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与法律:区分事实行为与法律行为的关键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7-22 08:33:47 190 人看过

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别如下:

1、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当事人实施行为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

2、法律行为依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事实行为依法律的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

法律行为,是法律事实的一种。

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

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事实行为分别包括:无因管理行为、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以及侵权行为、违约行为、遗失物的拾得行为、埋藏物的发现行为等。

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不包括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无因管理行为等事实行为。

1.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

2.事实行为依法律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民事行为依据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

3.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效果;民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

4.事实行为的构成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以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为生效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三条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20日 19:20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正当防卫相关文章
  • 行政行为与行政事实行为的区别在哪
    网友提问:具体行政行为与行政事实行为的区别律师解答:具体行政行为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的行为。行政事实行为不仅包括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的行为,还包括与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相关的行为,如暴力的侵权行为。相关法律知识:(1)客观方面的要件不同。具体行政行为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的行为。行政事实行为不仅包括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的行为,还包括与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相关的行为,如暴力的侵权行为。(2)法律效果要件不同。具体行政行为能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产生影响。行政事实行为是一种非法律行为,无论是否发生相应的法律效果,都不影响行政事实行为的存在。(3)主观方面的要件不同。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意志的外在表现。行政事实行为也是行政机关的一种意志,但意志并不是事实行为的构成要件,同时事实行为也没有具体的形式要求。
    2023-03-04
    146人看过
  • 敲诈勒索罪与职业打假人的行为:事实与法律关系
    职业打假人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经营者索要赔偿的,如果没有采取威胁、恐吓等的暴力手段,一般不会构成敲诈勒索罪。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职业打假人如果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索赔是不构成敲诈的。张某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的未遂犯张某在被侵权之后,浩某、江某、王某对受害人李某采取了暴力行为,提出索要两万元。其主观上有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目的,客观上实施了暴力行为,构成了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的敲诈勒索罪。但是本案事实也表明,虽然敲诈勒索的数额高达两万元,但由于受害人李某及时报案,公安机关及时破案,张某的敲诈勒索行为并没有实现,受害人李某没有交付两万元。根据刑法第二十三条之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因此,张某的行为属于敲诈勒索罪的未遂犯。依据刑法第二十三条之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
    2023-07-11
    107人看过
  • 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一样吗
    一、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一样吗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不一样,两者的区别如下:1.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2.民事法律行为依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事实行为依法律的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3.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后果。4.民事法律行为以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为生效要件;而事实行为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有哪些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有效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以及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三条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
    2023-08-10
    236人看过
  • 如何理解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
    一、如何理解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理解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方法是:1.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涉及的要素不同。法律行为是人的行为,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而事实行为则是根据当事人的行为结果自然而然地发生法定效果的行为。2.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发生法律效力的依据不同。法律行为的效力主要源于法律的规定,而事实行为的效力则主要源于该具体行为的事实结果。3.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本质不同。法律行为主要是指能引发法律关系变更的行为,而事实行为则主要是指能直接产生法定效果的行为。二、法律行为的特点法律行为的特点主要包括:1.法律性:法律行为是由法律规定、具有法律意义、可以用法律进行评价的人的行为。它区别于一般的社会行为,因为法律行为是由法律所调整和规定的行为,能够引起人们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2.社会性:法律行为作为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的特征。它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其他社会行为的一种形
    2024-03-18
    266人看过
  • 行为的事实和法律的规范
    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法律行为,是指法律事实的一种。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人的活动(行为)。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是否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是指是否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件。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1.状况有四种:有效、无效、效力待定、可撤销。2.有效是指民事法律行为符合法定要件。3.无效是指民事法律行为不符合法定的有效要件的规定。4.可撤销或可变更,指民事行为的意思表示存在瑕疵,不完全符合法定有效要件的规定。5.效力待定,指民事行为有效与否,取决于他人追认,经追认后有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九条民事权利可以依据民事法律行为、事实行为、法律规定的事件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式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三十四条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基于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
    2023-07-05
    231人看过
  • 主法律行为与从法律行为
    这种分类根据的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法律行为的相互地位。主法律行为是指在两个相互关联的民事法律行为中,能够独立存在的民事法律行为。从法律行为是依附于主法律行为的存在而存在的民事法律行为。例如,甲向乙借款1万元,由丙作保证人。此例中,存在两个民事法律行为:一个是甲与乙之间的借贷合同行为,另一个是丙与乙之间的保证合同行为。保证合同行为的存在依附于借贷合同的存在(如果没有借贷合同,就不可能存在保证合同)。因此,借贷合同行为是主法律行为,保证合同行为是从法律行为。从法律行为随主法律行为的成立而成立,随主法律行为的消灭而消灭。主法律行为的变更或者撤销,都会影响从法律行为的效力。
    2023-06-08
    331人看过
  • 行政事实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与行政事实行为的区别在于法律效果、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对权利和义务产生影响的行为,而行政事实行为是不能产生、变更或消灭行政法律关系的行为,具有行政性、可致权益损害性的特征。行政事实行为包括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及相关行为,如侵权行为。因此,行政事实行为和行政行为在法律效果、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上存在明显区别。 行政行为与行政事实行为的区别在于它们的法律效果、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的行为,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产生影响。行政事实行为则是指行政主体基于职权实施的不能产生、变更或者消灭行政法律关系的行为,具有行政性、不能产生、变更或者消灭行政法律关系、可致权益损害性的三大特征。行政事实行为不仅包括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的行为,还包括与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相关的行为,如暴力的侵权行为。因此,行政事实行为和行政行为在法律效果、主观要件和
    2024-01-05
    230人看过
  • 赠与是事实行为吗
    一、赠与是事实行为吗赠与是法律行为,赠与是诺成行为,诺成行为就是对法律行为的再分类。民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是并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包括合同行为、物权行为、婚姻行为、遗嘱行为以及收养行为。而事实行为包括无因管理行为、不当得利行为、侵权行为、紧急避险行为以及创作、发明等行为。赠与属于民事法律行为,而不属于事实行为。二、赠与合同的性质赠与合同是指赠与人把自己的财产无偿地送给受赠人,受赠人同意接受的合同。赠与合同可以发生在个人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相互之间。赠与的财产不限于所有权的移转,如抵押权、地役权的设定,均可作为赠与的标的。赠与合同一般具有以下性质:(一)双方行为。赠与合同须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如果赠与人有赠与的表示,但受赠人并没有接受的意思,则合同仍不能成立,故与馈赠这种单方行为不同。(二)吸收了诺诚合同与实践合同的合理因素。诺成行为。多数国家承袭罗马法的传统,
    2023-05-03
    71人看过
  • 侵权行为是事实行为还是法律行为的一种
    一、侵权行为是事实行为还是法律行为的一种侵权行为是事实行为。事实行为,也指非表意行为,是指当事人在主观上并没有发生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但一旦实施该行为即在客观上产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侵权行为,是因违反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二、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侵权责任构成一般具有四个要件: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的存在性、因果关系和行为人的主观过错。行为人造成他人民事权益损害,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三、侵权行为的法律后果侵权行为有下列后果:1.侵权人要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2.如果违反治安管理的,要承担行政责任;3.构成犯罪的,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条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1.停止侵害;2.排除妨碍;3.消除危险;4.返还财产;5.恢复原状;6.修理、重作、
    2023-06-14
    196人看过
  • 不当得利:事实行为还是法律行为?
    不当得利是事实行为。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依据,有损于他人而取得利益;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法律行为是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人的活动。因此,不当得利是事实行为,通过法律的规定就可以引起不当得利的后果。捡到东西不还是侵占还是不当得利需要根据物品的价值而定,贵重物品捡到不还的,可能构成侵占罪。根据法律规定,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拾得他人钱物属于不当得利,失主有权要求返还。若数额较大,又拒不交还,就可能构成侵占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八十五条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为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二)债务到期之前的清偿;(三)明知无给付义务而进行的债务清偿。
    2023-07-11
    272人看过
  • 民事律师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是怎样的
    一、民事律师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是怎样的(一)法律事实引起权利的得失变更(取得、变更、消灭)(需要区分的是好意施惠关系)而法律事实又是个很大的概念,因此需要进一步划分,而依其是否与人有关,可分为人的行为和人的行为以外的其他事实(自然事实)。(二)法律事实分为人的行为与自然事实人的行为有很多种,按照是否合法,可分为适法行为与违法行为(侵权行为、债务不履行、其他行为)。(三)人的行为分为适法行为与违法行为(四)适法行为分为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事实行为)(五)表示行为分为意思表示行为(法律行为)与意思通知行为(通知行为)(准法律行为)事实行为则是不用作出意思表示便可发生法律效果。其实,事实行为与准法律行为是很难区分的,一个是不管你有没有意思表示,当然发生法律效果,一个是不用作出意思表示便可发生法律效果。二、事实行为的定义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
    2023-05-06
    475人看过
  • 民事诉讼行为能力与法律行为能力的关系
    在民法上,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与无民事行为能力三种情况。而在民事诉讼法上,公民当事人的诉讼行为能力则只分为有诉讼行为能力与无诉讼行为能力两种情况。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具有诉讼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则无诉讼行为能力,不能亲自参加民事诉讼,需要设定法定诉讼代理人。《民法典》第19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该条修改了无民事行为能力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界限,由原来的10周岁改为8周岁。无民事诉讼行为能力人包括哪些无民事诉讼行为能力人包括以下几点:1.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2.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
    2023-08-15
    364人看过
  • 如何区分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与法律行为能力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可分为以下三种: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18岁以上的公民为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能够独立开展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2)16岁以上不满18岁的公民,以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1)年满8周岁不满18周岁的自然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可以开展与其年龄和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2)不能完全识别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和对复杂事物或重大民事行为缺乏判断和自我保护能力且不能预测其行为后果的痴呆患者,可以开展与其精神状态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其法定代理人同意。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1)未满八周岁的儿童和无法识别其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法定代理人代表民事活动。(2)对于精神病人,根据其精神状况,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通过特殊程序宣告其为限制行为能力人或者无行
    2023-08-08
    460人看过
  • 准民事法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准民事法律行为的种类
    准民事法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是是否发生行为人意欲发生的法律效果以及是否属于法律规定,联系在于二者都是当事人的表示行为,都需要有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准民事行为的种类主要是催告、通知以及宽恕三类。一、准民事法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准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在于民事法律行为在法律上的效果是由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准民事法律行为的效果则依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当然发生。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法民事行为。准民事法律行为,是指表意行为中除民事法律行为以外的其他行为。二、准民事法律行为的种类准民事法律行为的种类:1.催告。在相对人的催告行为中,虽然可以看出相对人的意思,但其法律后果只是为期一个月的期间的开始,期间届满后,对方仍未作出表示的,视作拒绝追认。这一后果的产生与催告人具有何种意思毫无关联。在一般情况下,催告人更希望对
    2023-07-30
    418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正当防卫是指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行为的人,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更多>

    #正当防卫
    相关咨询
    • 法律行为包括事实行为吗
      天津在线咨询 2023-05-26
      一、法律行为包括事实行为吗 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法律行为是不包括事实行为的,两者室有一定区别的。主要的区别如下: 第一,两者发生法律效果的方式不同。法律行为依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发生法律效果,这一法律效果源自法律行为对行为人意思自治的容认,即法律对法律行为产生的意思后果只能给予合法性评价,而非在内容上的事先假设和规定
    • 民法总则规定准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关系与区别主要是什么
      江苏在线咨询 2022-03-02
      一、准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关系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法民事行为。准民事法律行为,是指表意行为中除民事法律行为以外的其他行为。 (一)准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联系: 1、二者都是当事人的表示行为; 2、二者都需要有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且只有做出表示才具有法律后果。 (二)准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民事法律行为在
    • 民事法律行为与代理的关系
      天津在线咨询 2021-08-13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代理是民事主体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民法总则在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规定的基础上,对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制度主要作了以下完善:扩充了民事法律行为的内涵既包括合法的法律行为,也包括无效、可撤销和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这样既尊重民事主体的意愿,也强调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有利于提升民事主体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第136条)。增加了意思表示的
    • 社会行为与法律行为的关系
      四川在线咨询 2022-03-15
      这个如果是分析题的话第一:法治社会的要求:在法治社会中,一切行为准则都是以法律为基础,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一律平等,不存在法律特权阶层,所有人都必须遵守法律,违法必究,在社会行为中,法律是最大的第二:社会有法律的要求:社会行为有法律的规范,这一点和古代临时判决不同,任何行为都是有法律所规范的,人们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第三:社会有法和法制社会的区别:首先,就是法律的约束范围,法制社会里,法律最
    • 事实上的处分行为,法律上的处分行为是什么?
      山西在线咨询 2022-11-02
      一.夫妻财产事实上的处分行为对于事实上的处分行为,学者们一般认为不需经夫妻另一方同意即可做出。但实际上,这种行为超出日常生活需要构成恶意高消费时就会对夫妻另一方造成损害。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所以,法律也应将这种行为纳入其关注的视野,进行合理的规范和调整。这里所说的一方恶意高消费,在婚姻关系一直持续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很多非法律手段来解决,就算不解决,也因为双方的亲密关系和感情而不觉不公平。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