民的隐性义务,强调公民的权利是有界限、有条件的。我国许多宪法教材认为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有些人认为这种一致性表现在权利与义务应当是对等的,而宪法中公民权利明显多于公民义务,因此应增加公民的义务,使义务条款与权利条款大体持平。这些人显然只注意到了作为显性义务的义务条款,而忽略了权利中的隐性义务也是义务。公民的义务不仅包括宪法上专门列举的义务,而且包括蕴涵在宪法权利条款中的义务,这些义务往往通过法律加以确认。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10日 16:59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简述宪法的分权与制衡原则
    宪法的分权与制衡原则是指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机构、职能、人员的分立。分权思想溯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制衡思想源于分权学说。公安局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侦查权,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宪法的修改原则是怎样的修改宪法原则的法律规定: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二、严格依法按程序进行。三、坚持对宪法作部分修改,不作大改的原则,做到既顺应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又遵循宪法法律发展的规律,确保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宪法》第一百三十一条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第一百三十六条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第一百四十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2023-08-10
    420人看过
  • 宪法原则有几个
    宪法原则
    《宪法》有下列四个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也称主权在民原则,意思是指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2.基本人权原则。3.权力制约与监督原则。4.法治原则。法治原则又称依法治国,其基本含义是依法办事,按照法律来治理国家,建立秩序,任何组织或个人均不得有法外特权。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原则本次刑诉法修改一个最突出的亮点,就是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刑事诉讼法总则,并在多项具体规定和制度完善中加以贯彻和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刑事诉讼法是规范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法律。刑事诉讼活动是国家追究犯罪、惩罚犯罪的活动,其诉讼过程与诉讼结果均与公民的人身自由、财产权利等基本权利息息相关。此次修改刑事诉讼法,坚持统筹处理好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既要有利于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又要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尊重和保障人权,
    2023-07-24
    332人看过
  • “违宪审查”的司法原则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第23期报道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5月成立了法规审查备案室,将“法规备案”与“违宪违法审查”的概念结合在一起,发出了一个刺激公众想象空间的信号。然而,全国人大常委会迄今尚未撤销过一项违宪或违法的法规;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等五种机关迄今未向常委会提出过一次审查撤销的要求;而民间提出的审查建议迄今也尚未有过被采纳并启动审查程序的先例。这三个“尚无先例”哪天被打破,哪天才能说人大的违宪审查终于迈出了第一步。由立法机关来进行的“违宪审查”,无论走多远,在宪政的意义上也只能算作违宪审查的第一步。因为这种审查归根到底是一种自我审查。而“违宪审查”的本质,甚至宪法这个概念的本质,首先是对立法权的一种限制——一个议会如果接受一部宪法,就等于承认议会的立法权不完整。譬如承认自己不能制定剥夺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不能制定违背正当程序的法律,不能制定有溯及力的法律,等等。一旦承认了宪法施加于立法
    2023-06-06
    255人看过
  • 宪法的公开审判原则
    刑事诉讼法
    这是审判机关在审判活动中必须遵循的一项审判原则,现代民主原则决定了审判应当是公开的,法院的审判活动应当受到人民的监督,只有在专制体制下才进行秘密审判,才实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将审判活动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对人民重点展现的是法律的威慑力而不是法律内含的公平正义。公开审判有助于维护人权,审判若秘密进行则为暗箱操作、司法腐败、权钱交易提供了条件,容易导致审判权的任性从而侵犯当事人的权利。公开审判本身即是法治的要求,法治的含义之一就包括了公开性,一般说来,法院公开审判,诉讼当事人可以由训练有素的律师代理。证据在法庭上公开出示。通过询问和交叉询问得到确认。诉讼程序由基本上无弹性的规则规定。我国宪法第12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公开审判原则是各诉讼法的指导原则,是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我国目前使用的各种版本的宪法教材
    2023-04-24
    336人看过
  • 宪法解释的多种原则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万法之首,是其根本大法。因此,宪法解释活动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来进行。否则,宪法解释就不符合基本的法治精神和理念,也就失去了宪法解释的法律效力。宪法解释的原则应当是公开的、合理的、稳定的。宪法解释主体在解释宪法的过程中都应当始终遵循这样的原则。当宪法解释主体在解释宪法的过程中违背了宪法解释的基本原则时,宪法解释就不具备法律效力,并且还应当追究其相应的责任。通常来讲,宪法解释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符合宪法的根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前文中提到过,宪法的根本精神是追求民主、法治、人权和自由。在解释宪法的过程中,始终不能违背这一根本精神。宪法是实施宪政的前提,在建立一个宪政制度的过程中,宪法居功至伟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宪政的核心同宪法的根本精神在内涵和外延上是一致的。宪法解释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宪政的愿望,当然也必须符合这一根本精神。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采纳的用于规范人们日常行为活
    2023-04-24
    183人看过
  • 论宪法的案件性原则
    所谓宪法救济,指因规范性文件实施而使公民的宪法权利受到侵害时,为保障和实现受害人的权利而给其提供的程序性权利的制度。案件性的具体要求包括:第一,在规范性文件制定过程中不得提出宪法救济。基于立法机关的立法裁量权,其有权判断应该制定什么规范性文件,先制定什么规范性文件,后制定什么规范性文件,规范性文件规定一些什么内容,等等。规范性文件在制定过程中,围绕着是否应该制定该规范性文件和是否应该规定这些内容发生争议,是完全可能的。但由于该规范性文件尚未生效,并未对公民的宪法权利产生实际的影响,因而,公民不得将其作为宪法救济针对的对象。第二,在规范文件生效以后发生具体案件之前不得提出宪法救济。已经生效的规范性文件可能因违反宪法而侵害公民的宪法权利,但在发生具体案件之前,公民不得向宪法救济机关提出请求。其原因是:(1)这些规范性文件是一种普遍的规范,它并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个人而制定的,其作用于具体的个人、
    2023-04-24
    179人看过
  • 宪法的国家政策性原则
    政策性原则是一个国家在政策管理领域应当遵循的指导性原则,它们是法治要求的必然产物——国家政策必须纳入法治管理的范畴,同时它们也受到人权原则的约束——各项政策及其立法必须以保障人权为目的。许多国家的宪法都有政策性原则的内容,有的还辟专章或专节予以规定,如西班牙宪法第三章第三节为社会和经济政策的指导原则;葡萄牙宪法在第一编之前也有基本原则的专门规定,此外几乎在每一编中第一章,都以一般原则为章名;阿塞拜疆宪法第二章为国家的基本原则;巴基斯坦宪法第二章第二节为政策原则;菲律宾宪法第二章为关于原则和国家政策的宣告;卡塔尔宪法第二章为国家政策的基本指导原则;孟加拉国宪法第二章为国家政策的基本原则;印度宪法第四篇为国家政策之指导原则我国宪法中的政策性原则主要集中在宪法序言和宪法第一章总纲中,尤其是宪法总纲部分集中规定了各项国家政策,总纲的全部条文都是基本原则或其派生性原则的规定,而明确规定基本原则的条文
    2023-04-24
    110人看过
  • 纵观各国宪法以下什么体现了法治原则,宪法法治原则的作用
    纵观各国宪法以下的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和权利的制约原则体现了法治原则。宪法法治原则的作用在于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对公民的财产进行保护、完善经济制度等。一、纵观各国宪法以下什么体现了法治原则纵观各国宪法以下四种体现了法治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无一例外地承认国家的权利属于人民。2.基本人权原则我国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专章规定和列举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体现了对公民的宪法保护。3.权力的制约原则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关之间实行民主集中制。”对上述原则有一定的体现。4.法治原则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通过的新《党章》再次重申了法治原则这一重要原则。十五大的政治报告提出了:以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特别强调”依法治国是当领导人民智力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
    2022-07-01
    281人看过
  • 宪法主要有哪些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宪法有四个原则:一、人民主权原则。又称主权在民原则,是指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二、人权基本原则。三、权力制约和监督原则。四、法治原则。法治原则又称依法治国,其基本意义是依法办事,依法治国,建立秩序,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拥有法外特权。宪法六大权力有哪些宪法六大权力如下:一、政治权利和自由。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具体包括两个方面: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二、宗教信仰自由。宪法规定,中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迫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三、人身自由权。广义的人身自由权包括公民的人身、人格尊严和房屋不受侵犯,以及与人身自由密切相关的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四、社会经济权利。社会经济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经济生活和物质利益权,是公民实现
    2023-08-18
    222人看过
  • 宪法的含义以及基本原则
    宪法的含义:1、宪法的概念:宪法是法的组成部分,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宪法是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2、法律概念: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其实施的手段者;3、在内容上宪法与其他法律是不同的,但在性质上,宪法是指导各项法律制定的原则,只有遵循宪法的规定,各项法律才有效,否则便是违宪的,是不合法的。因为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4、法律有广狭两层含义,一是指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法律文件,一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及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宪法的基本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也称主权在民原则,意思是指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2、基本人权原则
    2023-08-12
    461人看过
  • 授予权力的原则及其限制
    形成权的特点与行使限制如下:1、形成权的行使表现为单方面行为;2、单方面意思是一旦到达对方,就生效,因此,行使形成权的意思是可以撤销但不能撤销;3、效力的产生不需要对方作出某种辅助行为或共同行为,法律关系可以根据一方的意愿形成;4、形成权不能与附属原权分开转让;5、形成权的存在有一定的排斥期,形成权不得附条件和期限。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与抗辩权的区别划分标准这是根据民事权利的作用的不同而作的区分。支配权是指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权利客体、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财产权中的物权、知识产权均为支配权,人身权无论是人格权还是身份权均是支配权。请求权是指权利人可以要求他人为特定行为(包括作为、不作为)的权利。请求权又可以分为债权性请求权和物权性请求权。形成权指权利人通过其单方的行为就可以使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形成权的主要作用是使权利人可以依其单方意思表示(构成单方法律行为),就可以使民事法
    2023-07-07
    251人看过
  • 法律上宪法比例原则是怎样的
    法律上宪法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应当衡量公益与私益的基础上,选择对相对人侵害最小的适当方式进行,不能超过必要限度。一、民事公益诉讼是什么意思公益诉讼是相对于私益诉讼而言的,一般情况下民事主体之间的纠纷诉诸法律,都叫做民事私益诉讼。但是,民事公益诉讼则是针对一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特殊的主体可以提起的民事诉讼。常见的比如消费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都有严格的资格限制,起诉条件也不同于一般的私益诉讼。二、交通事故精神抚慰金赔偿原则有什么交通事故精神抚慰赔偿原则如下:1、一般与特殊关系原则;2、坚持社会信任原则;3、公平合理原则;4、适当补偿,限制原则。由于精神损害是一种无形的损害,很难用物质尺度来衡量其不含直接物质损失内容的相应价值,只能适当补偿受害者的精神损害。希望通过对受害者的经济补偿,减轻或消除受害者的情感痛苦,从而起到安慰作用;5、确定法
    2023-02-15
    174人看过
  •  普通法律与宪法的一致性原则
    该段内容讲述了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效力,强调了宪法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和依据,任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同时,所有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因此,该段内容强调了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作用。所有普通法律都不能与宪法相抵触,这是正确的。《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效力等级。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宪 法 是 普 通 法 律 的 立 法 基 础 吗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普通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和补充,其法律效力低于宪法。因此,可以说宪法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
    2023-09-03
    133人看过
  • 作为宪法原则的正当法律程序
    (一)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在英国的法律渊源:正当法律程序原则起源于英国古代《自由大宪章》,是西方古代法的统治观念与自然法学说的产儿。1215年英国国王签署的《自由大宪章》对正当法律程原则作了初步规定。大宪章第三十九条规定:凡自由民,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它损害。尽管这个法律文件的产生是英国贵族联合起来限制王权的产物,同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宪政并无直接联系,但在西方宪法学界,它被认为具有可以约束其它普通法的效力,因而被誉为保护人民自由权利的最初的成文宪法性文件。非经国法判决不被追究责任或被加以损害这一用语被写入《自由大宪章》之时,仅指刑事诉讼必须采取正式的起诉方式并保障被告人接受陪审裁判的权利,主要用以在刑事诉讼中对封建贵族权利进行保护。在随后的爱德华三世时代,1354年英国国会通过的第二十八条法令即《自由令》第三
    2023-04-22
    202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形式原则与宪法的效力
      江苏在线咨询 2022-02-28
      法原则的效力与宪法的效力、宪法规范的效力相关联而又不可等同。若从形式主义的视角来看待宪法,那么宪法的效力就是一个法律实证主义、法律解释主义的问题,而宪法原则的效力证立除了也需要这种经验主义的论证和法条主义的阐明外,它更属于“一个宪法哲学命题,是宪法法理学研究的对象,必须自觉地与注释性的宪法学保持相当的距离。事实上宪法基本原则的研究已经超出了形式宪法的范围,涉及宪法的概念和本质的界定、宪法的目的性或
    • 宪法基本原则和宪法原则的区别
      甘肃在线咨询 2024-05-15
      宪法原则和基本原则的区别如下:1、宪法原则包括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权力制约与监督原则、法治原则;2、对立统一,原则是不可妥协的,基本原则是可妥协的;3、性质不同,基本原则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较为灵活,伸缩余地较大。总之,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对整个民事诉讼活动具有宏观指导性,人民法院和一切诉讼参与人均应遵守。
    • 宪法修改原则的影响
      四川在线咨询 2021-11-30
      宪法修改关系全局,影响深渊广泛。新时期修订的宪法也将成为未来各行各业和全体人民的行为准则。立良法离不开与时俱进。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法治建设只有跟上实践的步伐,才能发挥引领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为了充分发挥宪法的作用,有必要对宪法进行适当的修改,将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提升为宪法规定。在保持我
    • 宪法的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有哪些
      江苏在线咨询 2021-12-05
      司法独立也有利于保护人权。司法权只有独立后才能充分发挥其权利的救济作用:公民之间发生纠纷时,可以通过独立法院的审理得到公平对待,公民被行政机关侵权时,可以启动行政诉讼程序维权,公民被立法机关侵权时,可以通过宪法诉讼获得救济。分权制衡原则在我国宪法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宪法》第一百三十一条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宪法》第一百三十六条,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
    • 破产的界限的原则是什么?
      辽宁在线咨询 2021-08-30
      破产界限的实质是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根据《破产法》规定,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依照本法规定宣告破产。   根据《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企业破产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的“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是指:   (一)债务的履行期限已届满;   (二)债务人明显缺乏清偿债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