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危害性的判断标准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8-10 14:46:00 373 人看过

社会危害性的判断标准如下:

1、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性质。这是决定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的首要因素。犯罪之所以具有社会危害性,首先是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行为所侵犯的政治意义越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也就越大。反之,如果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意义并不重大,如家庭关系、恋爱关系等,则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就不大,因而也就不能构成犯罪;

2、行为的性质、手段、对象、造成的后果及实施的时间、地点。犯罪的手段是否凶狠、残忍,是否采取了暴力的方式等等,对行为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往往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此外,危害行为是否在法律禁止的地点或者时间所实施,对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

【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社会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危害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2)危害国家所有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

(3)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4)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20日 02:23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家庭关系相关文章
  • 诈骗罪无社会危害性怎样判
    一、诈骗罪无社会危害性怎样判1、犯了诈骗罪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2、诈骗数额达到巨大标准,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的,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3、诈骗数额达到特别巨大标准,或存在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二、敲诈勒索和诈骗罪的区别有哪些1、客体不同:敲诈勒索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包括财产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诈骗罪的犯罪客体比较单一,侵犯的是公民的财产所有权。2、客观表现不同:敲诈勒索罪表现为以威胁或要挟方法,迫使被害
    2024-01-17
    424人看过
  • 如何评估社会危害性
    法律综合知识
    一、如何评估社会危害性如下评估社会危害性:1.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性质。这是决定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的首要因素。犯罪之所以具有社会危害性,首先是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行为所侵犯的政治意义越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也就越大。反之,如果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意义并不重大,如家庭关系、恋爱关系等,则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就不大,因而也就不能构成犯罪;2.行为的性质、手段、对象、造成的后果及实施的时间、地点。犯罪的手段是否凶狠、残忍,是否采取了暴力的方式等等,对行为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往往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此外,危害行为是否在法律禁止的地点或者时间所实施,对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二、危害社会的行为有哪些危害社会安全的主观方面有故意有过失。过失犯罪例如失火罪、过失决水罪、过失爆炸罪、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放火、决水、爆炸
    2023-08-22
    336人看过
  • 玩忽职守罪的社会危害性
    玩忽职守罪作为一种渎职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它不仅破坏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誉,而且往往会给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的损害,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和广大人民的生活秩序。玩忽职守罪的社会危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玩忽职守罪破坏了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国家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承担着管理国家各项事务的重要职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国家机关行使职能的代表。为了保证国家机关各项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正确履行职责,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和活动原则。如果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职责,就必然破坏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给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带来损失,使人民群众丧失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影响国家职能的实现和政权的巩固。(2)玩忽职守行为给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
    2023-06-11
    220人看过
  • 什么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社会危害性是指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是犯罪的基本特征。在认定犯罪的时候,应当十分注意考查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以及社会危害性是否达到了犯罪的程度,这都是定罪量刑的依据。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危害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2)危害国家所有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3)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4)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刑法》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024-05-05
    276人看过
  • 量刑标准:如何考虑敲诈勒索罪的社会危害性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威胁、威胁被害人,强行索取公私财物的行为。中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敲诈勒索罪是一种重要的侵犯财产罪,其犯罪对象是公私财产。构成敲诈勒索罪法院会如何量刑?构成敲诈勒索罪法院的量刑:法院会根据当事人敲诈勒索的数额和方式以及危害的结果为量了标准。法律规定,敲诈勒索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
    2023-07-01
    239人看过
  • 社会危害性属于犯罪吗
    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社会和人民利益的危害性。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其程度的大小轻重,是划分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错误行为的基本依据。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因社会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故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应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加以判断。犯罪嫌疑人系初犯、偶犯,社会危害性和社会影响不大犯罪嫌疑人在此次犯罪之前,一直遵纪守法,没有刑事犯罪行为。此次实施的犯罪行为系初犯、偶犯,与那些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相比,其行为造成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因此请法庭考虑嫌疑人的初犯情节和社会危害性较小等情形,酌情对犯罪嫌疑人从轻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
    2023-07-31
    138人看过
  • 社会危害性如何理解2024
    法律综合知识
    一、社会危害性如何理解1、社会危害性是指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是犯罪的基本特征。2、在认定犯罪的时候,应当十分注意考查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以及社会危害性是否达到了犯罪的程度,这都是定罪量刑的依据。3、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危害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2)危害国家所有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3)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4)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二、如何减少和预防社会危害性的
    2023-11-27
    55人看过
  • 包庇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危害?
    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庇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或者纵容黑社会性质的组织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只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才能构成本罪。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包括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即明知是黑社会性质的组织而包庇,是黑社会性质的组织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而纵容。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包庇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或者纵容黑社会性质的组织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之一的行为。一、中国对组织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既遂的判刑标准是什么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可以并处罚金。【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境外的黑社会组织的人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展组织成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
    2023-04-11
    276人看过
  • 构成故意杀人罪的社会危害性
    即行为人通过作为或者不作为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这是构成犯罪最本质或最基本的特征。一种行为对社会没有造成危害,或者说没有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安定,也就没有必要通过法律予以制止或惩罚。根据刑法的规定,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主要包括: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的行为;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财产的行为;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财产的行为;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这一规定要求,构成犯罪必须是具有危害社会的行为,没有危害社会的行为,不能认为是犯罪。一、故意杀人罪未遂判多少年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三条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2023-03-03
    339人看过
  • 绑架罪的社会危害性如何认定
    一、什么是绑架罪绑架罪,是指勒索财物或者其他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绑架他人的行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根据刑法第239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案:(1)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犯前款罪,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3)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二、绑架罪的社会危害性如何认定绑架罪同为犯罪,继而社会危害性同犯罪一样严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该行为构成犯罪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指犯罪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犯罪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三、绑架罪的量刑标准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犯本罪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2023-05-05
    131人看过
  • 社保中断了会带来哪些危害
    很多人因为工作变动,导致社保没有连续缴纳。而社保断缴不仅可能会影响到贷款、还会对影响到你近些年买房、拍牌、落户的“小目标”。买房资格没了有同事去年打算买房,连订金都交好,就差网签了。但“正巧”赶上了限购升级的大潮,被拍死在了买房的路上。去年年底开始,各地限购新政密集出台,对包括同事在内的很多人来说,最扎心的一个条件就是社保连续缴纳年限的要求了。非本地居民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购房,都需要连续缴纳社保或者个人所得税满5年,一个月都不能中断。除了这些一线城市,而苏州、杭州、南京、厦门、郑州、成都等多地,都要求非本地居民需要连续缴纳满1-3年不等的社保。值得一提的是,在买房这件事上,几乎所有城市,都不认可补缴社保。买车资格没了不只是买房,车牌也跟缴纳社保大有关系。以北京和上海为例:非北京户籍参与摇号需持有北京市工作居住证,或者连续上满5年(含)以上的社保和个人所得税,才能在北京买车摇号。而非上
    2023-05-08
    491人看过
  •  量刑标准如何体现危害社会的罪责?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使用其他危险方法破坏工厂、矿场、油田、港口、河流、水源、仓库、住宅、森林、农场、谷场、牧场、重要管道、公共建筑物或其他公私财产,且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若造成严重后果,则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若使用其他危险方法破坏工厂、矿场、油田、港口、河流、水源、仓库、住宅、森林、农场、谷场、牧场、重要管道、公共建筑物或其他公私财产,且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则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刑 法 如 何 规 定 危 害 社 会 罪 的 刑 罚 ?刑法如何规定危害社会罪的刑罚?危害社会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对于这些犯罪行为,刑法采取了多种刑罚方式进行规定。首先,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刑法规定了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023-09-02
    389人看过
  • 故意伤害罪社会危害性会影响量刑吗
    故意伤害罪社会危害性有可能会影响量刑,根据《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第一条指导原则1、量刑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决定判处的刑罚。2、量刑既要考虑被告人所犯罪行的轻重,又要考虑被告人应负刑事责任的大小,做到罪责刑相适应,实现惩罚和预防犯罪的目的。3、量刑应当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确保裁判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4、量刑要客观、全面把握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治安形势的变化,确保《刑法》任务的实现;对于同一地区同一时期,案情相近或相似的案件,所判处的刑罚应当基本均衡。第二条量刑步骤1、根据基本犯罪构成事实在相应的法定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2、根据其他影响犯罪构成的犯罪数额、犯罪次数、犯罪后果等犯罪事实,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增加刑罚量确定基准刑;3、根据量刑情节调节基准刑,
    2023-03-01
    213人看过
  • 危化品事故判断标准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国家标准,以下情形应当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依法经考核合格。特种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生产装置、储存设施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的装置未实现自动化控制,系统未实现紧急停车功能,装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紧急停车系统未投入使用。构成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罐区未实现紧急切断功能;涉及毒性气体、液化气体、剧毒液体的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罐区未配备独立的安全仪表系统。全压力式液化烃储罐未按国家标准设置注水措施。液化烃、液氨、液氯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液化气体的充装未使用万向管道充装系统。光气、氯气等剧毒气体及硫化氢气体管道穿越除厂区(包括化工园区、工业园区)外的公共区域。地区架空电力线路穿越生产区且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在役化工装置未经正规设计且未进行
    2023-07-03
    416人看过
换一批
#婚姻关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家庭关系亦称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成员之间固有的特定关系。表现为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同联系方式和互助方式,是联结家庭成员之间的纽带。 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和兄弟姐妹关系。 这里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包... 更多>

    #家庭关系
    相关咨询
    • 社会危害性如何理解?
      浙江在线咨询 2023-06-11
      社会危害性是指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是犯罪的基本特征。 在认定犯罪的时候,应当十分注意考查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以及社会危害性是否达到了犯罪的程度,这都是定罪量刑的依据。 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危害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2)危害国家所有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 (3)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4)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刑法》
    • 社会危害性应该有哪些
      云南在线咨询 2022-11-10
      1、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社会和人民利益的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其程度的大小轻重,是划分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错误行为的基本依据。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因社会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故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应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加以判断。 2、如果某种行为根本不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刑法就没有必要把它规定为犯罪;某种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也不认为是犯罪。 3、刑法第十三条列
    • 没有社会危害性的刑事案件会不会很危险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6-22
      不予批准逮捕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1、犯罪情节显著轻微,不构成犯罪。(《刑诉法》第15条)以该理由不予批准逮捕,则说明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司法程序终结。公安机关进行行政处罚。如果受害人不自诉,则不再走法院程序。 2、构成犯罪,无逮捕必要。以该理由不予批准逮捕,则说明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只是不需要采取逮捕的强制措施。这时案件司法程序未终结,该案将提起公诉。 3、证据不足。以该理由不予批
    • 绑架罪的社会危害性如何认定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12-15
      法律分析 应这样认定绑架罪的社会危害性:绑架罪的社会危害性是指对人民的人身安全造成的重大伤害。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
    • 判断商标近似性的标准
      江西在线咨询 2022-11-09
      判断为近似商标的具体标准: 1、一般消费者是否能轻易辨别; 2、主体构成是否相似; 3、对比观察是否难以区分; 4、知名程度; 5、法律规定的其他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