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诈勒索犯罪,主要是基于行为人有想要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并且采取了威胁、胁迫等的方式去向他人索取钱财。《刑法》规定了敲诈勒索罪,但是也不能轻易的将职业打假行为和敲诈勒索罪或者其他刑法罪名相对等。应严格按照罪行法定原则及相关罪名的犯罪构成来认定;另外因《食品安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都规定了十倍、三倍的赔偿标准,只要不是通过恶意的、盲目的或者其他方式,在数额上、行为上进行威胁或要挟,从而实现不正当的索赔目的,都不应纳入刑事犯罪的评价范围。
职业病认定程序
1、当事人提出鉴定申请并提交申请书;
2、鉴定办事机出具职业病鉴定资料提交通知书;
3、当事人10个工作日内如实提交职业病鉴定所需的资料或者书面陈述;
4、缴纳鉴定费;
5、符合受理条件的发给受理通知书;
6、抽取鉴定专家,开鉴定会,进行鉴定;
7、出具《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职业病鉴定实行两级鉴定制,设区的市级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负责职业病诊断争议的首次鉴定。
当事人对设区的市级职业病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诊断鉴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原鉴定组织所在地省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申请再鉴定,省级鉴定为最终鉴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职业打假人涉嫌敲诈勒索,敲诈勒索如何认定?
437人看过
-
职业打假与敲诈勒索的界限在哪里
72人看过
-
敲诈勒索罪:职业打假人的新构成要件
407人看过
-
和解怎么成了敲诈勒索?
399人看过
-
对于【敲诈勒索罪】敲诈勒索数额认定标准的解读
224人看过
-
敲诈勒索罪的客观要件的认定,敲诈勒索
383人看过
打假主要表现为政府打假、消费者打假和企业打假。打假是伴随制贩假而生的。制贩假的存在,源于暴利诱使,法制漏洞,政府无为,企业乏力,消费者趋向五方面原因。 制贩假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提升产品竞争力;消费者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 更多>
-
职业打假合法索赔和敲诈勒索的边界在哪?浙江在线咨询 2022-10-07问法网特邀律师、著名的刑事辩护律师李在珂表示,根据刑法第274条的规定,敲诈勒索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它与合法索赔过度维权的区别就在于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他人公私财物的故意,客观上是否实施了威胁或要挟的行为。一般的消费者买到假货,即使要求的赔偿数额过高,但因为消费者权益受损存在事实依据,不属于非法占有。如果没有消费的事实依据,买东西的目的只是
-
敲诈勒索判定方式的几种辽宁在线咨询 2022-06-29敲诈勒索罪判定方法: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对被害人实施暴力相威胁或者其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取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74条的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务,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本罪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可以参照盗窃罪的数额标准掌握。 因此在现实中正确的认定敲诈勒索罪应该注意以下
-
知假打假算敲诈勒索吗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4-03-25知假打假算不算敲诈勒索,要根据索赔的原因而定,职业打假人如果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索赔是不构成敲诈的。打假顾名思义就是打击制假贩假、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如果职业打假人打假内容属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构成敲诈勒索。如果当事人有证据证明打假人存在敲诈勒索行为,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以牟利为目的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可以要求公安机关立案,请求公安机关立案调查。
-
职业打假人的行为真的构成敲诈勒索罪吗澳门在线咨询 2022-10-151.广告、宣传问题。如广告中包含最佳、最高级等广告中不得使用的极限词,广告、宣传语句、文案中存在欺诈行为等。 2.无经营资质或超出经营范围经营等。如未取得相应的行政许可,或超出登记许可的经营范围经营、相关资质证明过期等。 3.商品质量问题。如销售过期的食品,食品中添加非食品原料,添加剂超标,质量不过关不合规等。 如果企业确实有相关违法违规行为,职业打假人行为不属于敲诈。
-
调解过程中敲诈勒索的认定陕西在线咨询 2022-11-08私下的调解或经济补偿,只要受害方要求合理,即使被对方恶意的举报,也不可能被认定为敲诈勒索,如果受害方抓住对方一个弱点要挟对方,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才可能认定为敲诈勒索,也确实就是敲诈勒索行为。 敲诈勒索罪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认定: 一、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不仅侵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还危及他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权益; 二、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采用威胁、要挟、恐吓等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财物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