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签合同上班半个月不干了有工资。如果用人单位不支付劳动报酬可以向劳动监察大队举报。
证明劳动关系方面的证据按证明效力依次排列如下:
1、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
2、工资卡、工资存折、单位盖章确认的工资条或记录、单位盖章的职工花名册;
3、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4、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5、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6、用人单位盖章的考勤记录;
7、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辞职不干了社保怎么办
辞职后社保的处理如下:
1、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结算个人账户。缴纳的社保当中养老、医疗保险有个人账户,而失业、工伤、生育保障是没有个人账户的;
2、如果找到新工作,就带着凭证去新公司人事部门办理社保转移,把之前账户上的余额转到新公司的个人社保账户上。而且,医保中断两三个月新公司都会帮补交上的;
3、离职之后未找到新工作,而是自己创业的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就需要自己参加社保,或者社保断交。在离职之前,我们也需要办理社保凭证。医疗保险中断,次月是不能享受医保报销待遇的。所以,即便社保中断了,也要参加一份医疗保险给自己提供保障。
离职后自己缴纳社保只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通过单位进行代缴,第二种就是自己以自由职业或者是灵活就业者的身份自行缴纳社保。
1、单位代缴:用户可在代缴机构进行社保的贷款,代缴社保一般可缴纳五险,用户只需要自己承担个人缴纳部分及单位缴纳部分的费用即可,另外一般代缴机构会收取一定的代缴服务费,因此一般代缴每月的综合费用还是比较高的,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个人缴纳:个人进行社保的缴纳最多只能够缴纳3险(失业、医疗、养老),用户可携带相关证件直接前往当地的社保缴纳地,然后在柜台选择好自己想要缴纳的档次,按照工作人员的要求进行缴纳即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四十八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
第八十七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
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上班问题:半个月未签
434人看过
-
未签劳动合同上班半个月辞职是否给工资
433人看过
-
未签订合同的工资待遇
137人看过
-
工资待遇未达标,工人罢工半个月后辞职,如何解决?
462人看过
-
如何维权,解决一个月未领工资且未签订劳动合同的问题?
351人看过
-
工资待遇:未满月工龄如何计算?
205人看过
工资即员工的薪资,是指劳动者提供劳动后,用人单位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工资可以以时薪、月薪、年薪等不同形式计算。 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 更多>
-
未经签订劳动合同,但已上班且未获得工资,该如何维权?湖北在线咨询 2024-11-14如今,许多劳动者都感到困惑,如果公司不签合同不给工资,他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这种行为是违法行为。劳动者可以向当地的劳动监察大队举报,让劳动部门介入此事。 如果第一种方法没有效果,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未签劳动合同期间的双倍工资、经济补偿金以及所拖欠的工资等。 然而,在起诉单位时,由于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无法明确劳动关系。因此,劳动者需要主动收集证据材料,证明他们与
-
未签合同半个月找工资入账半个月是否有安徽在线咨询 2022-11-131、没签合同但劳动者工作半个月的,有工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其工作的天数和双方约定的工资标准来支付给劳动者报酬。如果双方决定签约的,则应在一个月内及时签订;打算解除劳动关系的,则依法办理解约手续。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五十条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3、法律依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第七条工资必须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
-
-
-
工资未签合同,上班未获支付如何解决?河南在线咨询 2024-11-22在您尚未签订正式雇佣合同的情况下,因故需要离开当前工作岗位,但用人单位拒绝结算工资,您有权利采取多种途径来追回应得的双倍薪资。这些途径包括:首先,与用人单位进行深入沟通和协商,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其次,您可以向有关调解机构提出申请,通过调解手段来达到全社会公正和平地处理劳资纠纷的目的;再次,您可以向当地劳动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投诉,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此外,您还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递交申请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