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人士经核准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在中国境内就业并与中国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其与用人单位因履行劳动权利义务、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而发生的纠纷,除最低工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适用我国相关劳动法律规定外,其他的权利义务可按照其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约定予以确定。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原上海市劳动局关于印发《关于贯彻〈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及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原上海市劳动局关于印发《关于贯彻〈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与获准聘雇的外国人之间有关聘雇期限、岗位、报酬、保险、工作时间、解除聘雇关系条件、违约责任等双方的权利义务,通过劳动合同约定。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二条规定(一)原劳动部、公安部、外交部、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等四部门颁布的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劳部发(1996)29号)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最低工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劳动标准,当事人要求适用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可予支持。(二)当事人之间在上述规定之外约定或履行的其他劳动权利义务,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可按当事人的书面劳动合同、单项协议、其他协议形式以及实际履行的内容予以确定。(三)当事人在上述(一)、(二)所列的依据之外,提出适用有关劳动标准和劳动待遇要求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不予支持。
-
中国法律是否适用于外国人?
396人看过
-
《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对外国人在中国就业有何具体规定?
96人看过
-
外国人触犯中国刑法的法律适用
455人看过
-
外国人在中国就业是否需要文件
364人看过
-
聘用外国人就业违反法律吗
494人看过
-
在中国就业的外国人的就业证和居留证管理办法?
262人看过
实际履行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应按照合同规定的标的履行其义务。 如果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了履行障碍,则当事人应该继续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其义务,直到合同履行完毕为止 实际履行有助于维护合同的稳定性和可执行性,同时也能够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更多>
-
中国法律适用于外国人吗江西在线咨询 2023-01-24中国法律适用外国人。 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一为属人主义,即凡为本国国籍人,不论其所在地如何,都要属本国法支配;二为属地主义,即凡是居住在本国境内的人,不问国籍如何,均受本国支配。 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
-
中国公民与外国人在国外结婚的法律适用中国有何规定?甘肃在线咨询 2023-06-13对于中国公民双方在外国缔结的婚姻及外国人双方在中国所缔结的婚姻应如何适用法律,我国现行立法无明确规定,但根据我国有关文件规定和国际惯例,原则上也应适用婚姻缔结地法,或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参照其属人法。1983年民政部发布的《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办理婚姻登记的几项规定》中对民事登记方式和领事婚姻方式均予以承认。
-
中国人跟外国人离婚怎么适用法律福建在线咨询 2022-03-2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协议离婚,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适用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国籍国法律。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共同经常居所地法律;没有共同经常居所地的,适用共同国籍国法律;没有共同国籍的,适用办理离婚手续机构所在地法律。 第二十七条诉讼离婚,适用法院地法律。 所以中国人跟外国人结婚后要离婚,应如何适用法律,关键要看他们选择何种方式离婚。
-
外国人在中国就业要申请就业许可吗广东在线咨询 2022-02-02根据《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外国人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规定不具有中国国籍的人员。外国人在中国就业,指没有取得定居权的外国人在中国境内依法从事社会劳动并获得劳动报酬的行为。用人单位聘用外国人须为该外国人申请就业许可。根据《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用人单位聘用外国人的,需由用人单位向有权核准机关办理就业许可,并由外国人申请《外国人就业证》后,用工方为合法。未取得居留证的外国人,在
-
外国人就业私企也适用民法典吗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1-25目前中国法律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外国人在中国就业是否适用我国的劳动合同法,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劳动合同适用劳动者工作地法律;难以确定劳动者工作地的,适用用人单位主营业地法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法律关系法律适用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十条也明确,涉及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当事人不能通过约定排除适用中国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民法典》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