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采用了预期违约的概念,其中包括明示毁约和默示毁约,规定了相应的法律制度,如预期违约的履行抗辩制度、合同解除制度、违约责任制度等。预期违约有别于实际违约,主要区别在于发生时间不同,故预期违约相对于实际违约有如下特点:一是违约形态不同。前者表现为未来将不履行义务,表现为一种“毁约的危险”或“可能的违约”,非现实的违反义务;后者表现为完全不履行、部分不履行、不适当履行、迟延履行等违约形态。二是侵害利益不同。前者侵害的是期待债权,后者为现实债权。
合同预期违约的法律后果
(一)拒绝接受预期违约的要求
预期违约发生后,债权人可以用书面、口头甚至沉默的方法拒绝对方的毁约表示,此时合同仍然有效,合同对双方仍具有约束力,如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后,债务人行为构成实际违约时,债权人可按实际违约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
(二)接受预期违约的要求
对于默示毁约的案件,债权人可以中止自己的履行,要求对方提供履约担保或撤回毁约表示。如债务人拒绝撤回毁约表示并且不能提供充分的履约担保的,债权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而对明示毁约的案件,债权人可以直接要求解除合同并要求对方承担预期违约的责任。
(三)债务人撤回毁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七十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第五百七十八条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前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第五百七十九条当事人一方未支付价款、报酬、租金、利息,或者不履行其他金钱债务的,对方可以请求其支付。
-
违约行为与预期违约有什么关系
316人看过
-
违约责任的的法律关系
458人看过
-
缔约过失与违约责任的关系:法律原则与实践困境
233人看过
-
约定违约金与“违约造成的损失”关系
463人看过
-
违约责任与预期违约责任的区别
224人看过
-
算账与违约:逾期与算法的关联
387人看过
预期违约又称先期违约,是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之前,一方虽无正当理由但明确表示其在履行期到来后将不履行合同,或者其行为表明在履行期到来后将不可能履行合同。法律上有以下规定: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 更多>
-
违约与侵权的法律关系宁夏在线咨询 2022-11-30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界定违约和侵权: 1、违法性不同。 侵权行为是对民事法规的直接违反,而违约行为则是当事人对有效合同的违反。 2、行为主体不同。 侵权行为的主体只要有意识能力即可,不一定是完全行为能力人。违约行为的主体一般为有行为能力人。 3、侵犯的客体范围不同。 侵权行为侵害的客体是包括债权在内的一切民事权利。而违约行为侵权的客体仅限于合同规定的债权。 【相关延伸】 问:违约和侵权可以同时请求吗
-
合同中的违约金与违约金的关系?江苏在线咨询 2022-11-131、押金,就是保证金,是担保性质的,在事前交。违约金,是因为你违反了以前的承诺、义务而必须承担的的责任,在事后交。两者的联系和区别是,一方违约后,交付的押金可以部分转化为违约金,如果不足以弥补损害的,当事人还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增加。 2、法律依据:《民法典》 第五百八十五条,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
预期违约与实际违约有什么区别,法律是如何规定的台湾在线咨询 2023-09-01预期违约与实际违约的区别是时间不同,预期违约是合同履行期到来之前当事人明示或默示其将不履行合同,实际违约是合同履行期已经届满后的违约。预期违约行为表现为未来将不履行义务,而实际违约表现为现实的违反义务。
-
我国法律中关于预期违约的规定有哪些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1-09-28《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第578规定“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示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签订借款合同后,在期限到来之前债权人通常不能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但如果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之前,一方明确表示其在履行期到来后将不履行合同,或者其行为表明在履行期到来后将不可能履行合同时,则构成预期违约。作为违约行为的形态之一,预期违约要负违
-
预期违约是什么意思,预期违约有什么法律后果?江西在线咨询 2022-10-26一、预期违约是什么意思预期违约也称为先期违约,它是指在履行期限到来之前,一方无正当理由而明确表示其在履行期到来后将不履行合同,或者其行为表明其在履行期到来以后将不可能履行合同。《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二、预期违约有什么法律后果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当出现预期违约行为时,毁约方并不一定都要承担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