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社会性',需要结合'公开性'与'不特定对象',加以综合把握,坚持一个判断标准。
第一,一个判断标准,'社会性'需要排除封闭性。未公开宣传,是对特定对象的限制,公开宣传必然针对不特定群体,筹资对象具有散布性、随意性,打破了封闭性的状态,突破了小范围筹资的范畴。
第二,筹集资金的用途不是认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关键,只是认定'社会性'的辅助情节。
第三,亲友的亲友,当然不是集资人的亲友。集资人的亲友限制于集资人本身,而不能包容集资人亲友的亲友。
综上,理解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社会性',必须以公开方式募集资金,从而打破募集资金的封闭性,突破小范围特定人群。
一、非法集资属于单独罪吗?
非法集资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罪名,刑法上的非法集资是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非法集资是指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
所谓非法集资,是指公司、企业、个人或其他组织未经批准。违反法律、法规,通过不正当的渠道,向社会公众或者集体募集资金的行为,是构成犯罪的行为实质所在。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四个要件是什么?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构成要见如下:(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二)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三)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四)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
社会性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用哪些刑法条例规定
483人看过
-
如何进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立案?
357人看过
-
如何认定是否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
59人看过
-
如何辨别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诈骗罪
349人看过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的规定是如何的?
179人看过
-
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罪
281人看过
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同意接受要约的全部条件以缔结合同的意思表示。承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作出; (2)承诺须向要约人作出; (3)承诺的内容须与要约保持一致; (4)承诺必须在要约的有效期内作出。... 更多>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的从犯如何认定,如何处理非法吸收公众罪云南在线咨询 2022-03-12仅仅存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涉嫌刑事犯罪的,不属于共同犯罪。但存在《刑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年规定情形的,构成共同犯罪。另外,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第二十六条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方式有哪些,如何认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新疆在线咨询 2022-02-08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方式有:一是不具有房产销售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房产销售为主要目的,以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二是以转让林权并代为管护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三是以代种植(养殖)、租种植(养殖)、联合种植(养殖)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四是不具有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为主要目的,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五是不具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应当如何认定为非法集资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2-05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除刑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二)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三)承诺
-
社会性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用哪些刑法条例规定河北在线咨询 2021-11-02认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社会性: 第一,“社会性”需要排除封闭性。没有公开宣传,是对特定对象的限制,公开宣传必然针对不特定群体,筹资对象具有散布性、随意性。 第二,筹集资金的目的不是认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关键,而是认定“社会性”的辅助情节。 三是亲友的亲友,当然不是集资人的亲友。
-
如何认定是否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犯罪行为云南在线咨询 2022-01-22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除刑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二)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三)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 (四)向社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