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故意犯罪预备行为的法律性质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7-14 10:03:12 357 人看过

需要结合具体的刑事案件进行具体的分析。不确定故意(又称相对故意、附条件故意),是指行为人虽然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具体内容及发展趋势的认识并不明确,而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而犯罪预备行为的客观要件要素符合某一犯罪预备在客观方面的特征,且主观上又具有该种犯罪的概括故意,就应按该种犯罪性质认定。

哪些行为是犯罪预备行为

1、为实施犯罪准备犯罪工具的行为。2、其他为实施犯罪制造条件的行为。主要有:为实施犯罪事先调查犯罪场所、时机和被害人行踪;准备实施犯罪的手段;排除实施犯罪的障碍;追踪被害人、守候被害人的到来或者进行其他接近被害人、接近犯罪对象物品的行为;出发前往犯罪场所或者诱骗被害人赶赴预定犯罪地点;勾引、集结共同犯罪人,进行犯罪预谋;拟定实施犯罪和犯罪后逃避侦查的计划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二条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08日 10:03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犯罪预备相关文章
  • 分析犯罪预备的构成成分
    犯罪预备的构成特征有:1、主观上为了犯罪;2、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3、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包括预备行为没有完成,因而不可能着手实行犯罪,预备行为虽已完成,但由于某种原因未能着手实行犯罪;4、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如果行为人自动放弃预备行为或者自动不着手实行犯罪,则不成立犯罪预备,而成立犯罪中止。犯罪预备的种类有哪些犯罪预备的种类具体如下:1、为实施犯罪事先调查犯罪场所、时机和被害人行踪。如行为人为实施盗窃活动而事先查看银行所处的位置、保险柜放置的地方、毗邻的建筑物、逃跑的路线等。2、准备实施犯罪的手段,例如为实施入户盗窃而事先练习楼顶下滑入窗技术。3、排除实施犯罪的障碍。是指在着手实行犯罪之前,排除实行犯罪时可能遇到或已经遇到的障碍,以便进一步实行犯罪创造有利条件。既可能是单纯地排除障碍,等待时机成熟再实施犯罪,也可能是在排除障碍之后,立即着手实行。4、追踪
    2023-07-05
    430人看过
  • 法律规定啥叫犯罪的预备行为?
    一、法律规定啥叫犯罪的预备行为?犯罪预备行为,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或者制造条件的行为。犯罪预备亦称预备犯。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犯罪预备中介于犯罪决意与着手实行犯罪之间的一个阶段。行为人在此阶段上,主观方面具有犯罪的直接故意,即明知其预备行为是为侵害某种客体制造条件,并希望以此保证犯罪的既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二条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实施犯罪准备犯罪工具的行为。所谓犯罪工具,是指犯罪分子进行犯罪活动所用的一切器械物品。准备犯罪工具,包括制造犯罪工具、寻求犯罪工具及加工犯罪工具使之适合犯罪的需要。根据司法实践和刑法理论,可以把这类行为概括为以下几种:(1)为实施犯罪事先调查犯罪场所、时机和被害人行踪。如行为人为实施盗窃活动而事先查看银行所处的位置、保险柜放置的地方、毗邻的建筑物、逃跑的路线等。
    2024-01-25
    152人看过
  • 分家析产的法律性质
    家庭共同财产
    分家,顾名思义,把一个家分开,分成若干个家。一个完整的家解体,几个新的家庭成立、诞生。分家,主要是分财产。财产中,主要分固定资产和资金。俗话说:树大分杈,子大分家。由此可见,父母主持为子女分家是一种习惯,在以前漫长的时代里,分家是常见的现象。一、分家析产的起源—诸子均分制诸子均分制是自给自足农业经济和血缘拟血缘群体共有制共同规定的独特的财产继承制度,它包含着袭位与析产两个基本内涵。袭位是为了传宗,即保障父家长集权的传承;析产是为了接代,即保障族群分脉枝叶同生共长。二者相辅相成保证了祖业传承。也就是说,袭位是析产的保证;而析产则是袭位是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二、分家析产的法律性质。对于分家析产的法律性质,未见法律有明文规定,理论探讨也不多见,多为个案由审判实践判定。关于分家的法律性质,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分家是一种赠与性,即父母将自己所有的财产赠与给子女。另一种观点认为,分家是
    2023-04-25
    422人看过
  • 传销犯罪行为的法律分析和处理意见
    传销判刑的标准为:1、传销下线30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传销是指组织者发展人员,通过发展人员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获得财富的违法行为。传销下线30人的量刑标准,还要看涉及到的资金是多少,一般来说资金越多的话传销线头被坐牢的几率也就会越大了。传销一般应该怎么样判看具体情况定。从犯比主犯判的轻,会根据犯罪情节轻重、所涉金额、犯罪后果、社会影响、自首、立功、坦白、取得谅解等决定具体的刑罚。传销的量刑标准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刑法》第二十六条【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2023-07-13
    434人看过
  • 犯罪行为的犯罪性质
    犯罪行为是犯罪人所实施的违反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是刑法学中犯罪构成的基础和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犯罪学着重从下列角度研究犯罪行为:(1)把犯罪行为作为犯罪心理演化过程的一个阶段进行研究,如犯罪意识、犯罪动机、犯罪行为、犯罪结果;(2)研究犯罪行为方式,从中发现规律和特点,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犯罪的政策提供依据;(3)研究某一犯罪者的犯罪行为方式,为改造该罪犯提供帮助。一、违法与犯罪的关系违法行为包括一般违法和严重违法。一般违法就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其性质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较小;严重违法即犯罪,也就是说触犯了刑法,其性质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较大。所以违法不等于犯罪,但犯罪肯定是违法。违法与犯罪的区别1、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违法,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没有触犯刑法,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而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受刑罚处罚。2、处罚的方法不同。违法,民事
    2023-04-07
    255人看过
  • 共同侵权行为性质的分析
    理论上针对共同侵权行为的性质的争论主要有四种观点。一为意思联络说,即加害主体之间事先存在共同的意思表示,即目的相同,因此只存在共同故意侵权,这是最狭义的共同侵权;二为共同过错说,认为加害主体之间具有共同的故意或过失;三为共同行为说,即只要加害人之间存在共同的行为即构成共同侵权,而不管他们之间是否具有共同的故意或过失;四为关联行为说,认为当事人之间无须意思联络,只要主体行为与同一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他们的行为就有关联性,从而也就构成了共同侵权。上述四种观点有可分为两大派,前两种系主观说,后两种系客观说。杨立新教授和王利明教授赞成主观说,认为决定共同侵权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主观原因,共同侵权行为的共同过错不仅包括共同故意而且包括共同过失。张新宝教授赞成主客观折衷说,从而将共同侵权行为的范围扩大到教唆人和帮助人共同侵权、共同故意侵权、共同过失侵权、基于相同内容的过失与故意之结合或基于分别过失的共同
    2023-06-07
    413人看过
  •  预售合同转让的法律性质及风险分析
    预售合同是一种独特的买卖合同,因为它涉及的标的物是不存在或正在建设中的商品或服务。预售合同的法律性质为债权行为,内容是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转移。根据区分原则,预售合同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权利义务关系发生转移,未进行公示的,不影响合同效力。因此,预售合同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预售合同是一种独特的买卖合同,因为它涉及的标的物是不存在或正在建设中的商品或服务。此时,预购人尚还未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所以不同于预售标的物所有权的转让,二者是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的区别。根据区分原则,预售合同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权利义务关系发生转移,未进行公示的,不影响合同效力。因此,预售合同的法律性质为债权行为,内容是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转移。 【区别】预售合同与预售标的物所有权的转让有何不同?预售合同与预售标的物所有权的转让在本质上存在区别。预售合同是指在商品或不动产交付之前,买方向卖方支付部分或全部价款的合
    2023-08-26
    447人看过
  • 法律性质怎么分析
    法律综合知识
    一、法律性质怎么分析法律性质分析如下:1.法律是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法律首先是指一种行为规范,所以规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2.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这是法律来源上的一个重要特征。3.法律是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的权利和义务,它是由国家确认或认可和保障的一种关系,这是法律的一个重要特征。4.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由于法律是一种国家意志,它的实施就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二、法的作用有哪些1.明示作用。法律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告知人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违法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和普法工作来实现的。2.矫正作用。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的强制执行力来机械地校正社会行为中所出现的一些偏离了法律轨道的不法行为,使之回归到正常的
    2022-10-02
    290人看过
  • 根据法律规定预备犯是犯罪行为?
    一、根据法律规定预备犯是犯罪行为?根据法律规定预备犯是犯罪行为的,为了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是犯罪预备。如为了盗窃而准备钥匙,排除实施犯罪行为的障碍等。应当根据预备的程度和对社会造成危害的程度等追究其刑事责任,但是可以比照犯罪既遂予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根据我国刑法第22条第1款规定,犯罪预备行为,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或者制造条件的行为。根据这一规定,犯罪预备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其他为实施犯罪制造条件的行为。为实施犯罪准备犯罪工具也是一种为实施犯罪制造条件的行为,但是刑法将这一常见的行为方式单独列举予以明示。(二)为实施犯罪准备犯罪工具的行为。所谓犯罪工具,是指犯罪分子进行犯罪活动所用的一切器械物品。准备犯罪工具,包括制造犯罪工具、寻求犯罪工具及加工犯罪工具使之适合犯罪的需要。(三)其他犯罪预备行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1)为实施犯罪事先调查犯罪场所、时机和被害人行踪
    2023-04-28
    198人看过
  •  赌博犯罪的法律定性分析
    赌博罪是指参与赌博行为,违反我国《刑法》第三百零三条的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行为人只要以获取钱财为目的,就可以成立本罪,无论是否实际获得了钱财,不影响本罪的构成。但需要注意,行为人必须具有赌博行为,才能构成赌博罪。赌博罪的定义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法律界定:(一)参与赌博的故意及其获取钱财的目的;(二)参与赌博的动机;(三)赌博行为本身;(四)赌资的来源。如果行为人并不是为了营利,而仅仅是为了消遣娱乐、打发无聊、联络感情等,不能成立赌博犯罪。但需要注意的是,行为人只要以获取钱财为目的,就可以成立本罪,至于是否实际获得了钱财,不影响本罪的构成。(二)涉赌数额及参赌次数有些亲戚朋友、邻居之间偶尔赌博也有输赢,但输赢不大;有些经常聚赌,但涉赌数额很小,参赌者并不以赌博所得为其生活或者挥霍的主要来源的。对此可视情节给予治安处罚、劳动教养等行政处理,但不宜认定为犯罪。(三
    2023-11-23
    474人看过
  • 交强险的法律性质分析
    1.交强险是侧重救济受害人的强制商业保险险种交强险是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不包括本车人员和被保险人)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交强险的强制性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机动车保有人和管理人投保义务的强制性、保险人承保义务的强制性、受害人法律地位优先的强制性。受害人法律地位优先的强制性突破了传统的合同相对性理论,在保险公司承保前提下,受害人有权在保险金额范围内,直接向保险人行使赔偿请求权。交强险还具有第三人利益性特点,交强险的目的主要在于分散和转嫁被保险人对受害人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保障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依法得到赔偿。现代保险公司为商业化经营,保险公司经营交强险业务并非不盈利,交强险的基础费率实为按照不盈不亏的原则由保监会进行审批,同时保险公司经营交强险的过程也受到国家财政的相关补贴和税收优惠,实行分业管理、单独核算。交强险实为商业
    2023-06-08
    310人看过
  • 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界限:辨析与分析
    是否已“着手”实行犯罪是犯罪未遂与预备犯区别的根本标志。预备犯是“准备实行犯罪”,由于遭到意志以外原因的阻止,未能开始实行犯罪。犯罪未遂在时间上是“已开始实行犯罪”。由此可见,正确区别是“准备实行犯罪”还是“开始实行犯罪”,对正确认定预备犯还是犯罪未遂十分关键。通俗地讲,也可以把预备犯视为预备过程的“未遂”,或未能进行到着手(实行犯罪)程度的“未遂”。犯罪未遂和犯罪预备中止的区别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刑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2023-07-08
    179人看过
  • 探讨互殴故意伤害行为的法律性质
    互相斗殴,指双方或多方在主观上均具有不法侵害的故意,客观上均实施了不法侵害对方的行为。是互殴各方均有对对方加害的行为。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在互相斗殴的过程中一般不存在正当防卫的行为。但是如果一方停止或者被动停止了加害行为,而另一方转化成加害方时,则有可能存在正当防卫行为。互殴过程中如何认定正当防卫2007年2月22日凌晨1时许,被告人T与朋友在某团舞厅跳舞时,与被害人发生争执,后相互殴打。在打斗的过程中,被告人及朋友跑出舞厅,被害人追赶被告人,被告人从墙角捡起一酒瓶继续朝前跑,当被害人追赶其约3米左右时,被告人转身用手中的酒瓶朝被害人面部砸去,造成被害人右眼角膜通伤。经鉴定被害人的伤势程度为重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在互相斗殴的过程中一般不存在正当防为的行为。互相斗殴,指双方或多方在主观上均具有不法侵害的故意,客观上均实施了不法侵害对方的行为。认定互殴行为不属于正当防
    2023-07-08
    491人看过
  • 预备性质犯罪的特征有哪些
    (1)必须是出于实现某种犯罪的目的;(2)实施了为完成犯罪创造条件的准备行为;(3)未至于着手实行犯罪;(4)未至于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认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一、犯罪预备的处罚是什么?根据犯罪的类型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二条,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二、犯罪预备和犯罪中止的区别是什么?犯罪中止和犯罪预备有如下区别:1、概念不同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已经正式开始实施犯罪。犯罪预备,是指做实施犯罪前的准备工作。如预备犯罪工具、创造犯罪条件等。还未正式实施犯罪。2、停止的时间点不一样。犯罪预备是犯罪着手之前开始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时候;而犯罪中止则是在犯罪既遂之前的任何时间段中都可以发生。3
    2023-03-30
    202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但这一规定内容并不是犯罪预备形态的完整定义。应当认为,犯罪预备,是指直接故意犯罪的行为人为了实施某种能够引起预定危害结果的犯罪实行行为,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 更多>

    #犯罪预备
    相关咨询
    • 如何定性不确定故意犯罪的预备行为
      湖南在线咨询 2021-12-27
      需要结合具体的刑事案件进行具体的分析。不确定故意(又称相对故意、附条件故意),是指行为人虽然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具体内容及发展趋势的认识并不明确,而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而犯罪预备行为的客观要件要素符合某一犯罪预备在客观方面的特征,且主观上又具有该种犯罪的概括故意,就应按该种犯罪性质认定。
    • 刑法分则预备行为犯罪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8-12
      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构成犯罪预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犯罪分子主观上具有某种犯罪目的; (2)犯罪分子为实施某种犯罪而进行了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犯罪预备行为; (3)犯罪预备行为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被阻止在犯罪预备阶段的某一点上。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 如何分清犯罪的预备性和实行性
      上海在线咨询 2022-08-10
      一、行为人在犯罪预备的过程中,着手实行犯罪之前而停止实施犯罪行为的,属于预备形态的中止。当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在实行犯罪的过程中中止犯罪行为的,是犯罪实行形态的中止。例如甲携带凶器去杀乙,路上遇到几名治安联防队员,治安联防队员并不知道甲的目的,走了。后来,甲内心悔悟,打消了杀人的意念,返回家去,因而未着手实行杀人行为。甲的行为构成预备阶段的中止。 二、实行阶段的中止,是指在犯罪的实行过程中,自
    • 犯罪行为预备地
      浙江在线咨询 2022-08-10
      行为人进行犯罪预备活动的意图和目的,是为了顺利着手实施和完成犯罪。可见,预备犯的主观方面既有进行犯罪预备活动的意图,又具有进而着手实行和完成犯罪的意图。但是后者尚未实际展开而只是在犯罪预备活动中间接地得到反映;而前者,即为了顺利地着手实施和完成犯罪而进行犯罪预备活动的意图与目的,才是预备犯主观方面主要的内容和特征所在。犯罪预备行为的发动、进行与完成,都是受此种目的的支配的。
    • 预备犯为什么会成为刑法的犯罪行为
      四川在线咨询 2022-06-01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形态,所以还是要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