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对单位内部处分不服的可以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按照规定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
对于省高院的再审不服怎么投诉
民事诉讼经历了一审、二审、再审的程序后,当事人对省高院的驳回再审裁定或者判决不服,如何救济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相关当事人直接向最高院人民法院提起申诉。一种是相关当事人可以申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抗诉或提起检察建议,由最高院作出是否再审的裁定。
《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九十八条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第二百零六条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裁定中止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执行,但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劳动报酬等案件,可以不中止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九十五条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下列人事处理不服的,可以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按照规定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不经复核,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直接提出申诉:(一)处分;(二)辞退或者取消录用;(三)降职;(四)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五)免职;(六)申请辞职、提前退休未予批准;(七)不按照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保险待遇;(八)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申诉的其他情形。对省级以下机关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处理决定的上一级机关提出再申诉。受理公务员申诉的机关应当组成公务员申诉公正委员会,负责受理和审理公务员的申诉案件。公务员对监察机关作出的涉及本人的处理决定不服向监察机关申请复审、复核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
不服公司内部处罚怎么解决
456人看过
-
国务院部门行政处罚不服的法律途径
163人看过
-
解决单位非法解除劳动关系的途径
392人看过
-
解决交通事故责任不服的途径
174人看过
-
司法部门解决不公问题的途径
272人看过
-
解决用人单位克扣工资的有效途径
152人看过
赡养费是指晚辈对长辈支付的相应费用,夫妻离婚是不存在赡养费问题的,夫妻之间的是扶养费。离婚时,如一方生活困难,依靠个人财产和离婚时分得的财产无法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可以要求对方进行一定的经济上的帮助,该义务实质上是夫妻之间扶养义务的延续。... 更多>
-
对判处的不服,单位不服的救济途径辽宁在线咨询 2022-10-23被告人对判处罚金不服能就此上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六条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有权用书状或者口头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诉。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提出上诉。对被告人的上诉权,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剥夺。
-
单位住房权益纠纷的解决途径北京在线咨询 2024-11-19如果您的单位拥有争议房屋,您可以联系当地的房产管理部门、消费者协会或通过法律途径进行投诉。 在处理房地产纠纷时,根据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您可以采取不同的解决途径。如果您与房屋相关的民事行为,如确权、使用、买卖、租赁、典当或抵押等,发生了纠纷,您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另外,《民法典》第二百三十三条也明确规定,如果您遭受物权侵害,您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或诉讼等途径来解决问题。
-
离职后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解决途径西藏在线咨询 2024-11-251. 协商解决。 2. 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通常是单位所在地的劳动监察大队。 如果公司未按时支付员工工资,员工可随时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公司支付拖欠的工资及按照拖欠工资的25%计算的经济补偿金。 3. 也可以直接申请仲裁。 在确认与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后,员工可以要求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补发工资。 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需提前一个月通知劳动者,否则需支付一个月的经济补偿金作为代通金。
-
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处罚不服有何救济途径?天津在线咨询 2023-06-12被处罚的商标代理组织及商标代理人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申请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依法提起诉讼。
-
劳动者与单位之间的劳动争议解决途径贵州在线咨询 2022-04-24劳动者与单位的劳动纠纷,最常用的解决方式就是申请劳动仲裁。(一)到哪里仲裁 当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劳动局)内的劳动争议仲裁委。 (二)可以申请劳动仲裁的情形 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