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被告人是间接故意杀人还是过失致人死亡罪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11 11:40:43 490 人看过

作者:胡月琴

来源:中国法院网

内容:[案情]

被告人廖某因琐事与同住一屋的被害人甘某(十五岁)发生争执,当甘某欲离开时,被告人廖某不让甘走,并将窗户打开,同时对甘某说:“你要走就从窗户跳下去!”甘某即从床铺跳到窗台上,同屋的高某连忙上前扯住甘某的衣服劝其不要跳楼,被告人廖某用手拉扯高某的衣服说:“不要管她,让她跳!”,甘某即从四楼窗户跳下。甘某跳楼后,被告人廖某积极施救,把甘某送往医院抢救,甘某因抢救无效死亡。

[分歧]

对被告人廖某的上述行为如何定性?存在二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廖某的行为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理由是:被告人廖某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被害人甘某死亡的结果,虽然不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但是却抱着放任的态度。

第二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廖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理由是:被告人廖某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被害人甘某死亡的结果,虽然不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但是由于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才造成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

[评析]

过失致人死亡同间接故意杀人有时难以区分。它们的共同点是:都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并且都不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区分两者的关键在于查明行为人对死亡结果的发生是轻信可以避免,还是抱着放任的态度。审判人员应当围绕行为人的预见能力和对死亡结果发生所持的心理态度,进行深入调查和全面分析研究,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笔者认为,对于这样一起在对被告人犯罪主观心理态度的判断上较难界定的案件,应当着重把握以下两个关键点:

一、准确把握间接故意杀人与过失致人死亡的区分要素

间接故意杀人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导致的过失致人死亡主观要件的区分,是准确把握两者界限的重点。两者的共同点在于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后果,但行为人在主观上并非积极追求该结果的发生。两者的区别在于主观心理态度不同,这一主观心理态度上的区别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

认识因素是指行为人对危害后果发生的心理预见。间接故意杀人和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人对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危害结果的预见都是一种可能性的预见。但两者在预见可能性发生的程度上是有区别的,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虽然预见到发生的可能性,但其主观上认为不会发生的可能性更大,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对发生可能性的程度并没有判断,在主观上他更关注的是另一个特定目的的实现。但从实践来看,认识因素更多的表现为主观心理活动,较难认定。因此要把握两者的界限,更重要的还是要把握意志因素。

意志因素是指行为人对所预见到的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的一种主观愿望。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行为人都不希望和追求危害结果发生,但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在主观上是具有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愿望的。而间接故意行为人在主观上是具有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一种放任的态度。

在把握间接故意杀人和过失致人死亡的界限上,对“放任”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准确理解两者在意志因素上的区别,还必须对“放任”作进一步的分析。笔者认为,间接故意的“放任”态度,有两层含义:一是行为人虽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不设法防止其发生,而是采取听之任之、漠不关心的态度;二是行为人这种放纵结果发生的态度,是因为其希望借助其行为实现其他特定目的的愿望过于强烈,使其达到不计危害结果发生的程度。

二、准确运用证据及客观事实来判断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

要在个案中形成对行为人属于间接故意杀人,还是过失致人死亡的判断,从理论上掌握了两者区分的要素是不够的,还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个案中的证据及被证据证实的案件客观事实,分析判断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从而准确得出定性结论。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于行为人主观心理态度的判断,不能过于依赖被告人的供述。被告人的供述只能作为判断的证据之一。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并不是行为人在行为时的心理事实,而是审判人员根据案件的客观事实及行为人的心理事实,运用法律规范进行评价所得出的结论。因此,对于行为人的行为致人死亡的,其主观心理态度是属于间接故意,还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必须运用各方面证据和事实综合判断。

本案中,被告人廖某的行为造成了被害人甘某死亡的后果,而被告人并不希望和追求这一结果的发生。因此,其关键争议点在于被告人的主观心理态度是间接故意,还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从本案的证据及认定的案件客观事实来看,被告人廖某刺激甘某跳楼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已是深夜,且甘某年纪小,怕她一人外出不安全,想用跳楼阻止其离开,但是当被害人爬上窗户时,被告人应当对自己实施的行为能产生危害结果是有预见的,但她认为甘某不可能从窗户跳下,因此被告人在主观认识因素上的判断是不发生危害结果的可能性较大。在甘某跳楼后,被告人廖某积极施救,把甘某送往医院抢救,说明被告人在主观意志因素上并非为强烈的特定目的驱使而不计后果,而是具有避免后果发生的愿望,只是因为判断过于自信,从而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本案被告人的行为应当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定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顺昌县人民法院)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28日 01:02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犯罪构成相关文章
  • 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有什么不同
    根据司法实践经验,区别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应注重:(一)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是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但凭借一定的自认为能够避免他人死亡的结果发生的因素,如行为人自身能力方面的技术、经验、知识、体力等因素,或他人的行为预防措施,以及客观条件或自然力方面的有利因素等,轻信他人死亡的结果不会发生,以致他人死亡的结果最终发生了。(二)过失致人死亡罪同“误杀”的故意杀人行为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构成要求的是行为人对其行为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存有过失心理态度。在司法实践中,不应将行为人在故意杀人中因打击错误误杀其“针对对象”(即行为人追求的杀害对象)以外之人的行为认定为过失的致人死亡罪。(三)不作为致人死亡行为的定性不作为致人死亡不仅可以成立故意杀人罪,而且也可以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区分这两者的关键在于,行为人对其
    2023-04-11
    83人看过
  • 本案是防卫过当还是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案情]2007年4月7日夜21时20分,某县第高中教师李某到被告人高某所在宿舍检查时,发现有学生在讲话,就敲门制止,并与高某发生口头争执。李某走后十几分钟又返回到该宿舍检查,发现还有学生在说话,就用脚把门踢开,命令学生们穿好衣服到楼下,高某下楼后对李某提及刚才双方发生争执一事。李某即拳打脚踢高某,同学们将高某劝回宿舍。李某让同学们五分钟内再次到楼下,高某在宿舍找刀被同学张某阻止。高某下楼后称其没穿衣服,又返回到寝室趁机将张某枕头下的匕首藏在腰里尔后下楼,当李某殴打完寝室长后见到被告人高某,便质问高某说话没有,高某否认并与李某又发生争执,李某即用拳头,手电筒殴打高某,高某后退中与李某进行撕抓,后掏出匕首朝李某胸部刺一下。经法医鉴定,被害人李某系被锐器刺破主动脉引起失血性休克死亡。[分歧]本案在处理时有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被告人高某的行为已构成防卫过当;第二种意见:被告人高某的行为已
    2023-05-31
    225人看过
  • 肇事逃逸过失致人死亡会被认定为是犯了故意杀人罪吗?
    一、肇事逃逸过失致人死亡会被认定为是犯了故意杀人罪吗?1、肇事逃逸过失致人死亡一般不会被认定为是犯了故意杀人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2、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可能涉嫌犯交通肇事罪。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可以根据下列不同情形在相应的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1)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可以在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2)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可以在三年至五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3)因逃逸致一人死亡的,可以在七年至十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事故责
    2023-04-19
    153人看过
  • 过失致人死亡会不会转化成故意杀人?
    过失致人死亡的一般不会转化为故意。过失致人死亡罪,一般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行为人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而轻信能够避免造成的他人死亡,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过失致人死亡罪的量刑刑法对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刑罚,规定了两档刑罚:对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规定,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也就是说,过失致人死亡,除法律的一般规定外,刑法规定的其他犯罪中也有过失致人死亡的情况,根据特殊规定优于一般规定的原则,对于刑法另有特殊规定的,一律适用特殊规定定罪处罚。如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关于失火、过失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害方法致人死亡的规定;第一百三十三条关于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规定;第一百三十四条关于重大责任事故致人死亡的规定等。《刑法》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
    2023-07-28
    142人看过
  • “虎妈”打死幼子故意杀人还是过失杀人
    因2岁的儿子吵醒了自己睡觉,年轻的虎妈残忍杀害了孩子。对此悲剧,网友纷纷留言,谴责孩子狠心的虎妈。怎样的原因导致亲妈下了如此狠手?这是故意杀人还是过失杀人?虎妈打死幼子回放:妻杀害孩夫涉嫌帮助埋尸因被2岁的儿子发出声音吵醒气愤至极,妈妈贾某通过摔打、手掐、套塑料袋等手段对儿子施暴,致其机械性窒息死亡。当晚,贾某与丈夫王某驾车将儿子掩埋。贾某涉嫌故意杀人罪,王某涉嫌毁灭证据罪、包庇罪。因涉嫌故意杀人罪在市二中院受审。贾某当庭痛哭否认故意杀子,其丈夫同堂受审表示原谅妻子,并替妻子求情。调查:婚后矛盾不断贾某曾供述,因为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不好,她被儿子吵醒后,看到儿子的眼神和她婆婆一样,就特别生气,进而对儿子施暴。结婚5年她一直很压抑,她没有朋友,生活圈子很小。但她并不恨丈夫,每次打架后都很后悔。丈夫很爱儿子,她很对不起他。有邻居作证,小两口经常吵架,大多是因为钱,而且经常拿小儿子出气。焦点:故
    2023-06-11
    240人看过
  • 酒后与人争吵致人死亡属于故意杀人还是意外杀人
    意外致人死亡,有可能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是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不是犯罪。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行为人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而轻信能够避免造成的他人死亡,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第十六条【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特殊人员的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
    2023-03-12
    379人看过
  • 间接故意杀人罪一定要死亡结果吗
    间接故意杀人罪一定要死亡结果。主观上对可能出现的致人死亡的结果放任,客观上造成了人的死亡这个后果,才成立。直接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和间接故意杀人罪以被害人死亡为要件,但是,只有查明行为人的危害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才能断定行为人负罪责。相关法律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3-06-03
    114人看过
  • 杀人与自杀:过失致死与故意杀人之别
    故意杀人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两者的显著区别在于:第一,在认识因素上,对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主观估计不同。第二,在意志因素上有重要区别。故意杀人是行为人想让被害人死亡的心态,而过失致人死亡行为人是对被害人死亡的结果有排斥的心态。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别交通肇事罪(逃逸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别是: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区别要点:交通肇事罪(逃逸致人死亡)仅有消极的不救助行为;而故意杀人或伤害罪行为。(1)有积极行为,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2)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因为遗弃、隐藏,使被害人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注意,对这种情形在不能证实具有直接故意的情况下,如果事实上没有发生“死亡或残疾”结果的,不应按照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未遂罪处罚。根据《刑
    2023-07-20
    264人看过
  • 本案被告行为是否为故意杀人
    作者:兰平来源:中国法院网内容:案情:刘根,男,15岁,与同校女同学赵群(14岁)恋爱,并在恋爱期间发生性关系。不久东窗事发,被同学、老师和双方的家长知道了,刘根和赵群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刘根被学校开除,赵群被学校处以留校查看一年的处分。2003年8月10日,刘根与赵群再次偷偷约会到一起,谈起各自的情况都感到十分绝望,产生了一起自杀徇情的念头,两人相约第二天一起服药自尽。第二天,赵群如约来到刘根家,两人抱头痛哭后,刘根拿出准备好的175片安眠药,倒了两杯水后,赵群和刘根各自先服下25片安眠药,但这时刘根突然感到害怕,就对赵群说:“要不我们别死了,我们都还小。以后咱们俩分开,各走各的算了!”赵群认为刘根胆小且要抛弃她,绝望地说:“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人!”随即用子里的水分几次服下剩下的125片安眠药,刘根在一旁未加阻止。赵群药性发作时,刘根也未设法抢救,刘根的家长回家发现后,刘根还谎称赵群感冒了在
    2023-06-11
    470人看过
  • 摩托车因外力失控致人死亡是过失致人死亡还是意外
    争议焦点:一种观点认为,何某对这种死亡后果应当预见但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应该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另一种观点认为,何某不能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死亡,韦某的死亡应属意外。评析: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因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行为人的行为可能是有意识的,或者说是故意的,但对致他人死亡结果发生是没有预见的。意外事件是指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造成他人的情形,不构成犯罪。两者对死亡结果都存在间接的因果联系且都因没有预见而导致他人死亡。但两者仍有较大区别,区分两者的关键在于:要查明行为人在当时的情况下,对死亡结果的发生,是否应当预见。在本案中,何某因怀疑郁某等为抢劫人而殴打,导致摩托车失控致人死亡,何某的侵害对象是郁某等人,对韦某的死亡并无意识或主观故意,对韦某的死亡结果根本无法预见到,而并非因为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的过失能预见而未预见。且在本案中,何某只实施了一个行为,而根据刑法的相关规
    2023-06-01
    395人看过
  • 过失致人死亡的应当以故意杀人罪从重处罚吗?
    量刑《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刑法另有规定是指失火、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按失火罪、交通肇事罪的规定处罚。)过失致人死亡行为向故意杀人行为转化的问题1、行为人过失致人重伤,客观上被害人已经达到无法救治、必然死亡的程度,由于行为人误认为只造成了重伤,为逃避罪责而逃之夭夭,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基于过失行为而负有紧急抢救的义务,如果及时进行抢救,虽然被害人仍然死亡,行为人的行为属于过失致人死亡罪。而行为人故意逃避抢救义务,主观上放任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因此,行为人主观心态和客观行为均发生了由过失致人死亡罪向间接故意杀人罪的转化,应以间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2、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已经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其自己只认为被害人受了重伤并因怕被害人事后揭露其罪行,而故意实施杀害已经死亡的被害人的行为。在这
    2023-04-16
    420人看过
  • 欲杀其叔而误杀其父是过失伤害致死还是故意杀人
    许*发欠其侄子许*康2000元现金不还。2004年8月9日上午9时许,许*康到许*发家索要欠款,与许*发发生口角。许*康即到其父许*昌家的院内拿了一根木棍(长约140厘米,直径6厘米),回来后发现其叔许*发与其父许*昌正站在路边说话(两人相距约1米),便手持木棍向许*发奔去。许*康的弟弟许*健见状过去阻拦,未成。许*康双手举起木棍向许*发的头部打去。许*发在自己女儿的提示下急忙躲开,木棍便打在刚欲回头制止许*康行凶的许*昌左颞部,许*昌当场倒地身亡。经法医鉴定,许*昌死于颅骨骨折,脑挫伤。案发后,被告人许*康供认是想打死其叔许*发。分歧: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对许*康欲杀其叔而误杀其父的行为的定性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许*康的行为构成过失伤害致人死亡罪。许*康在将木棍打出时,明知其叔许*发与其父许*昌相距较近。其打出的木棍有可能击中其父许*昌,造成许*昌伤亡的后果。但由于其过于自
    2023-06-01
    89人看过
  • 【过失致人死亡罪】司机撞死抢匪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被捕
    6月22日,广东东莞一名司机老朱,因遭遇抢劫在驾车追赶中撞死劫匪,被东莞检方以过失致人死亡罪批准逮捕。据《广州日报》报道,5月16日14时,老朱在东莞东城温塘西路往车上搬货时,一辆无牌照摩托车在此经过,坐在后座的男子抢走老朱的挂包。老朱随即驾车追赶劫匪,追赶中与摩托车相撞,导致摩托车上的两名男子坠车,其中一人当场死亡。在事故现场,老朱找回了被抢的挂包,包中有1万多元现金和10万多元的欠条和票据。据了解,老朱被警方带走做调查后,被家人保释出来。6月22日,东莞区第一人民检察院批准对老朱以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执行逮捕。目前,老朱已被警方带走,关押在东莞第二看守所。老朱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目前还没有定论。据了解,按照刑法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罪可处以3年以上7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3-06-11
    487人看过
  • 无论是间接还是故意致人死亡,结果是否不同
    故意杀人和故意伤害致死的区别:1、结果不一样故意杀人罪有杀人的故意,其目的在于置对方死亡;故意伤害目的只是对方造成伤害。2、动机不一样双方存在深仇大恨还是存在小摩擦,后者往往不存在杀人动机。3、打击部位不一样故意杀人主要针对人体的要害部位,故意伤害则不会主动针对人体的要害部位。判断行为人故意的内容,是一个复杂细致的问题。必须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既要考虑行为人的认识水平、行为能力,也要考虑作案时的客观环境,作案的全过程。一、相关法律规定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第二百三十四条之一【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
    2023-06-22
    193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只有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才可认定行为构成犯罪,但犯罪成立后也可因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原因而对犯罪认定予以否定。... 更多>

    #犯罪构成
    相关咨询
    • 玩sm致死,应该是故意杀人罪,还是过失致人死亡?
      河北在线咨询 2022-10-06
      要看行为人对死亡是否具有预测可能性,有可能是过失致人死亡,也有可能是意外事件。
    • 杀人罪包括故意杀人和过失致人死亡吗?还是只包括故意杀人罪?
      香港在线咨询 2022-10-08
      杀人罪一般指,但是杀人罪辐射的还有过失致人死亡,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名不一样,所定刑期也是从最低刑3年到最高刑死刑
    • 防卫过当致人死亡是故意杀人罪还是过失致人死亡罪,应该怎么定罪?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3-06
      防卫过当致人死亡,应当按照故意杀人罪定罪量刑。 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防卫过当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在客观上表现为防卫行为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并造成了重大损害;二、防卫行为必须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害。 防卫过当致对方死亡即涉嫌故意杀人罪。按照刑法规定犯故意杀人罪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我国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对于防卫过
    • 过失致人死亡是否有故意杀人罪定罪范围
      辽宁在线咨询 2022-10-08
      过失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性质完全不同,岂可混为一谈。 1、《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刑法》【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 打架失手致人死亡是过失杀人还是
      山西在线咨询 2022-10-29
      打架失手致人死亡,应定性什么罪名,要区分两种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r1、如果是因殴打行为致死的,那么应定性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打架者的打架行为是故意的,这是没有疑问的,即打架者有伤害他人身体的故意。当然,打架者并没有打死人的故意,即打架者主观上并不想打死被害人,但客观上被害人死亡是因殴打造成的,根据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应当认定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r2、如果被害人的死亡并不是殴打行为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