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法典物权未登记能否主张确认所有权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
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民法典》第二百零九条【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效力】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
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第二百二十四条【动产交付的效力】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产权未登记会引起哪些房产纠纷
1、无法确定所购买房屋是否合法目前,有的开发商在“五证”不全的情况下操作,本身就办不下产权证,业主对产权证的忽视正合了不法开发商的心意。
更有甚者,开发商只是项目公司,规定时限购房人不及时办理房产证,等到需要开发商提供资料办证时,开发商已不知去向,房屋就一直无法确立产权。
2、使不法开发商有机可乘。
在没进行产权登记以前,开发商作为产权人,可将房屋再次抵押。
一旦出现问题,购房者的权益将严重受损。
3、不能上市再交易。
随着我国二手房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活跃,房屋买卖、投资逐步增多。
但根据有关规定,没有产权证将使房屋再交易活动无法进行。
对于想进一步改善住房的购房人,无法实现卖房再购新房。
4、引起承租人的疑虑。
由于冒充房屋所有人骗取租金的事件屡见不鲜,承租人大多提高警惕,在租房前要求业主出示产权证明,以防上当,而不办产权证在出租房屋时遇到麻烦,将使出租人“以租养房”的计划成为泡影。
5、因不可抗力事件所遭受的意外损失将无法挽回。
一般来说,业主在偿还贷款期间房屋由保险公司承保,一旦发生意外,所得赔偿优先支付欠款,剩余归业主。
如房款一次支付或偿清按揭贷款,房子就要由业主自己投保,这时产权证就成了必备条件。
由此可见,对于购房人来说,及时办理房屋产权证并不是可办可不办,而是必须在法律规定时间内主动积极要求开发商提供相关资料,完备手续,到房产登记部门办理房屋产权证,以此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防范各类风险。
-
民法典所有权确认之诉能否上诉
313人看过
-
民法典物权主体如何确认
216人看过
-
能否通过房产登记确认所有权?
444人看过
-
民法典农村房屋所有权能否确权
195人看过
-
民法典能否直接主张房产权
246人看过
-
民法典已办预售登记房屋能否确权
156人看过
所谓不可抗力,是指合同订立后发生的,当事人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的,且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按期履行的客观现象。 不可抗力的范围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旱灾、海啸等。 (2)政府行为。... 更多>
-
林木所有权确认登记办法贵州在线咨询 2022-03-12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五条规定: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由所有者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登记申请,由该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所有权。 单位和个人所有的林木,由所有者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登记申请,由该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林木所有权。 使用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
-
房屋尚未登记产权能否确权天津在线咨询 2022-10-12房屋尚未登记产权不能确权。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任何房屋产权的取得都必须经房地产管理部门登记、核实和颁发《房屋所有权证》,只有如此,房屋所有者才从法律上取得了对房屋的真正占有、使用和处分权,无房产证则无法确权。
-
未登记的物权能否对抗地役权西藏在线咨询 2022-06-03民法典规定,物权未办理登记的,不具有法律效力,所以未登记的物权不能对抗已经登记的地役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百零九条【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效力】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 第三百七十二条【地役权的定义】地役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利用他人的不动产,以提高自己的不动产的
-
民法典中未经登记是否取得地役权?山西在线咨询 2022-11-20根据我国民法典的有关规定,地役权自地役权合同生效时设立,因此未经登记仍取得地役权,只是未经登记的,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七十四条:地役权自地役权合同生效时设立。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地役权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
民法典抵押未登记能登记吗河南在线咨询 2023-05-03《民法典》中动产抵押未登记符合法定有效条件的就是有效的。法定有效条件有:抵押合同当事人是真实的意思表示;抵押合同当事人必须是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人;抵押合同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序良俗;法定其他有效条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