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法典中抵押合同能否赋于强制执行
民法典规定,抵押合同不能同时赋予强制执行的,债务人不偿还债务后,抵押权人可以与抵押人协商行使抵押权,协商不成向法起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四百一十条【抵押权的实现】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抵押权人可以与抵押人协议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协议损害其他债权人利益的,其他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该协议。
抵押权人与抵押人未就抵押权实现方式达成协议的,抵押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拍卖、变卖抵押财产。
抵押财产折价或者变卖的,应当参照市场价格。
二、申请强制执行应提供的材料
申请人申请强制执行应提供的材料有:
1、强制执行申请书一份。申请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强制执行申请书应加盖公章;申请人为自然人的,应由本人在强制执行申请书上签名或捺手印。强制执行申请书不得使用圆珠笔书写,不得使用复印件。
2、证明申请人主体资格的材料一份,受委托代为申请强制执行的,一并提供委托代理资料。申请人申请执行非法院法律文书的,还应提供被申请人的主体资格证明材料一份。
3、具有强制执行内容的生效法律文书原件一份和复印件两份。法院出具的生效法律文书应加盖承办法官的法律文书生效章,如果经过两级法院审理,一、二审法院的法律文书均需提供;仲裁机关出具的生效法律文书应附上仲裁机关关于法律文书已经生效的函件或双方当事人已签收的送达回执原件一份;行政机关出具的生效行政法律文书应附上当事人已签收的送达回执以及证据材料原件一份。
4、被申请人财产线索清单。已经对被申请人的财产采取保全措施的,应提交采取保全措施的民事裁定书复印件一份。
-
公证抵押合同是否在民法典中可强制执行
461人看过
-
能否单独对抵押合同赋予执行效力
283人看过
-
民法典是否允许强制执行赠与合同
328人看过
-
民法典中银行抵押合同能办房产证吗
469人看过
-
强制执行期间能否设立抵押权
411人看过
-
抵押权是否能做强制执行公证
270人看过
抵押合同是债务人不移转对标的物的占有作为债权担保与债权人达成的协议,合同内容有:抵押与抵押权人的身份信息;抵押物的数量、价值、状况、所在地、所有权归属或者使用权归属;被担保债权的种类和数额;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担保的范围;合同订立的时间与... 更多>
-
股权转让合同能否赋予强制执行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6-26如果起诉后并判决生效了,一方拒不履行的,可以强制执行,否则不可以。 强制执行是执行义务人完成其所承担的义务。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运用国家强制力量,根据发生法律效力文书明确具体的执行内容,强制民事义务人完成其所承担的义务,以保证权利人的权利得以实现。 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民事判决书、实现担保物权裁定、确认调解协议裁定、支付令等。它们一经生效,义务人即应自动履行。如拒不履行,权利
-
法院能强制执行抵押合同吗湖南在线咨询 2023-12-16抵押合同法院不能强制执行。抵押合同属于物权合同,不是债权合同,不以给付一定货币、物品或有价证券为内容。抵押合同属于担保物的一种,是为保障主债权债务合同的正常履行而作的担保,不属于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范围。
-
强制执行公证是否适用于抵押合同上海在线咨询 2025-01-14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办理强制执行公证的抵押合同不具有强制执行力,且不能直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38条规定,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37条规定,对经公证的以给付为内容并载明债务人愿意接受强制执行承诺的债权文书,债务人不履行或者履行不适当的,债权人可以依
-
民法典中银行贷款有抵押和担保,法院怎样强制执行湖北在线咨询 2022-11-051、人民法院是依据申请人申请才强制执行的,所以债务有抵押担保和保证人担保的,依据申请人申请确定怎样强制执行。 而担保物权实现的原则,是有约定的,按约定执行。没有约定的,债务人自己提供抵押物的,优先执行抵押物。第三人抵押的,债权人自行选择抵押物或者保证人。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三十六条执行开始方式 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
-
房屋抵押后是否能强制执行安徽在线咨询 2024-11-13关于已设立抵押的财产执行问题,可以明确的是,该类财产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此外,当法院处理已经设立抵押的财产时,有权依法实施强制执行,但这并不妨碍抵押权人在法律上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换句话说,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可以对抵押财产进行强制执行,但在处置抵押财产所产生的收益中,应首先用于清偿抵押债权,只有在抵押债权得到充分偿还后,剩余部分才能由普通债权人(即执行申请人)获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