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单位组成人员的自然人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既可能是单位行为,也可能是个人行为。
因此,应该如何判断单位成员所实施的行为是单位行为还是个人行为,就成为实践中认定犯罪行为是否属于单位犯罪的关键。
最高人民法院指出,单位行为与个人行为的区分,在实践中可以结合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具体判断:
(1)单位是否真实、依法成立。
单位是依照有关法律设立,具备财产、名称、场所、组织机构等承担法律责任所需条件的组织。
对于为了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由于不符合单位设立的宗旨,且通常具有借此规避法律制裁的非法目的,故应按自然人犯罪处理。
(2)是否属于单位整体意志支配下的行为。
单位犯罪是在单位意志支配下实施的,行为人的行为是单位意志的体现;
而个人犯罪则完全是在其个人意志支配下实施的,体现的是其个人意志。
单位意志一般由单位决策机构或者有权决策人员通过一定的决策程序来加以体现。
未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单位负责人决定、同意的行为,一般不能认定为单位意志行为。
(3)是否为单位谋取利益。
在故意犯罪尤其是牟利型犯罪中,只有在为本单位谋利益的情况下,才能认定为单位行为。
如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而进行走私,违法所得全部归单位所有的,即属单位行为,相反,即便以单位名义走私,但违法所得由参与人个人私分的,则一般应认为是自然人共同犯罪。
(4)是否以单位名义。
一般情况下,单位犯罪要求以单位名义实施。
对于这里的“以单位名义”应作实质性理解。
对于打着单位旗号,利用单位名义为个人谋利益而非为单位谋利益的不法行为,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
此外,针对不少法院以单位无被挂靠单位的实际出资及系个人经营为由从根本上否定单位之实体存在进而否定成立单位犯罪的错误做法,最高人民法院还指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条规定,单位存在的真实与否及单位行为的认定,与单位的所有权性质、经营形式无关,同时不得以出资未到位而将之简单地认定为违法设立的单位。
作为法定实
-
职工行为应区分职务行为还是个人行为吗
109人看过
-
单罚制:个人和单位的处罚应该如何执行?
432人看过
-
个人行为与机关行为应该怎样划分
239人看过
-
职务侵占行为和贪污行为如何区分
199人看过
-
应该怎样举报单位行贿行为
309人看过
-
该如何区分个人和公司行贿
63人看过
-
单位行贿是指单位行为还是个人行为辽宁在线咨询 2022-08-12受贿人被纪委双规前将受贿款退还给行贿人,属于受贿人主动向组织交待问题,与行贿人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没有关系作为行贿人,仍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构成行贿罪的,仍应追究行贿人的刑事责任《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行贿罪】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在经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因被
-
如何界定行为人的行为属于单位行贿与个人行贿河南在线咨询 2022-10-07受贿人被纪委双规前将受贿款退还给行贿人,属于受贿人主动向组织交待问题,与行贿人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没有关系。作为行贿人,仍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构成行贿罪的,仍应追究行贿人的刑事责任。《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行贿罪】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在经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
-
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如何区分广西在线咨询 2023-05-26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如何区分? 1、具体行政行为:行政主体就已经发生的事实,针对特定的对象处分权利义务的处理决定。 2、抽象行政行为:针对不特定对象,对未来设立具有普遍约束力规则的行为。 3、特定性:处理“人”或处理“事”,最终影响特定人(可数,明确)的权利义务。 (1)就特定事项对特定人的处理; (2)就特定事项对可以确定的一群人的处理; (3)就特定事项对不特定人的处理(特定路段时段临时
-
用人单位应该如何减少和变更用人单位对用人单位的加班行为才合法?海南在线咨询 2022-03-04任何单位都会有突击生产工作任务的时候,没有绝对不加班的单位,但是加班不仅妨碍劳动者休息,极易引发劳动争议,而且增加用工成本,对用人单位来讲,是很不划算的事情。因此,减少和控制加班,避免不必要的加班,是用人单位必须面对的课题。一、合理安排工作实践中,一些用人单位加班,往往是因为工作安排不当造成的。用人单位对工作安排不仅要有长期安排,而且要用短期安排,更要有全单位“一盘棋”考虑。二、强化劳动定额和岗位
-
单位和个人不得有哪些行为山西在线咨询 2022-03-13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一)伪造户籍、学籍、劳动关系或者冒用他人资料参加社会医疗保险;(二)冒用、伪造他人的社会保障卡(证)在定点医药机构就医购药;(三)伪造、变造票据或者有关证明材料骗取社会医疗保险待遇;(四)将个人社会保障卡(证)出借给他人使用,或者将本人的社会医疗保险待遇转让他人享受;(五)变卖由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结算的药品、医疗器械、医用材料或者诊疗项目,骗取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