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的一罪与处断的一罪区别:法定的一罪是指行为人实施了多个危害行为,侵犯多种法益,立法者本来可以将其规定为数个犯罪构成或者已经将其规定为数个犯罪构成,因为某种特定的理由,法律上将其规定为一罪的情形。处断的一罪是指本来是符合数个犯罪构成的数罪,但因其固有的特征,在司法机关处理时将其规定为一罪。
法定一罪的情形
对于牵连犯和吸收犯的处断,一般情况下(即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实行择一重罪论处的原则(典型立法如修订后刑法第399条)。但如果刑法作了特殊规定,则依照该规定。对有些情形,虽然法律也规定择一罪论处,但该一罪是法律明确规定而无需也不能擅自选择:
1、第171条第3款,伪造货币并出售、运输的,伪造货币罪从重;
2、《货币犯罪解释》第2条,购买假币后又使用的,购买假币罪从重;
3、第196条,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4、第229条,中介组织人员提供虚假证明文件并收受他人财物的,仍按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论处(但法定刑提高了);
5、第253条第2款,邮政工作人员私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而从中窃取财物的,盗窃罪从重。
《刑法》第十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
有罪推定与无罪推定差异的概括
272人看过
-
犯罪既遂与犯罪中止的司法认定差异
400人看过
-
假币罪与诈骗罪在刑法规定中的差异
111人看过
-
两罪定罪与量刑差异分析
386人看过
-
疑罪从无与无罪的差异
497人看过
-
盗窃罪与贪污罪的差异
165人看过
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只有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才可认定行为构成犯罪,但犯罪成立后也可因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原因而对犯罪认定予以否定。... 更多>
-
无罪推定与有罪推定之间的差异云南在线咨询 2024-11-26有罪推定和无罪推定在刑事诉讼中存在显著差异。有罪推定是指在尚未经过司法机构依法判定被告人为有罪的情况下,对正在进行的刑事诉讼进程中的涉案人员,即被告人,推定他们为实际实施犯罪的人。 无罪推定的基本含义则是简单明了,那就是任何个体在未曾得到证实以及判决其有罪之前,理应视为无罪。无罪推定所着重强调的是对于被告人所受到指控的罪行,必须拥有充分、确凿且有效的证据支持,倘若在审判过程中无法证明被告人的确犯
-
供述实录与认罪认定的差异湖南在线咨询 2024-11-12如实供述和认罪的区别:如实供述是指在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认罪则指犯罪嫌疑人自愿承认自己的罪行,并对其违法性、社会危害性和应受惩罚性产生合乎行刑目的的认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四条,犯罪嫌疑人自愿认罪,同意量刑建议和程序适用的,应在辩护人或者值班律师在场的情况下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但若犯罪嫌疑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
-
再次犯罪与前科认定的差异贵州在线咨询 2024-11-14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前科”这一概念,它通常指的是一个人曾经违反法律法规,并因此遭受过刑事制裁的历史记录。与此相比,“累犯”的范围更为广泛,不仅包括有前科者,而且还涵盖所有在犯罪行为之后再次实施相同或者类似违法犯罪行为的人。换句话说,只要曾经被认定为罪犯,不论其年龄大小、主观状态(故意还是过失)以及所受判处的刑罚类型,都可以称为具有“前科”。 接下来,我们重点讨论一下关于“累犯”的相关规定和适用条
-
侵占罪与盗窃罪的概念差异台湾在线咨询 2023-01-01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即明知属于他人交与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而仍非法占为己有。犯罪对象只限于三种财物:一是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二是他人的遗忘物,遗忘物不等于遗失物,也不同于遗弃物;三是他人的埋藏
-
意外犯罪与预谋犯罪的差异上海在线咨询 2024-11-16主观视角来看,二者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在定罪环节,结果的重要性也各不相同,呈现出不同的影响。从刑罚角度来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相较于故意犯罪明显偏低。由于过失的主观恶意明显弱于故意,因此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范和规则与故意犯罪形成鲜明对比。具体来说,在过失犯罪中,危害结果的产生被视为必备条件;而在故意犯罪中,危害结果的产生并非必要条件。在过失犯罪的情境下,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产生既非刻意追求,亦非放任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