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制度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2-05-03 00:34:17 437 人看过

一、中国国有企业债务的基本特征

1.负债水平比较高,偿债能力比较差

根据统计,1980年国有工业企业负债比率仅为18.7%,

1990年则为58.4%,1991年为60.5%,1992年61.5%,1993年为71.7%。1到1994年对12.4万户国有企业进行清产核资时,国有企业的负债比率已经上升为75.1%。如果扣除实际的挂帐损失,国有企业的负债比率高达83.3%。中国18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国有企业的平均负债比率,考虑资产损失和潜亏挂帐后为89.9%。与此相对照,美国和英国的企业负债比率一般在35%~40%之间,德国在60%左右,日本也从高速发展时期的70%下降到目前的60%左右。2从中国工业企业内部的部分行业来看,在同行业中,国有企业的负债比率一般不仅高于非国有企业,而且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参见表1)。表1

1995年工业企业内部部分行业负债比率(%)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行业平均水平煤炭采选业61.362.461.4食品加工业77.667.473.7纺织业82.372.277.4服装业71.964.865.7家具制造业75.169.069.8造纸及纸制品业74.267.470.7医药制造业74.159.067.5化学纤维制造业74.553.761.5普通机械制造业71.263.167.5橡胶制品业74.265.069.3全部行业平均65.663.764.8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从各种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负债比率来看,国有企业负债比率的实际水平也高于非国有企业的整体水平(见表2)。表21995年不同经济类型工业企业负债比率负债比率(%)国有经济65.6(74.2*)集体经济70.9股份制经济54.9外商投资经济54.5港澳台投资经济62.2全部工业64.82.负债结构不合理

根据1995年对30.2万户国有企业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国有企业负债总额中,流动负债占65.6%(其中,短期借款占流动负债的50.8%),长期负债占34.4%(其中,长期借款占长期负债的82.9%),长短期借款合计占负债总额的61.9%。3这说明,从全国国有企业总体情况看,国有企业的负债中,大约有60%以上是对金融机构(主要是国有银行)的负债。国有银行成为国有企业最大的债权人。中国国有企业债务问题不仅直接危及国有企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都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它已经成为推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障碍。

二、目前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研究存在的缺陷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人们发现国有企业负债比率过高,并已经成为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主要障碍。于是,经济学界纷纷为解决国有企业债务问题开药方,提出了许多对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债权转股权、国家免除企业债务、国家注入资金和实行破产制度。4这些对策只着眼于解决眼前问题,没有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企业制度的角度作长远考虑,它们只是治标不治本。5这些对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术界对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研究的局限性。

1.研究的焦点局限于负债比率的高低根据中国统计数据所揭示的现象,人们发现中国国有企业的负债比率过高。由此,多数学者将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研究的焦点局限于负债比率的高低。

其实,中国国有企业债务问题决非一个单纯的负债比率问题。负债比率高低是一个相对的动态概念,不同的企业有所率是否合适,不能一概而论,要结合具体企业及其所面临的具体环境来分析。因此,从理论上说,企业负债比率过高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从这个意义上,笼统地说中国国有企业负债比率过高并不科学。在一定条件下,企业适度举债经营是有利的。这就是企业理财学的财务杠杆效应。只有当企业的资本利润率高于企业债务资本成本率,才会出现有利财务杠杆效应,企业利用负债创造价值。世界上不乏企业人创造高负债比率以获得有利财务杠杆效应的成功例证。德国和日本的企业都是在较高的负债率下取得了良好的业绩6。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国有企业负债比率高低,而在于国有企业盈利能力高低。中国国有企业负债比率过高只不过是一种表象而已。实际上,它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国有企业这个层面上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当前国有银行负债比率更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1995年年报显示,截至1995年12月31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负债比率为96.11%。7但人们并没有像国有企业那样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商业银行的企业化经营远没有走到国有企业这一步。原来体现在国有企业的护身符还在国有商业银行身上延续。因此,将研究焦点局限于负债比率高低没有深入到事物的本质特征。负债比率高不是国有企业陷入困境的根源,而只是其结果的表现形式之一。单纯研究负债比率高低没有意义,负债比率的高低(体现在资本结构上)涉及到企业治理结构问题,它本身是一个权利、责任与利益分配的问题。

2.研究的侧重点局限于企业外部环境

学术界对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讨论曾经很热烈,但是,都过分注重外部因素,似乎外部因素解决了,国有企业债务问题就可以解决。事实上,外部因素只是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外因,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才是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内因。

当然,从企业外部环境看,企业资本结构的选择需要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市场化的投资与融资体制,为企业提供在多种可行的资本结构之间进行选择的机会。当前中国国有企业负债比率过高的实质是资本结构僵化的问题,它是资本结构自由选择机制尚未形成的问题。现代企业制度与金融市场具有共生互动性。8只有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经营机制才能建立资本结构自由选择机制。凡是内部经营机制健全,具有生命力的企业,市场自然会为它找到一个相当合理的负债率。因为市场上会有不同的投资者愿意以不同的方式向这样的企业提供融资。在市场上不能找到融资的企业说明市场已经认为它没有生命力,这样的企业只能退出市场,国家没有必要为其债务问题操心。一个连资本成本最低的债务利息都负担不起的企业,在市场中还有什么生命力可言!俗话说,治标要治本。在不解决国有企业债务问题根源的前提下,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解决了债务存量问题之后,新的债务流量依然会产生,债务流量再度转化为债务存量。解决国有企业债务问题应该从杜绝产生债务流量的根源开始。只有产生债务流量的根源消除了,与解决债务存量相联系的各种改革才是最后的晚餐。由于对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研究存在上述两个方面的局限性,学术界所提出的一些对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债务问题。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国有企业究竟是负债比率过高还是收益率过低?导致负债比率过高的根源是什么?资产管理公司为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解困,将来谁为资产管理公司解困呢?因此,只有实现研究思维的突破才能标本兼治地解决国有企业债务问题。

三、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制度性因素国有企业债务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财务困境导源于财务运作,但是,其根源却在于资产营运效率和效益。这就涉及到企业制度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问题。单纯的资本市场培植只能解决融资问题,不能解决企业内部经营机制问题。中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令人失望就是典型的例证。

我们一再强调企业应该是一个独立经济主体。虽然法律可以赋予企业独立经济主体地位,但是,法律解决不了企业内部经营机制问题。目前,国有企业难以实现自我发展机制,势必危及其独立经济主体地位。国家只能给企业体制(外生性制度安排),而不能给企业机制(内生性制度安排)。因此,应该从国有企业特有的制度安排来研究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

1.中国国有企业产生的逻辑背景国有企业债务问题只是一种表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质是国有企业特殊的制度安排以及由此引发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在转轨时期的不适应性。

中国国有企业的产生并非随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中国面对的是相当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状况。面对这样的格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尽快地改变落后的经济结构,提高工业化水平,特别是提高重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因此,中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战略9。重工业是资本高度密集型的产业。在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资本稀缺的条件下,如果依靠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不可能将投资引导到重工业部门。为了实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中国政府不仅要掌握资源的配置方向,而且还要对生产经营过程所产生的剩余加以控制,由此,中国相继实行了人为扭曲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宏观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以及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总之,企业没有任何自主权。国有企业这种特殊的制度安排便应运而生。

然而,中国政府不可能直接经营管理国有企业,只能将其委托给国家任命的经营者代为经营管理。为了防止经营者侵犯国家作为所有者的权益,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特点自然而然就是不给企业在生产、供应、销售和人力、财力、物力等各个方面的自主权。显然,国有企业这种特殊的治理结构是内生的。按照当时的设计,国有企业本来就不具有企业的性质。10国有企业是一个超经济性质的组织,它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中国国有企业的产生及其特殊的治理结构是建国初期在资金短缺的条件下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形成的一种制度安排。从根本上说,国有企业的产生在于弥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有企业本质上是反市场的。今天,中国正致力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的反市场本质与市场经济环境不相容。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根源也就在于此。

2.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制度性因素

中国目前已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并根据这个目标对国有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革。这样,国有企业制度本身的内在逻辑与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的内在逻辑之间存在制度性矛盾。

(1)在国有企业制度安排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国家33不同,即使是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也不同。对企业负债比改革了资金供应方式(从财政主导型转化为银行主导型),从而导致国有企业债务(主要是对国有银行的债务)之畸形格局。中国的银行主导型融资机制是导致这种畸形格局的根源。尽管对于实施发展重工业战略来说,国有企业制度安排有其合理性和客观必然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问题日益暴露。各部门、各企业纷纷争计划、争项目、争资金,但资金的使用效益却少有人关心。为此,从197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国营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全额信贷的暂行规定》开始,国家在国有企业资金管理方面先后进行了诸如1983年的流动资金统一由银行管理和1984年的拨改贷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的主导思想相当明确。那就是为了配合整个经济体制的转轨,扭转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资金使用的低效益局面,将国有企业资金管理方式基本上由财政无偿拨付改为通过银行贷款有偿使用,以此增强国有企业在资金使用方面的约束能力。

客观地说,这些改革措施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从各项改革措施出台的时间看,国有企业资金管理方式的改革明显先于国有企业制度的改革。在国有企业制度及其经营机制没有实质性改变的前提下,率先推进了资金管理方式的改革,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对国有企业而言,并没有意识到资金来源方式的变化对企业经营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在国有企业看来,财政和银行都是国家的,问题只是国家从哪个口袋拿钱。因此,国有企业依然按照传统的经营机制运行,无视体制环境与市场需求变化,继续盲目争计划、上项目、创产值,从而导致80年代中期以后国有企业负债水平急剧攀升,到90年代出现负债比率过高的严重局面。

(2)国有企业在统收统支的制度安排下,不仅资本投入不足甚至根本没有投入,而且缺乏资本补偿机制(包括自我补偿机制、市场补偿机制和资产变现机制)。改革开放之前,在国有企业制度安排下,国有企业只是国家的一个附属单位,生产所需要的资金实行统收统支的高度计划管理体制,甚至连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也要上缴国家。这时,国有企业根本就没有债务概念。

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非国有经济的成长,国有企业由于自身制度改革的滞后,市场竞争能力不断下降,亏损额逐年增加,利润率持续下降,严重削弱了国有企业上缴利税的能力。由此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下降(见表4),由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的31.2%下降到1995年的10.9%,从而,国家投资能力不断下降。表4

1978—1995年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比重(%)比重(%)1978年31.21991年14.51980年25.61992年13.11985年22.31993年12.51987年18.41994年11.21990年15.81995年10.9资料来源:同表1。

然而,与国家投资能力不断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国有企业特殊的制度安排,国有企业投资盲目扩张,拨改贷之后,中国不仅形成了大批完全依靠银行贷款建设的项目,而且形成了大批完全依靠银行贷款创立的企业。这些国有企业具有先天不足的特点。

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国有企业制度本身是反市场的,国有企业隐性负担过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亏损面较大,国有企业缺乏自我补偿资本的机制,而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的不完善,又使国有企业缺乏资本的市场补偿机制和资产的变现机制。

3.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更深层制度性因素是产权主体残缺,委托代理关系模糊,难以构建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企业治理结构。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任何企业组织都必须建立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内在机制,而这个机制产生于企业组织的自我修炼能力及其效果。企业内在机制的建立需要有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而企业治理结构又涉及到明确的产权基础即所有者到位问题,否则,这种机制无从产生。从总体上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主要针对国有企业效率低下而展开。从利润留成、盈亏包干,到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以至股份制改造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整个改革的思路基本上围绕放权让利这个中心进行,而没有从根本上触及产权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如此,国有企业的内部经营机制难以建立。因此,形成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更深层的制度性因素是国有企业特殊的制度安排而导致的所有者缺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委托代理制度的成功是以产权主体或所有者高度关心企业经营成果为前提。产权主体或所有者都可以人格化,追溯到自然人。他们受商法和民法的保护,可以利用各种法律形式,有效地监督和保护其利益不受代理人(经营者)侵犯。建立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就是其中之一。而在中国,作为国有企业的委托人虽然都人格化为自然人,但是,委托人和代理人都只是拿工资的政府官员。由于产权主体或所有者缺位,没有人真正关心国有企业的经营成果,也没有人最终对国有企业真正负责。因此,国有企业难以构建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企业治理结构。事实上,国有企业在任何经济社会制度中都显得比其他所有制经济效率低下,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11国有企业经营的低效率,一方面,导致国有企业根本无法实现资本补偿机制,依靠国有银行举债融资成为国有企业生存的唯一选择;另一方面,导致国有企业无力清偿债务,从而产生大量的不良债务。如此一来,债务问题成为国有企业面临的严重问题。

4.中国国有企业债务悖论

企业的资本无非来自债务和股权两个方面,因此,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实质就是资本结构的问题。资本结构是财务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围绕着资本结构这个主题发展起来的理论称之为资本结构理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数位研究成就突出者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多年的理论研究也没有取得一致公认的结论,当前企业资本结构问题被称为资本结构之谜12。

詹森(Jensen)认为在企业具有剩余资金的情况下,债权对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具有控制作用。詹森指出,股权转债权的做法在激励企业的经营者方面会起积极作用。因为债权所包含的破产权利将迫使经营者偿还债务本息,减少由经营者所能够掌握的剩余资金,从而减少由经营者对剩余资金的不当利用所产生的代理成本。13如前所述,负债比率的高低(体现在资本结构上)涉及到企业治理结构问题,它本身是一个权利、责任与利益分配的问题。债权与股权不仅收益索取权不同,而且其控制权安排也不同。债权对企业经营者是一种硬约束,它对企业经营者的不当经营行为具有制约作用。委托代理理论特别强调债务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作用。43如果说股东是对经营者的一种匿名的软约束,债权人对经营者则是看得见的硬约束。股权是座垫,债务是针毡。有鉴于此,与债权转股权相反,张维迎主张将股权转债权,希望通过债权的控制作用规范国有企业的经营行为。14我认为,在中国国有企业特殊制度安排下,国有企业与债权人尤其是国有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虚拟化,债权债务关系的契约性和严肃性被破坏,债权的控制作用严重弱化。本来,当企业无力偿债时,债务契约触发控制权的自动转移机制将启动,但在中国它却失灵。因此,中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根本缺陷在于债权约束的作用严重弱化。作为最大债权人的国有银行并未在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得到其应有的地位。在中国国有企业中,存在严重的债权弱化问题。在中国国有企业特殊制度安排下,试图通过强化债权的控制作用来规范国有企业的经营行为是很难的。

根据信号传递理论,资本结构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负债比率越高,企业质量越高,反之亦然15。但是,这个理论在中国国有企业却不能得到实证检验。中国国有企业负债比率越高,问题越大。中国国有企业不是因为质量高,才多举债,而是因为质量不好,无可奈何才多举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企业质量不好,难以进入金融市场,自然难以得到必要的融资。而中国国有企业质量不好,却不必通过金融市场,照样可以通过国有银行得到必要的融资。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国有企业特殊制度安排。在这种特殊制度安排下,国有银行成为国有企业融资的唯一选择。国有银行也别无选择。国有银行对信贷资金的安排无法完全按商业银行信贷法则进行,而隐含着某种行政干预或政府行为。中国的银行主导型融资机制是导致国有企业债务畸形格局的根源。

因此,中国国有企业债务问题是国有企业特殊制度安排的产物。在国有企业制度安排下,债权与股权没有什么差别,债权对经营者的约束作用或控制功能无法发挥作用。中国国有企业债务的形成与变动并非资本结构理论和常规技术分析方法所能解释。这是一个悖论。无视中国国有企业的历史渊源,就不可能全面认识中国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

四、结论:

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解决已经超越了命题本身的含义中国国有企业债务问题虽然只是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矛盾的一个侧面,但它折射出中国国有企业制度的市场不适应性。如前所述,在中国建国初期,国有企业制度安排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国有企业是一个超经济性质的组织,它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国有企业反市场的本质及其政企不分的特殊企业制度安排与市场经济环境不适应是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根源。中国国有企业债务问题是国有企业特殊制度安排的产物。然而,试图通过政企分离来解决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以及由此引发的债务问题是不现实的。国有企业作为一种国家现象即有国家才可能出现国有企业,无论哪种社会形态,国有企业一产生,便具有政企不分,甚至政企合一的制度特殊。16只要是国有企业制度安排,国家还是其所有者,国有企业就不应当也不可能政企分离。国有企业的政企分离就是剥夺国家作为所有者的权益。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的制度特征决定了国有企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它不可能象一般企业那样真正成为完全独立的生产经营企业。国有企业是政治经济混合体。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其经营目标多元化,这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以经济效益为单一经营目标矛盾。国有企业本质上是反市场的。如果要求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并进入竞争领域,要求国有企业政企分离,实际上,就是对国有企业实行非国有化改造,国有企业也就改变了其国有的性质。因此,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最终解决依赖于国有企业制度安排的变革。试图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解决国有企业债务问题只能是一种难以实现的美好愿望。中国国有企业只有走向非国有化,才能根本解决其债务问题。如此,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解决已经超越了命题本身的含义。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1月26日 01:1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我国假释制度适用中的问题
    我国假释率低不仅受外部因素影响,而且与假释制度本身也有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刑法第81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假释。刑事辩护律师认为从立法上看对假释对象规定的条件比较严格。犯罪分子除经过法定的服刑期限外,还必须同时具备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不致再危害社会三个必备条件的情况下,才可能适用假释。那么,在假释前如何预测罪犯的再犯可能性呢?实践中,行刑部门适用假释时,主要考虑犯罪分子的狱内悔改表现,据此判断其人身危险性的大小。然而,仅靠狱内表现进行预测是片面的。罪犯在附条件释放后能否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会因缺乏科学的预测机制而无法预测。所以,监管者对罪犯狱内表现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受人为因素影响,随意性较大,对
    2023-06-11
    232人看过
  • 国有企业改制:问题与建议
    进行国有企业改制是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提高企业效率和活力的要求。国有企业改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改变企业形态和改变企业股权结构。改变企业形态指企业法律性质的变化,即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改变国有企业资本组织关系、治理结构,如将由《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规范的国有企业改变为按《公司法》规范的独资公司;将有限责任公司变为股份公司等。改变企业股权结构即引入新股东或改变企业股权比例,包括出售部分或全部国有股权。股权结构变化的另一含义是可以安排股东权利不尽相同的股东,如黄金股股东、优先股股东等。企业法律性质的变化有时是企业股权变化的前提。公司重组改制律师指出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但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题,则是90年代以后的事。十几年来,国有企业改制取得了很大进展:国有企业的数量持续下降,但收入、资产收益不断上升,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已从1998年的6.5万户降到2005年的3.7
    2023-06-09
    247人看过
  •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有什么问题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不断地完善和改革,至今,养老保险制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呢?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养老保险覆盖面不够大?法律是保障社会养老之于规范运行的基础,如何完善法律制度?如何才能建立健全、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1.保险覆盖面有待扩大导致我国养老保险覆盖面窄的原因如下。(1)个人参保意识不够高。(2)政策宣传和组织实施力度不大。2.保障水平偏低(1)集体经济薄弱,个人收入增长缓慢。(2)基金保值增值效率低。3.管理机制不健全(1)政府功能未充分体现。(2)管理体制不够健全。(3)改革措施不协调,束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4.法律制度不完善,层次低,缺乏约束力法律是保障社会养老之于规范运行的基础。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本着社会公平的原则,对老年群体实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作为调节社会分配手段而建立的。其次,加快养老保险立法步伐,
    2023-05-30
    396人看过
  • 国有企业改制中政府审计问题研究
    一、引言?审计在国有企业改制中担当着审查改制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公正改制国有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摸清改制国有企业的“家底”,并为国有企业履行后续的改制程序(如产权界定、股权设置、产权交易与转让、经营者去留、职工安置等)提供真实、可靠的价值基础的重任。?然而,当前国有企业改制中会计信息失真、独立审计失败以及由此带来的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已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并严重困扰着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进程。我们认为出现上述问题,从根本上说原因有二:一是管理上的问题;二是内容与技术上的问题。从管理上来看,审计出现问题固然有我国独立审计执业环境不良、注册会计师素质较差、受制于被审计企业的压力、法律惩戒不严、行业监管不力等因素的影响。但我们认为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国有企业改制审计中单单依靠独立审计,却缺乏对独立审计的监督制衡机制,从而使独立审计结果成为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惟一依据。从审计内容与技术
    2023-06-07
    229人看过
  • 国企公司制改革中的体制问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年代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最重大的举措是实施公司制改造。然而时至今日,当我们回顾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历程,却发现结果是令人失望的:国有企业并没因为改组为公司而转换其经营机制,其管理和效益并未象预想的那样得到改进,同时,原有的政企关系也并未由于企业的公司制改革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一句话:公司制改造没有使国有资本经营从根本上改变“无人负责”的状况。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作为一种微观企业形态或是一种法律制度,公司制仅仅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所有者运用其财产的工具,它既不会改变社会制度,也不会根本改变其所运作的财产的归属。但是,考察这一制度产生的背景及其完善的过程,我们会发现,公司制作用的正常发挥,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其所生存的经济体制环境。正是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造成我国公司制目前尴尬状况的原因不能仅从公司制本身去寻找,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和认识应当放在公司制赖以生存的我国改革现
    2023-06-05
    225人看过
  • 国有企业改制的历史遗留问题
    一、历史遗留问题厂办大集体、壳企业、三供一业等历史遗留问题,是国企改革不彻底的产物,如果不及时给予关注并妥善处理,将给严重影响国资国企改革进程,甚至激化社会矛盾。应在分析国企改革历史遗留问题难以解决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二、难以解决的原因国企改制历史遗留难以解决,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改革顶层设计关注效率而忽视社会公平。《国务院关于同意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批复》(国函【2005】88号)提出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使厂办大集体与主办国有企业彻底分离,成为产权清晰、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切实减轻主办国有企业负担,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造条件。在试点的基础上,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妥善解决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问题,并适时在全国推开。在总体指导目标中,国家仅仅将厂办大集体作为国有企业减负和增效的一种手段,没有考虑到厂
    2023-03-21
    405人看过
  • 浅谈国企改制中的税收问题
    一、国企改制中逃税、欠税的种种表现1.欠税得不到及时有效清理。有的企业在改制过程中被兼并,原企业法定代表人变更后,兼并企业趁机把被兼并企业的原欠税抹掉;有的新改制企业在清产核资、界定产权时,有意把欠税款另行挂帐,既不作负债处理,也不按国有产权对待,致使国家税收流失。2.破产行为不规范,假破产真逃税。这些企业借改制之机,在逃税上做文章,他们在原人马、原设备、原厂房、原产品被整体改制后,另建新帐,而将欠税搁置一边,蓄意偷逃税款。3.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企业被兼并或破产,进行存量资产重组,大都着眼于土地、厂房的开发利用。地方政府基于自身利益考虑,企业改制中,想方设法能为地方多留一块,也造成国家税款流失。4.新改制企业税收管理不规范。有的企业财务管理等各项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有的企业纳税鉴定工作跟不上,导致企业应纳税款不能及时征收。二、产生漏税、欠税的原因1.产权界定不清,政企不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023-06-09
    184人看过
  • 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经济补偿制度
    [摘要]近年来,特别是国家经贸委等原八部委联合下发国贸企改[2002]859号文件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包括中央企业和地方大型国有企业主辅分离,随着国有中小企业整体产权的多元化,近年来在国有企业职工劳动关系转变中都遇到了经济补偿政策和实际操作上的问题,笔者站在国企改革的前沿,从政策制定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对国企改革过程中的经济补偿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有所裨益[关键词]经济补偿劳动关系政策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至于改革,没有依据的是国有资产支付经济补偿金;另一方面,支付经济补偿将耗费数万亿国有资产,国有经济比重将大大降低。同时,无论是从中央还是地方,作为两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都存在支付困难甚至支付缺口的问题。应该说,上述考虑是合理的,但从中国国有企业的历史演变和中国的基本国情来看,笔者认为,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支付职工经
    2023-05-07
    205人看过
  •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现存问题
    (一)城镇贫困人口问题从古至今,我国的经济水平就参差不齐,社会的贫富差距也一直存在。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我国社会贫富差距在显著拉大。目前,我国的人均GDP已超过1300美元,但是我国人民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而且还在快速扩大。衡量收入不平等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6左右,而且居高不下。我国城市百分之二十的富裕家庭拥有整个社会全部金融资产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城乡实际收入和福利差距接近7比1。这就意味着乡村经济要想追上城市的当前的经济条件,还有二十年的时间差距。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施行,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了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对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造成城乡贫富差距的一大原因就是乡村劳动力流失,这部分劳动力给城市增加了很大的财富,而乡村留守的大部分是缺乏劳动力或者劳动力低下的人群,所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我国乡村人群非常重要。但
    2023-06-09
    209人看过
  • 国有企业整体改制要注意的问题
    1、国有企业整体改制应注意什么问题?一是股东资格问题。国有企业整体改制为有限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原国有企业自身不得作为该公司的股东或发起人,应由原国有企业投资人或新的投资人作为公司股东或发起人;对原国有企业吸收本企业职工(超过50人)入股改制为有限公司,可由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本企业工会,代表全体或部分职工作为公司投资主体行使股东或发起人职能;事业法人、企业法人(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社团法人、自然人均可作为改制企业的股东。二是注册资本问题。国有企业改制时,应对原企业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以净资产作为出资。对资产评估机构作出的资产评估报告,应经财政部门予以确认。如果吸收新的资金入股还应当提交法定验资机构的验资报告。非公司企业按照《公司法》改制为公司、有限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折合的实收股本总额不得高于公司净资产额。三是国有资产处置问题。国有企业在改制时,不得悬空银行及其他
    2023-04-16
    145人看过
  • 国有企业转制后的工资分配问题
    内容提示:企业自主决定使用提取的工资总额企业自主确定工资制度企业自主确定工资分配形式企业自主确定职工工资待遇按规定报批厂长(经理)的工资国家加强企业工资总额的宏观管理(一)企业自主决定使用提取的工资总额企业在坚持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本企业经济效益(以实现利税为主要指标)增长幅度、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低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净产值)增长幅度的前提下,有权自主决定使用应提取的工资总额。不同类型的企业应提取的工资总额,分别按下列办法确定:1.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的企业,根据劳动、财政部门核定的经济效益指标基数、工资总额基数和挂钩浮动比例,按企业经济效益的实际情况提取工资总额,并且自主安排使用。2.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实行“两不超过”办法的企业,其工资总额可自主确定并安排使用。3.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奖金随企业留利浮动办法的企业,按劳动部门核定的工资总额包干数提取工资并自
    2023-06-05
    457人看过
  • 国有商业企业改革中的纯风险问题
    一、国有商业企业改革中的纯风险问题国有商业企业改革中的纯风险问题根据风险管理理论,风险分为投机风险和纯风险。投机风险是指既有收益机会又有损失机会的风险。这种风险对于企业来说就是经营风险,其管理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管理内容。纯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没有收益机会的风险,这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也是大量存在的,而且一旦发生会给企业带来致命打击。例如:几年前就有唐山林西百货大楼因违章装修作业发生大火烧死80多人的惨剧。1995年1月20日,郑州八大百货商场之一天然商厦,因电线短路发生大火,整个1.5万m的二次方的商场化为废墟,直接财产损失2亿元左右。然而,尽管如此,有些国有商业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纯风险的严重性。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风险管理作为新兴的管理学科于80年代中后期引进我国后,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尚未在企业中普及,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没有摆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二是我
    2023-06-11
    326人看过
  • 我国企业兼并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经过二十多年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国力也日益引起世人的瞩目。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面临的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以国民经济信息化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一发展趋势和过程将为世界各国,也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尽管也在积极改制转型,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像企业的兼并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而又敏感的问题,必须合理快速解决,使企业兼并规范化,只有这样,加入WTO后,国有企业才能真正迎接挑战,发展自我。一、当前国有企业兼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企业兼并并没有真正明确产权关系当前企业兼并中,尤其是国有企业兼并许多情况下都是名义上的兼并,而对产权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由于兼并后企业的产权关系不十分明确,严重地制约着企业的经营决策,往往最终使企业的兼并失败,不仅没有合理的配置资源,反而会由此引来造成社会的浪费。2.企业兼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面对市
    2023-06-09
    77人看过
  • 国有企业改制时政策问题处理
    文章分析了国有企业改制时政策问题处理:为进一步促进我市国有企业改革,经研究,现就企业改制中的几个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同时文章还提供包括国有企业改制,国有企业改制时政策问题处理,国有企业改制政策问题等相关信息咨询。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为进一步促进我市国有企业改革,经研究,现就企业改制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以下处理意见:一、企业在改制时国有净资产按规定处置后数额仍然较大,影响企业股本结构合理确定的,经批准,其土地资产中的土地开发费可以暂不进入总股本,由企业向控股公司(资产经营公事)或市国资局有偿借用。改制后企业在两年内向控股公司(资产经营公司)或市国资局购买的,其价格可以享受改制时评估价下浮20%的优惠;在5年内购买的,其价格可以享受改制时评估价下浮10%的优惠。二、企业改制时可从净资产中提留的几个项目企业改制时除按杭政[1999]17号文件规定的提留项目外,下列项目也可
    2023-04-23
    481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国企改制中企业资产的所有权的问题
      山东在线咨询 2023-03-25
      国企改制前后财产所有权的认定客体的不同是区分贪污罪和职务侵占罪的要素之一,财产的所有权性质关系到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所有的公共财产所有权还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在国企改制过程中,财产的所有权是否因改制而发生转移,是判断侵吞行为客体的关键。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 (1)资产经合法程序,作为原国有企业对改制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投资,经出资验资后,被改制后的单位继承下来,则所有权性质发生改变,为
    • 国有控股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
      云南在线咨询 2022-10-23
      是否可以起诉,要求法院判决以此评估报告为基础的改制经济行为无效起诉法院,不可行如证据确凿,向检察院举报,可行有类似案例:1。有单位改制,主管局“集体”决定:由经理持股100%,副经理/中层/员工均不持股。经理在提交资产评估资料时,隐瞒巨额应收款,并“成功改制”。持股0%的部分员工,在拿到铁定证据后,向检察院举报,法院判处该经理有期徒刑X年,。。。2。又一单位改制,主管局“集体”决定:由经理持股67
    • 国有企业改制以来企业中有哪些潜在的问题?
      安徽在线咨询 2023-02-08
      1、转变企业用人观念。企业虽然已经由国有企业改制成为非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了,管理体制变了,但企业的内部机制没有变,特别是人的观念还没有变。大家拥护股份制,认为企业需要自主权,但股份制企业如何运作,自主权如何行使,多数人没有清楚的认识;大家认为国有体制下企业弊端多,改制后应该调整,但如果自己成为被改革对象,就会不高兴、有情绪,甚至不接受;大家认为改制后企业要强调效率,以效益为中心,但自己却不愿意调
    • 国有企业改制以后国有企业改制都有哪些问题
      辽宁在线咨询 2022-08-02
      问题一、是国有经济布局仍然过宽。 二是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合理。 三是规模小,参与国际竞争能力较差。 四是部分重点行业缺少行业排头兵。 五是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还没有形成。
    • 中国的债务问题分析
      宁夏在线咨询 2022-11-02
      评级机构标准普尔认为,当前中国企业债务对GDP的占比达到160%,较2008年的98%大幅上升。而当前美国仅为80%。 据麦肯锡,中国企业债对GDP的占比已经高于美国、加拿大、韩国以及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