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五十七条,合同终止的情形包括债务已经履行、债务相互抵销、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债权人免除债务、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以及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在合同终止后,当事人需要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在合同终止后,我们需要判断在合同中是否规定了保密义务,并区分是否需要履行这些义务。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五十七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债权债务终止:(一)债务已经履行;(二)债务相互抵销;(三)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四)债权人免除债务;(五)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六)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合同解除的,该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终止。
【 法 律 分 析 】 合 同 终 止 后 , 你 还 需 要 承 担 保 密 义 务 吗 ?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五十七条,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仍需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并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此外,合同终止后,结算和清理条款仍然有效,当事人也有权请求损害赔偿。因此,即使合同终止,当事人仍需遵守相关义务和权利。
合同终止后,当事人需遵守诚实信用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五十七条明确规定了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情形,当事人仍需遵循相关规定。此外,合同终止后结算和清理条款仍然有效,当事人也有权请求损害赔偿。因此,即使合同终止,当事人仍需遵守相关义务和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五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债权债务终止:(一)债务已经履行;(二)债务相互抵销;(三)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四)债权人免除债务;(五)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六)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合同解除的,该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终止。
-
离职后是否仍受保密协议约束
227人看过
-
离职后是否仍需支付保密费
256人看过
-
撤销合同后,是否仍有违约责任需要承担?
147人看过
-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合同中的保密条款是否仍然有效?
444人看过
-
新劳动合同法解读:辞职是否仍需承担违约金?
203人看过
-
保密义务在离职后是否仍然存在?
248人看过
债权人是债的主体之一,债的主体包括双方当事人,即债权人和债务人。债权人是指有权请求对方当事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人。在债的关系中,债权人和债务人都必须是特定的。债权人既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 更多>
-
主合同变更后,担保人是否仍需担责重庆在线咨询 2021-12-16根据《民法典》第六百九十五条的规定,债权人和债务人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协商变更主债权债务合同的内容,减少债务的,保证人仍对变更后的债务承担担保责任;债务增加的,保证人增加的部分不承担担保责任。 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债权人和债务人变更主债权债务合同的履行期限不受影响。 第六百九十六条规定,债权人转让全部或者部分债权,未通知保证人的,转让对保证人无效。 保证人与债权人同意禁止债权转让。债权人未经保证人
-
合同无效后是否仍存在合同的违约责任西藏在线咨询 2022-07-02合同无效之后,就没有违约责任需要承担了,因为合同自始不具有法律效力,也就是合同约定无需履行,不存在违约行为。但是,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
保密条款在合同解除后是否有效力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6-24保密条款在合同解除后依然有效,保密条款不随合同的消失而消失。 我国民法典合同编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该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
保释出狱后是否仍需服刑天津在线咨询 2024-11-20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指在侦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对未被刑事羁押的被追诉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要求其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以确保其随传随到。在我国,取保候审只是刑事强制措施的一种,与是否坐牢没有直接关系。如果法院审理后认为有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被取保候审;如果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也可
-
在劳动合同解除后,原单位是否仍需承担责任?安徽在线咨询 2024-11-30在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如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纠纷,劳动者可以在劳动仲裁时效内主张,超出劳动仲裁时效的则无法主张。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但是,如果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另外,《劳动争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