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登记制是指,法院对当事人的起诉不进行实质审查,仅仅对形式要件进行核对。除了意见规定不予登记立案的情形外,当事人提交的诉状一律接收,并出具书面凭证。起诉状和相关证据材料符合诉讼法规定条件的,当场登记立案。
立案登记制旨在回归形式审查立法本意
备受瞩目的民事诉讼立案登记制如何操作
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对此作出回答。其中规定,法院接到当事人提交的民事起诉状时,对符合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材料,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及时告知当事人是否需要补充材料,在材料补齐后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最高法院审委会专职委员杜万华在当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立案登记制的规定是为了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关于改革人民法院案件受理制度的要求,依法保护起诉权。
中国民事诉讼法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汤维建教授告诉财新记者,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该条规定是回归立法本意,旨在矫正长期以来的实践偏误。民事诉讼法的立法本意就是对起诉实行形式审查,而不是进行实质审查。实践中,一些法院要求当事人在立案前提供充分证据,甚至要求达到能够证明胜诉的程度,这是颠倒诉讼逻辑,剥夺当事人诉讼权利。
汤维建对财新记者表示,目前中国起诉难的问题相当严重,这直接导致上访、信访数量的增多,部分信访当事人起诉无门、告状无路,这才选择上访。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的规定对缓解上访、信访压力,维护社会秩序,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立案登记不等于没有审查
立案登记制是不是有案必立登记立案之后,对当事人的起诉是否符合条件还要不要进行审查
汤维建告诉财新记者,有案必立不等于绝对没有审查,法院需要对起诉进行必要的审查,但这种审查不能过度,不能演变为实质审查。要按照诉讼程序来审查,即按照当事人双方对抗、辩论机制,通过公开开庭的形式来判断当事人起诉权是否成立,从而改变原来书面审查的方式。
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法学院张卫平教授则对财新记者表示,目前民事诉讼法立案制度的规定存在缺陷。立案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进行审查、要不要登记,而在于到底审查什么。他认为,目前民事诉讼法的起诉条件设定过高,而立案制度的本质问题在于对起诉条件的限制。
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起诉必须符合四个条件,即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法院管辖。
张卫平告诉财新记者,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虽然提出了登记立案,但当事人仍需先证明自己符合条件,才能获得登记立案,是否符合条件仍要根据民事诉讼法的上述规定进行判断。
是否是正当当事人、是否是法院主管、是否违反一事不再理等等问题都应在诉讼当中解决。张卫平认为,目前中国的民事诉讼将这些问题前置在起诉受理阶段判断,实际上抬高了诉讼门槛,就导致必须进行诉前的实质审查。当事人被挡在门口,又没有辩论程序,起诉权利就得不到救济。
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时,张卫平等专家就建议取消大部分起诉条件,将其放在诉讼当中来查,当事人起诉只要符合起诉状的要求就可以受理,然而这个建议并未被采纳。
张卫平告诉财新记者,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借鉴了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后通过的行政诉讼法中关于立案的规定,两条规定几乎一模一样。新行政诉讼法中亦规定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
立案登记多地试点
据公开报道,目前,立案登记制已在多地试点。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自2014年2月起对知识产权案件和行政案件进行起诉登记改革试点,增设立案登记程序,所有起诉一律即时登记,无论当事人提供的起诉材料是否符合法定事项,将案件登记作为诉讼活动开始的时间。2015年2月,深圳前海法院管辖范围内的民商事案件实行立案登记制并试行立案听证。
改为立案登记制后,法院受理的案件会不会激增对此,汤维建告诉财新记者,法院受理的案件确实会有所增加。目前中国法院面临现实困难,有人手不够的问题,职能、权限不够的问题,办案能力也有待提升。特别是群体性纠纷、环境污染纠纷、消费者权益的诉讼等复杂、新型的案件,常常被法院拒之门外。张卫平也认为,起诉难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敏感案件、社会影响大的案件上,比如涉及环境污染的损害赔偿。
对此,汤维建对财新记者表示,法院完全可以通过司法体制、机制的改革来缓解办案压力,不能以此为借口剥夺当事人起诉权。同样,当事人滥诉的情况也可能也会发生,民事诉讼法有相关惩罚规定,这也不能成为限制公民诉权的借口。
汤维建建议,最高法院应当制定专门司法解释,系统规范立案登记制度,明确立案登记如何操作,提供指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
人民法院对依法应该受理的一审民事起诉、行政起诉和刑事自诉,实行立案登记制。
-
国内的预告登记制度如何运用?
291人看过
-
立案登记制度的发展前景
252人看过
-
人民法院实施立案登记制度的登记立案范围是什么
191人看过
-
死刑复核制度简介:制度是如何运作的?
155人看过
-
异议登记制度是如何规定
325人看过
-
民事诉讼立案登记制度简介
144人看过
刑事自诉是指被害人、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为了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自诉案件,是“公诉案件”的对称。在我国,各级法院审理案件以起诉作为审判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当事人向法院起诉,就没有法院的审理。法院审理刑事案件,... 更多>
-
国内的预告登记制度如何运用香港在线咨询 2023-06-14商品房预告登记应当在签订房屋买卖合同之时办理,大概在9个工作日完成,费用包括预告登记费和档案管理费。预告登记将债权通过登记的方式记载下来并予以公示转化为准物权,具有排他性的法律效力。
-
法院立案登记制度的立案范围是怎样的呢?福建在线咨询 2022-07-04立案登记制是指案件受理制度。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提出的要求,改革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加大立案信息的网上公开力度。推动完善诉讼收费制度。 法院接到当事人提交的民事、行政起诉状时,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起诉,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材料,并出具注明收到日
-
如何设立商品房的登记预告制度贵州在线咨询 2022-10-29一、预告登记制度的特点1、根据物权法定原则,预告登记制度作为我国《物权法》规定的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中的重要制度之一,其性质与法律效力均有明确规定;而我国对商品房预售登记备案制度并没有明文规定。2、预告登记制度是对权利人享有的物权请求权的登记,使其具有物权效力,具有合理性;而商品房预售登记备案制度是对商品房预售合同的登记,使其具有物权效力存在理论上的障碍。3、预告登记制度是权利人根据私法行使私权的行
-
立案登记制法律规定是怎样的, 立案审查制度是怎样的北京在线咨询 2022-01-27立案登记制:当事人只要提供符合形式要件的诉状,法院应当一律接收,并在规定的期限内依法处理。法院接到当事人提交的民事、行政起诉状时,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起诉,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材料,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需要补充必要相关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在补齐相关材料后,应当在七日内做出决定是否立案登记。立案审查制:法院要对诉讼要件进行实质审查后再决定
-
想要知道哪些是立案登记制度的事陕西在线咨询 2022-07-26立案登记制是指案件受理制度。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提出的要求,改革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加大立案信息的网上公开力度。推动完善诉讼收费制度。 法院接到当事人提交的民事、行政起诉状时,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起诉,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材料,并出具注明收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