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应当注意以下问题:1、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2、承担竞业限制义务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3、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义务的违约责任要有明确约定;等等。
对企业竞业限制制度运用的建议
企业在设计竞业限制条款的时候,绝不能毫无顾忌、随心所欲地设定条款,而应该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方可保证条款的有效性。
1、限制主体
《劳动合同法》直接规定,竞业限制人员仅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2、竞业限制范围
就目前的司法实践,尤其在浙江,企业与员工就在职期间的竞业限制作出书面约定的,都被认定为有效。因此,企业可在竞业限制协议中加入在职期间竞业限制的约定,以期更大程度的保护企业的利益。
3、竞业限制期限
竞业限制期限一般为在职期间及离职后不超过2年,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竞业限制协议都应当约定离职后2年期限。
4、竞业限制补偿金
未约定经济补偿金并不导致协议的必然无效,该协议对双方仍具有约束力,企业仍有可能据此向劳动者追究竞业限制违约责任;反之,企业也同样面临被离职员工索要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的风险。
5、违约责任
《劳动合同法》对竞业限制的违约责任作出了两条规定,1、劳动者应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2、给原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合理的利用该违约金条款,可以有效地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遏制员工的违约行为。
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前款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
企业法人更替对债务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492人看过
-
企业破产对55岁职工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28人看过
-
竞业限制对赔偿问题的影响及应对方法。
456人看过
-
延期交房对业主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92人看过
-
征地补偿对公益事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418人看过
-
企业债券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464人看过
竞业禁止是用人单位对员工采取的保护其商业秘密的法律措施。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或者劳动关系结束后的一定时期内,限制和禁止员工在本单位工作期间同时在业务竞争单位工作,限制和禁止员工离职后从事与本单位竞争的业务。... 更多>
-
竞业限制企业保密措施山东在线咨询 2023-02-15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商业密码,每个公司都有自身的商业密码,这些商业密码是不对外公开,其他公司不能侵犯商业密码。所以,每个公司应做好保护商业秘密,选择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竞业限制企业保密措施。
-
鹤岗企业关停的影响与应对措施新疆在线咨询 2025-01-25企业拆迁是征地拆迁活动中比较复杂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补偿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对于企业未到期的土地使用权的补偿,国有出让土地应按照市场基准价评估补偿。 2. 如果企业自建了厂房、员工宿舍或仓库,则应对这些自建物进行评估补偿。如果企业租赁了厂房,则应对租金损失进行补偿。 3. 对于房屋装修及附属设施的补偿,应考虑不可迁移的水、电等附属设施,并结合装修或建造成本和使用年限等因素进行评
-
企业应对客户违约的措施西藏在线咨询 2025-01-17一、面对企业债务违约,债权人可以选择进行破产诉讼或申请债务人破产。在国内司法体系下,对债权人的权益相对给予了一定保护,体现在提起破产申请条件放宽以及举证责任轻等方面。只要存在债务违约,债权人就可以提起申请,不一定需要债务人资不抵债。只需债权人提供与债务人债权债务关系依法成立、债务履行期限已经届满且债务人未完全清偿债务的三大具体证据即可,相对简单且易于执行,不需提供“债务人失去偿债能力”的证据,使得
-
-
竞业限制措施:企业保密策略贵州在线咨询 2025-01-15竞业限制是指用人单位在与负有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知识产权权利归属协议或技术保密协议时,所约定的限制劳动者在离职后的一定时间内不得在竞争公司或领域内从事与用人单位商业利益相关的工作或活动的条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三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于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