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规定中没有临时工这一概念,而产假工资不是由公司发放,而是由生育保险提供与产假相应的生育津贴,如过用人单位有向员工提供保险的则以生育津贴的形式领取相应的工资。
一、产假相关法律内容
女职工产假期间一般不从单位领工资,而是享受生育生活津贴,有多长产假,就领多久的生育生活津贴。
(一)从业生育女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累计满一年的,其生育生活津贴按本人生产或流产当月的城镇养老保险费缴费基数乘以本人按规定享受的生育生活津贴期限计发。
(二)从业生育女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累计不满一年的,其生育生活津贴按本人生产或流产当月本市企业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乘以本人按规定享受的生育生活津贴期限计发。
单位临时工和单位是劳务关系,不是劳动关系。现实生活中,单位里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固定工,也有不在编制的临时工。劳动合同法里没有临时工一说。只有短期合同工一说。
可考《劳动合同法》第19条,单位没有为女职工交满1年的生育险,女职工不能享受生育津贴。女职工是临时工,有产假,但是单位在临时工休产假期间,不支付工资。单位没有为临时工购买社会保险,包括计划生育险,临时工不能享受生育津贴。
用人单位与职工建立劳动合同后,按照《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之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此外,按照《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88年国务院令第9号)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女职工产假期间,不得降低其基本工资,也就是说,必须照发基本工资。这样规定是为了保障女职工基本生活水平,保护母亲、儿童的利益。也就是说女职工在产假期间工资、福利待遇不变。
-
临时工在事业单位工作能享受年假吗
301人看过
-
事业单位产假是全额工资还是基本工资
144人看过
-
节假日用人单位是否发放临时工工资?
439人看过
-
事业单位临时工政策有哪些规定
386人看过
-
事业单位临时工可以有养老保险
458人看过
-
事业单位临时工政策怎么做?
92人看过
产假是指在职妇女产期前后的休假待遇,一般从分娩前半个月至产后两个半月,晚婚晚育者可前后长至四个月,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八天的产假。 职业女性在休产假期间,用人单位不得降低其工资、辞退或者以其他形式解除劳动合同。... 更多>
-
事业单位临时工是否有探亲假?浙江在线咨询 2024-12-16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事业单位工人适用该法。关于辞退劳动者的补偿问题,按照辞退的原因而定。 如果劳动者有法定过错,用人单位可以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解除合同,并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五十六条规定支付赔偿金。如果造成用人单位损失,用人单位可以要求赔偿部分损失。 如果劳动者没有法定过错,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和第四十二条规定解除合同,并按照劳动者
-
事业单位临时工病假工资规定临时工可得到赔偿不的新疆在线咨询 2022-07-22根据《劳动法》第四十七条、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第59条规定,用人单位职工病假工资,由用人单位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80%依法自主确定支付办法。
-
2021年秦皇岛事业单位临时工有探亲假吗?河南在线咨询 2022-07-05根据《国务院关于工人探亲待遇的限定》,享受探亲假必须具有以下要求: (1)主体要求,只有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公司(国有公司)、事业单位工作的工人才能够享受探亲假待遇。 (2)时间要求。工作满2年。探亲假趣味图片探亲假趣味图片(3)事由要求。一是与另一半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能够享受看望另一半的待遇;二是与父亲、母亲都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能够享受看望爸妈的待
-
合同制的员工在事业单位上班,休产假时有工资吗?澳门在线咨询 2022-10-20女职工产假期间工资照发,不影响其享有的福利待遇。另外享受女职工生育保险待遇。女职工休产假有规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女职工产假不少于90天,其中产前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产假期间,用人单位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社会保险机构发给生育津贴;用人单位没有参加生育保险的,产假期间的工资由用人单位支付。女职工怀孕不满4个月流产的,给予15—30天产
-
事业单位临时工可要与正式工工资一样云南在线咨询 2023-06-12首先,我国临时工与相同岗位的正式工应该实行同工同酬。事业单位临时工只要与事业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就可以享受与其相同岗位的正式工同样的福利待遇。如果用人单位拒绝让临时工享受与正式工一样的工资待遇,那么该临时工可以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去投诉或者直接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去申请劳动仲裁。但是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之前,需要搜集到用人单位没有实行同工同酬的证据,以及临时工与正式工的岗位相同、工作量相同、工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