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主要区别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7-22 14:33:12 392 人看过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区别:(1)认识因素不同,直接故意包括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两种情况,间接故意只有明知可能一种情形;(2)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不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直接故意是希望结果发生或明知道必然发生的情况下放任结果发生。等等。

直接故意犯罪与间接故意犯罪的区别

犯罪的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1)从意志因素上看,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显然不同。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在这种心理支配下,行为人就会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排除障碍,积极地甚至顽强地实现犯罪目的,造成犯罪结果。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则不是持希望的心理态度,而是持放任的心理态度。放任就是对结果的发生与否采取听之任之、满不在乎、无所谓的态度,不发生结果他不懊悔,发生结果也不违背他的本意。在放任心理支配下,行为人就不会想方设法,排除障碍,积极追求或是努力阻止特定危害结果的发生。意志因素的不同,是两种故意区别的关键所在。

(2)从认识因素上看,二者对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程度上有所不同。犯罪的直接故意既可以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结果,也可以是明知其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而犯罪的间接故意只能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3)特定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对这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也不相同。对直接故意来说,其行为性质与结果性质是同一的,其结果也是特定的,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定罪原则,只要行为人主观上有犯罪的直接故意,客观上有相应的行为,即构成特定的故意犯罪,危害结果发生与否不影响定罪,而只是在那些以结果为既遂要件的犯罪里是区分既遂与未遂形态的标志。对间接故意而言,特定的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结果发生与否都不违背其意志,都包含在其本意中,因而要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仅有行为而无危害结果时,尚不能认定行为人构成此种犯罪(包括其未遂形态),只有发生了特定危害结果才能认定构成特定的犯罪。即特定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决定了间接故意犯罪的成立与否。例如,在开枪打猎而放任杀伤附近小孩的情况下,未射中小孩不构成间接故意犯罪,法律教育网打死小孩构成间接故意的杀人罪,打伤小孩构成间接故意的伤害罪。再如,在行为人动辄行凶,捅人一刀就走,放任死亡结果发生的案件中,被害人未死亡的,行为人只对伤害负责任而不构成杀人罪;被害人死亡的,行为人负间接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

《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8月06日 10:3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犯罪目的相关文章
  • 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区别
    对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虽然都有认识,但认识的程度不同:直接故意一般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结果,但也可以是明知其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间接故意只能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一、过失致人死亡和故意杀人第一,在认识因素上,对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主观估计不同。二者虽然都是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使他人死亡,但故意杀人中行为人对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并未发生错误的认识和估计,因而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即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情况下,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结果之间并未发生错误,主观与客观是一致的;而过失致人死亡中,行为人和主观上认为,由于他的出身能力、技术、经验利及些外部条件,实施行为时,他人死亡的结果可以避免,即对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客观事实发生了错误认识,在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情况下,其主观与客观是不一致的。第二,在意志因素上有重要区别。过失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中的行为人虽然都不希望
    2023-06-29
    443人看过
  • 意图:解释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
    应该对刑事责任能力不同的人进行直接故意程度的区分。如法律规定将未成年人、不完全的精神病人、又聋又哑的人和盲人犯罪设定了从宽处罚原则,因为这些主体生理或心理上的原因,犯罪意识或者意志相对于一般犯罪者有所减弱,其直接故意的程度也相对较弱,这种对直接故意程度的区分可以对犯罪主体进行普遍与特殊的分辨,可以帮助刑罚处理更为合理,是对人权的一种保障举措。直接故意的程度怎么区别可通过下列因素确定直接故意的承担:1.客观危害。作为认定直接故意程度的最重要因素的地位不能动摇,这是限制国家刑罚权、保障人权的基本要求。2.行为人的事实年龄。行为人的年龄越大,他的年龄对直接故意程度的影响就应该越小;反之,就应该越大。3.被害人的同意。被害人的同意,是指权利主体对他人以一定方式侵害自己所享有权利的有效允许。4.由于被害人过错而引起的行为人的情绪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条第3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
    2023-07-21
    73人看过
  •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有哪些
    一、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有哪些犯罪的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同属犯罪故意的范畴。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从认识因素上看,二者都明确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从意志因素上看,二者都不排斥危害结果的发生。二者不同之处在于:(1)从认识因素上看,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必然发生或可能发生;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2)从意志因素上看,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有观点认为,明知结果的必然发生而持放任态度时,也应属于间接故意。二、直接故意成立的条件是怎样的直接故意,“间接故意”的对称。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犯罪故意的一种。成立条件是:(1)认识因素,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2)意志
    2023-04-13
    123人看过
  •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有哪些
    犯罪的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同属犯罪故意的范畴。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从认识因素上看,二者都明确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从意志因素上看,二者都不排斥危害结果的发生。二者不同之处在于:(1)从认识因素上看,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必然发生或可能发生;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2)从意志因素上看,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有观点认为,明知结果的必然发生而持放任态度时,也应属于间接故意。一、犯罪故意类型具体有几种(一)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在直接故意中,存在认识程度上的差别,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与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这种认识程度上的差异并不影响直接故意的成立。只要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明知的,无论是明知其必然发生还是明
    2023-03-08
    441人看过
  • 刑法中间接故意和直接故意的区别
    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都是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但各自的认识内容与意志内容不同。1、就认识因素而言,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必然性与可能性;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只是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2、就意志因素而言,直接故意表现为希望危害结果发生;而间接故意表现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这两点区别说明了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所反映出来的非难可能性不同,也说明直接故意犯罪与间接故意犯罪的成立条件不同;由于直接故意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故即使危害结果没有发生,也能查明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持希望发生的态度。一、故意杀人罪的故意如何判断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即为故意。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以及明知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明知可能和明
    2023-03-13
    330人看过
  • 间接故意和直接故意的区别有哪些?
    1、从认识因素看,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认识程度有所不同。在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必然性;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假如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必然性还执意为之造成该结果,那么合理的认定是行为人对该结果持希望态度,具有直接故意。2、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明显不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即听之任之、满不在乎,容忍、同意危害结果的发生;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结果发生或明知道必然发生的情况下放任结果发生。3、特定危害结果发生与否,对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之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也不同;4、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大于间接故意。一、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1、客观要件:故意杀人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这是区别故意杀人罪与其他犯罪的本质特征。法律上的生命,指能够独立唿吸并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的有机体。自人出生后能独立唿吸,至心脏停止跳动。2、客观要件:首先
    2023-03-14
    85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犯罪目的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人主观上所追求的非法利益。这种非法利益可以是物质性的,也可以是精神性的;可以是违法的结果,也可以是不法状态本身。犯罪目的对犯罪动机具有决定和制约作用,它支配着行为人对犯罪对象的选择和对危害结果的追求。... 更多>

    #犯罪目的
    相关咨询
    • 直接和间接故意的区别?
      广东在线咨询 2021-08-10
      《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因此故意杀人罪的行为主体包括已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 (1)认识因素有所不同,直接故意包括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两种情况,间接故意只有明知可能一种情形; (2)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明显不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即听之任之、满不在乎,容认、同意危害结果的发生;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结果发生或明知道必然发生
    •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犯罪的区别
      安徽在线咨询 2022-07-01
      二者不同之处在于: (1)从认识因素上看,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必然发生或可能发生;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 (2)从意志因素上看,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有观点认为,明知结果的必然发生而持放任态度时,也应属于间接故意。
    • 犯罪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
      安徽在线咨询 2022-10-18
      犯罪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是,直接故意一般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结果,但也可以是明知其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间接故意只能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者的区别
      河南在线咨询 2023-06-13
      (1)从行为人的认识因素看 二者对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程度上有所不同。犯罪的直接故意既可以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结果,也可以是明知其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而犯罪的间接故意只能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2)从行为人的意志因素看 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显然不同。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在这种心理支配下,行为人就会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排
    • 犯罪的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
      安徽在线咨询 2022-02-03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采取漠不关心,听之任之的放任态度,结果发不发生,都不违背行为人的意志区别“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对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大小,决定量刑,具有一定意义。故意犯罪是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人,主观上对其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处于故意的心理状态,因而故意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