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合同抵消的方法有哪些?
1、一方当事人以通知的方式,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到期债务,进行抵销;
2、双方经协商后,依法将同类同质的债务,互相进行抵销。
二、债务抵消的条件有哪些?
1、必须是双方当事人互负债务、互享债权。
2、双方互负的债务,必须标的物的种类、品质相同。
3、必须是自动债权已届清偿期。
4、必须是非依债的性质不能抵销
三、债务抵消协议怎么写?
债务抵消协议
甲方:
乙方:
丙方:
鉴于:
1、甲乙双方于年月签署《合同》,甲方需支付乙方合同价格元,现甲方尚欠乙方元
2、甲丙双方于年月签署了《合同》甲方需支付丙方合同价格为元,甲方尚欠乙方元
3、乙丙双方于年签署了《合同》,丙方需支付乙方合同价格为元,丙方尚欠乙方元
现经甲乙丙三方共同协商就三方债务抵销达成如下一致意见:
1、乙方欠甲方的债务中的元(元整),甲方欠丙方的债务中元(元整),丙方欠乙方的债务中元(元整),上述三项债务进行抵销。
2、经此三方债务抵销后,乙方减少应付甲方款元(元整),甲方减少应付丙方款元(元整),丙方减少应付乙方款元(元整)。
3、此次三方债务抵销不影响甲方与乙方,乙方与丙方,丙方与甲方之间的各自合同项下的其他权利义务的享有与承担。
4、本协议一式六份,三方各执二份,自三方签字或盖章后生效。因本协议所产生的任何争议由三方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三方均应向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甲方:法人(授权)
代表:
年月日
乙方:法人(授权)
代表:
年月日
丙方:法人(授权)
代表:
年月日
可见,合同抵消的方法无非是协商抵消跟依法抵消这两种情况,但不管通过哪一种方法抵消的,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最好签订抵消协议,比如债务依法抵消,在债务抵消以后,债务人肯定就没有债务清偿的义务,合同中应该写清楚合同抵消的具体原因及相应的法律责任。
-
一般合同抵消没有溯及力吗
323人看过
-
合同抵销的条件有哪些,合同抵销和合同抵消的区别
344人看过
-
取消房产抵押的方法有哪些?
471人看过
-
无法抵消的债务有哪些不能抵消的债务有哪些
364人看过
-
消费税、营业税反避税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134人看过
-
哪些债务一般不得进行抵消
485人看过
-
合同抵销的一般运用有哪些方式湖北在线咨询 2023-05-08合同抵销的方法一般有法定抵销和协议抵销两种。 1、法定抵销是由法律规定其行使条件,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依有抵销权的当事人的单方意思表示即可发生法律效力。协议抵销则是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使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债务在对等额内消灭。 2、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六十八条 当事人互负债务,该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的,任何一方可以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到期债务抵销;但是,根据债务性质、按照当事人约定或者依照
-
清偿抵充的一般方法有哪些香港在线咨询 2022-11-02清偿抵充是指债务人对债权人负担数宗同种类债务,而债务人的履行不足清偿全部债务时,确定该履行抵充其中某宗或某几宗债务的现象。清偿抵充的方法可分为三种: (1)约定抵充,当事人之间就债务人的履行用来抵充何宗债务有约定时,从其约定。 (2)清偿人指定的抵充。如果当事人之间没有约定,则清偿人有权单方面指定其给付系清偿何宗债务。这种指定为形成权的行使,应和清偿受领人以意思表示为之。已经指定后,清偿人不得撤回
-
债权转让抵消一般有哪些条件?新疆在线咨询 2022-05-28债权转让抵消的条件是双方互享债权、互负债务为双方行使抵消。另外,当事人双方存在的两个债权债务关系,须均为合法存在。其中任何一个债为不法,均不得主张抵消。如果双方互负债务的标的物种类不同,如允许抵消,则不免使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目的难以实现。用以抵销的通常是同种类的货币或者十五。如果种类相同而品质不同,用品质较高者与品质较差者抵消时,对于被抵消人并无不利,应当允许。如果一方或者双方的债权标的物为特定物
-
首付合同抵押一般有哪些法律依据呢四川在线咨询 2023-03-28一、你要是到了法定年龄,现在单独以你的名义买房(前提是你以前没有买过房),不属于第二套房,首付30%就可以,还有70%可以申请首套房按揭,若你的收入不能达到70%贷款还款来源的要求,可以增加父母作为共同还款人。二、若是你其他方面符合抵押贷款的条件,且还款来源足够,用父母在2000年的住房作抵押去交另一套房的首付也是可以的,但是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的时候,借款用途不能是购房,也不能让银行工作人员知道你
-
合同解除一般的方法包括哪些广西在线咨询 2023-07-09合同解除的方式有以下这些: 1、协议解除 协议解除是指合同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便可以解除合同了。 2、约定解除 约定解除是指合同双方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解除条件,当条件成就的时候,便可以解除合同了。 3、法定解除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