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诈术窃取财物的行为如何定性
[案情]
某农村年近七十岁的袁某听说黄某能将面值小钱变成面值大的钱,便将家中的1000元现金交给黄某,让黄某当场变成1万元。黄某用红纸包着1000元钱,随后“变”来“变去”,趁机调换了红包,然后将调换过的红纸包交给袁某,让袁某1小时后再打开看。袁某等黄某走了近1小时后,打开红包发现是餐巾纸。
[分歧]
第一种意见认为黄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结合本案来看,黄某用诈术骗取了袁某1000元现金的行为,完全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因此,黄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黄某的行为成盗窃罪。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本案黄某利用诈术手段秘密窃取袁某1000元现金的行为,符合该罪的构成要件。因此,黄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本案之所以存在分歧,关键在于诈术窃取如何定性的问题,实际上也是诈骗罪与盗窃罪的界定问题。从两罪的概念可知,区分两罪的关键并不在于行为人是否使用了欺骗(诈术)方法(手段),而在于行为人使用了欺骗(诈术)方法(手段)之后,有无驱使被害人基于认识错误而处分自己的财产。如果欺骗(诈术)方法(手段)驱使了被害人基于认识错误而处分自己的财产人的,成立诈骗罪。相反,如果欺骗(诈术)方法(手段)没有驱使被害人基于认识错误而处分自己的财产的,成立盗窃罪。本案中,黄某利用调包计,在袁某不知情的情况下当着袁某的面秘密盗取了袁某的1000元现金,而不是黄某使用欺骗(诈术)方法(手段)驱使袁某基于认识错误而处分自己的财产给黄某的。因此,黄某行为构成盗窃罪。
江西吉水县人民法院陈贵信王晓诊
联系电话:0796-3530177
-
如何定性电信诈骗取钱行为?
89人看过
-
利用信用卡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诈骗行为
119人看过
-
诈骗分子利用微信实施诈骗的行为如何定性?
344人看过
-
利用复制信用卡窃取ATM机如何定性
243人看过
-
如何对采取欺骗方式取得财物的行为定性
364人看过
-
用盗窃的证件骗取贷款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342人看过
占有指占有人对不动产或者动产的实际控制。占有人可以是依法有权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如根据租赁合同在租期内占有对方交付的租赁物。 占有人也可能是无权占有他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如借他人的物品,过期不还。占有人不知道自己是无权占有的,为善意占有;明... 更多>
-
如何定性利用合同骗取财物罪?湖南在线咨询 2024-12-07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和《合同诈骗罪》第二百十三条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具体来说,如果合同诈骗数额较大,则处三年以
-
带有欺诈性质的窃取财物行为是构成盗窃罪还是诈骗罪山西在线咨询 2022-10-01涉嫌,不是诈骗。《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或者,并处或者单处;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并处罚金或者。
-
利用职务之便骗取、窃取、窃取、非法占有公共财物,应如何定性量刑江西在线咨询 2022-01-22你老公的行为已经构成贪污罪。 根据我国《刑法》第382条第一款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您老公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自己管理讲义费的便利条件,将全班同学的财产据为己有,已经构成了贪污罪。 这种情况关键在于讲义费能否属于刑法中规定的公共财物。虽然《刑法》第91条规定了公共财产,但是并非贪污只有该条规定的财产才构成贪污罪,也就是说
-
以借为名实施的诈骗行为,行为人以以借为名取得财物的如何定性西藏在线咨询 2022-03-02行为人是否使用虚假的身份,存在虚假或明显违法违规的承诺。如行为人使用化名、冒名等虚假身份;利用被害人占便宜、贪小利的心理,以内部消息、高额利息等诱使被害人陷入陷阱;行为人以有关系能帮助上大学、“捞人”等骗取被害人。行为人取得被害人财物后的处置情况。诈骗犯罪行为人的目标最终指向财物,以借为名实施的诈骗与民事欺诈易混淆,主观目的不易被察觉,因此对涉案财物的事后处理成为推定其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关键。
-
如何定性合伙人在盗窃合伙财物时的行为?西藏在线咨询 2024-11-24在确定刑罚时,我们会考虑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所造成的影响、被盗物品的价值以及犯罪者对案件的认知和态度。在共同犯罪的情况下,所有参与者都因为相同的意图参与了行动,因此他们必须为此次共同犯罪活动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负责。在处理此类案件时,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每位被告做出判断,包括:首先,对于犯罪集团的领导者,他们需要承担整个团体行为所带来的损失总和;其次,对于其他情况较为恶劣的主谋者,他们需要根据他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