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北京业主到燕郊买房时,遭遇合同陷阱,开发商在合同上规定面积按实测面积据实结算,这意味着即使实测面积超过合同购房面积的100%,业主也得掏钱。9日下午,20多名北京业主在河北省三河市法院领到了胜诉的判决书,开发商的这一格式条款被判无效。
房产证纠纷怎么处理
这个开发商在燕郊的势力太大了,我真没想到一审法院就能判业主胜诉。第一个得知胜诉消息的业主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立刻通知了其他业主。
业主们的代理律师、北京市国汉律师事务所的赵三平律师表示,三河市法院的这一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判决结果公平的保护了业主们的合法权益。此外,这一判决也能让北京的业主们对燕郊的投资和居住环境放心,因为有了纠纷,法院会依法公正处理。
据悉,三河市法院审理后查明,该开发商与业主的合同中,有关于面积确认及面积差异处理的约定。该约定由开发商在空白处提前拟定,内容为:面积以测绘部门出具的实测面积为准;买受人最终以实测面积结算房款。而在入住时,业主们却发现,实测面积比合同面积多出不少,有的超过6.26%,有的超过10%.
三河市法院认为,虽然从合同表面上看,该条款系双方自行约定条款,但行为结果与业主内心真实意思表示相悖。按照该约定,意味着开发商所交付的房屋无论面积误差多大,业主只能据实结算,这将直接违背业主的购房初衷,也增加业主的付款压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虽规定了合同中对于面积有约定的按约定处理,但这决不意味着民事合同不遵守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而该条款即违反了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三河市法院判决面积误差比绝对值在3%以内的据实结算,多退少补;面积误差比绝对值在3%以外的,业主不再承担此部分购房款。
-
警惕合同陷阱购房遇“房托”
458人看过
-
燕郊购房遇合同陷阱北京业主赢“超面积”官司
158人看过
-
购房应提防房子“面积陷阱”
114人看过
-
房屋买卖合同面积部分遇到陷阱怎么
319人看过
-
购房“送面积”是销售陷阱?赠得越多越不划算
119人看过
-
合同埋陷阱:赠送面积缩水
156人看过
律师事务所在组织上受司法行政机关和律师协会的监督和管理。它在规定的专业活动范围内,接受中外当事人的委托,提供各种法律服务;负责具体分配和指导所属律师的业务工作;根据需要,经司法部批准,可设立专业性的律师事务所,有条件的律师事务所可按专业分工... 更多>
-
购房合同有哪些陷阱 如何防范购房合同陷阱安徽在线咨询 2023-09-21购房合同中可能出现的陷阱比较多,但是常见的主要就是三种,具体包括别商品房认购书套牢陷阱、定金陷阱以及“没收”条款陷阱。要想签订的购房合同可以更好的维护自身利益,那么最好事先就是有意识的采取措施来防范这些可能出现的陷阱。
-
购房合同附件中常见的陷阱有哪些, 购房者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陷阱呢甘肃在线咨询 2022-03-14一、购房合同附件中有哪些陷阱虽然目前购房者对于购房合同的重要性有了相当的了解,也非常重视合同内容,防止签订不平等的合同条款。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制定了格式合同文本,供购房者参考。但现实问题是,开发商会随机应变,为了规避格式合同的种种限制,往往在附件中大做文章。因此,购房者必须留意附件内容,以防止自己利益受损。具体而言,购房合同附件中常见以下陷阱:1、含有那些限制购房者权利,增加购房者义务,扩大开发
-
如何防范购房合同的陷阱广东在线咨询 2022-08-081、合同中交房日期要按时,不可以有缓冲期,“不可抗拒”误工延期要有停工证据。延期交房,不退房违约金要按日、按总金额、按合同约定赔付;退房参照合同的赔付约定。 2、合同中开发商擅自改变规划、设计,又没有在限定日期书面通知购房者,就要承担违约金和允许退房,并赔付损失。 3、需要看清购买的房屋有没有被抵押的、有没有被查封,现在这个社会上也有很多“一房两卖的陷阱的,所以,要特别注意房屋房东有没有卖给别人了
-
购房签合同留意五大陷阱辽宁在线咨询 2022-10-28陷阱一:营销陷阱有些开发商为了制造热销假象经常会在售楼中心的房源公示栏上打出“售完”字样,让购房者觉得已经没有多少套房屋。销售人员也会采取很多方法来制造热销气氛,让购房者产生紧张感,在没考虑清楚的情况下就签了合同。一些开发商使用高亮度照明,并打通一些墙体,做成开放型厨房让空间看上去更加通透、视觉舒适,而这对于实际居住来说都是不实用的。还一些开发商会将样板间做得比实际房间面积大一些,而购房者更不可能
-
如何面对合同的陷阱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1-10-19注意以下情况,1、人去大楼是三无公司在经济交往中常用的欺诈术。这些人往往以签订数额巨大的购销合同取得对方的欢心,尔后以少量预付款骗取大宗货物,或以少量货物骗取巨额资金。2、玩文字游戏,等待混水摸鱼,一个接一个地上当。3、瞒天过海是他们的主要欺诈术。骗子作为某公司的承包人、营业员等合法身份对外签订经济合同,得到货物后,以低价出售,收入自然回到自己身边,变脸大吉,损害合同双方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