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让民告官更加容易立案、让行政首长出庭,改变行政复议维持会现象二次审议稿作出重要修改,着力解决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
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而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是行政诉讼制度。因此,这次修法对于促进十八届四中全会将要确定的依法治国任务和目标的实现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北京大学教授姜明安说。
1.具体行政行为改为行政行为
现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修改将具体行政行为修改为行政行为。
解读专家介绍,当时立法中用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主要考虑是限定可诉范围。但实际上什么可诉,什么不可诉,是由行政诉讼法其他条款规定的。有的法院还为具体行政行为设定标准,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不予受理,客观上成为立案难的原因之一。
鉴于此,二次审议稿将具体行政行为修改为了行政行为。虽然此次修改并没有对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作大的调整,但姜明安认为,将具体行政行为改为行政行为可为目前适当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去除法律障碍,如对规范性文件的附带审,对行政合同案件的受理等。
我个人一直主张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在这方面,思想应更解放一点,步子应更大一点。姜明安建议,可采取负面清单的方式,凡是法律没有禁止相对人起诉的,相对人不服行政行为,都应该允许其向法院起诉。如果规定得模模糊糊,信访不信法的问题就终不能解决,法治的梦想就终不能完全变成现实。
2.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出庭现规未作规定。
新增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也可以委托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解读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有利于官民关系和谐,也有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一次出庭可能等于听十次法律讲座。姜明安说。他同时表示,也不能所有行政案件都要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但影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重大权益的,或者有重大社会影响的行政案件应有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或者规定行政机关负责人在一定时间内应至少出庭多少次,这样更贴合实际。姜明安说。
3.复议机关固定为被告
现规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修改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解读一些常委委员提出,现行法规定,如果复议机关维持原始行政行为,原行政机关是被告,如果改变,复议机关是被告,这导致许多复议机关为了不当被告而维持原行政行为,实际上使复议制度在某些情形下空转。这一修改有利于改变长期以来行政复议因许多地方和部门复议机关做维持会而导致复议公信力严重下降的现实困境。姜明安说。
4.不动产诉讼案有效期为20年
现规一般起诉期限为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
修改将起诉期限三个月延长到六个月。此外还规定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从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20年,其他案件从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解读这既有利于保护当事人诉权的实现,又不至于过分影响行政效率。姜明安解释说,行政诉讼不同于民事诉讼,作为诉讼客体的行政行为很多涉及社会公共利益或国家利益,如果相应社会关系过长时间不稳定,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利益或国家利益过大的损失。因此,六个月的规定比较合适。
5.行政案件审理可调解范围扩大
现规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
修改草案在首次提请审议的时候,增加了可调解的情况。二次审议稿又进一步扩大了可调解的范围,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是,行政赔偿、行政机关依法给予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除外。
解读姜明安表示,因为行政案件并不是仅存在一个合法与不合法的问题,还有大量的合理与不合理、适当与不适当的问题,如行政赔偿、行政补偿的数额多少问题。另外,行政罚款、行政征收、行政给付等行政行为,法律通常会给行政机关留下一定的自由裁量余地,在法定范围和幅度内,行政机关裁量决定罚多罚少、征多征少、给多给少。对于这些合理性、适当性问题,通过调解解决比通过裁判解决更有利于化解行政争议,有利于官民关系的和谐。姜明安说。
-
行政诉讼法出庭负责人
431人看过
-
被诉行政机关的下级机关负责人可作为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诉吗
89人看过
-
行政诉讼中被诉行政机关谁应当出庭
59人看过
-
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解释是什么?
484人看过
-
郑州规定民告官案件机关法人必须出庭应诉
63人看过
-
百姓告官行政机关“一把手”需出庭应诉
297人看过
行政赔偿主要方式: (1)支付赔偿金。它是以货币形式支付赔偿金额的一种赔偿方式,支付赔偿金是国家赔偿的主要方式; (2)返还财产。是行政机关将违法占有或控制的受害人的财产还给受害人的赔偿方式; (3)恢复原状。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财产因... 更多>
-
涉案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当由谁出庭应理行政诉讼案件的有关规定?浙江在线咨询 2022-03-06依据最新的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的规定,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行政诉讼案件,涉案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该出庭审理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 第一百二十八条行政诉讼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行政机关负责人,包括行政机关的正职、副职负责人以及其他参与分管的负责人。 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可以另行委托一至二名诉讼代理人。行政机关负责人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
-
行政机关负责人是否应当出庭应诉?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6-13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条第三款的规定,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
行政起诉中行政机关负责人是否必须出庭应诉应当出庭应诉的行政机关负责人包括哪些人员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9-01行政诉讼中,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包括行政机关的正职、副职负责人以及其他参与分管的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不得仅出庭。在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社会高度关注或者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等案件以及人民法院书面建议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的案件,被诉的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行政机关负责人应诉的,可以另行委托一到两名诉讼代理人。上述“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包括该行政机关具
-
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应注意事项天津在线咨询 2022-02-27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应注意事项:认真做好答辩、举证等准备工作。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既是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也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行政管理秩序。因此,必须认真对待、认真准备。实践中,有些行政机关负责人为了“面子”好看,为了“正面宣传”,专挑一些胜诉把握比较大的案件。在准备应诉答辩过程中,不认真对待,甚至完全依赖具体执法人员和律师,结果导致在庭审过程中,对于法院的提问,无法准确回答,临阵慌乱,进
-
如何理解行政诉讼中的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规定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3-06最高人民法院就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以下简称《行诉解释》)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注意到,在“行诉法”新司法解释中提到,为了进一步推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确保行政纠纷获得实质化解,《行诉解释》在“扩大行政机关负责人的范围、明确应当出庭应诉的情形、明确行政机关负责人不出庭的说明义务”等五个方面作出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江**介绍,新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