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故意杀人中止后过失致人死亡定罪这个问题理解,我们先根据具体的司法实践经验,对过失致人死亡罪以及故意杀人罪进行解析。
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1.首先是加害人过于自信所带来的当事人的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二者之间的区别:
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是行为人已经知晓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他人的死亡,但是由于自身的自信,认为自己的能够避免他人死亡情形的。这点往往常见与,行为人对于自己的技术,经验或者是知识方面的盲目自信所导致的。他们轻信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使得对方不会死亡。而间接故意杀人则不同,虽然同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相同,行为人也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给对方带来死亡,但是没有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而是采取了放任的态度,最终导致了当事人的死亡。
举个例子而言:A将B撞倒,此时A认为自己有一定的医术水平,对B进行施救,但是B死亡,此时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但是如果此时A见到B受伤,并没有上前予以帮助,放任其死亡,此时就属于间接故意杀人。
2.其次,过失致人死亡罪与“误杀”的故意杀人行为。
过失致人死亡中存在一个过失的问题,即行为人可能由于自身的疏忽或者其他的原因,过失的造成了他们死亡的结果。但是,如果此时发生了A要去砍杀B,但是不幸的是杀了C,此时属于“误杀”的范畴之内。但是行为人A有杀人这一主观上的故意,此时只能是故意杀人的行为。不可以认定为“误杀”。
不作为致人死亡行为。不作为死亡可能被认定为故意杀人,也可以认定为过失杀人。比方说,在故意杀人之后的过失杀人。其判断的依据就是看行为人对于其不作为的行为是否对他们的死亡的结果存在了故意的心态。比方说,A要杀死B,知B不会游泳,决定将其投入水中溺死。在将B投入水中之后,有后悔行为,但是没有施救,此时就属于故意杀人,而且属于直接故意。但是如果是A与B在游湖的时候,由于A的过失使得B落入水中,此时A没有施救,则属于间接故意杀人。但是如果A与B游湖,B落入水中,A认为B在骗他,没有施救,存在主观上的过失,可以属于过失杀人罪。
3.最后是过失致人死亡以后,行为人误认为自己杀人了,以逃避罪责而将活人加以杀害,杀人灭口。
此时应当以过失致人死亡罪,以及故意杀人罪两罪定罪,故意杀人罪属于对象不能犯。实行数罪并罚。
-
【过失致人死亡罪】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
438人看过
-
过失致人死亡罪同“误杀”的故意杀人行为
367人看过
-
【过失致人死亡罪】浅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
400人看过
-
此案应定过失致人死亡罪还是故意杀人罪(既遂)
443人看过
-
过失致人死亡会不会转化成故意杀人?
142人看过
-
酒后杀人属于过失致人死亡吗
82人看过
数罪并罚是指一个人在判决宣告以前犯有数罪,或者在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或者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又犯新罪,审判部门依照刑法规定的数罪并罚的原则和方法对一人所犯数罪的... 更多>
-
-
故意伤害罪中的故意伤害中的过失致人死亡与过失致人死亡北京在线咨询 2022-01-27我国刑法中的故意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方面的心理要素。认识要素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包括了对自己行为的内容、性质、对象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的明知。表面上看,本案中李某的行为似乎是符合刑法的认识要素的。就像张文认为的“从打击的部位和死亡结果来看,足见其砸击力度之大,下手之狠,绝非失手所能使然”。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刑法上的故意和过失在认识要素上是不同的,确切的说是在认识的
-
过失致人死亡是否有故意杀人罪定罪范围辽宁在线咨询 2022-10-08过失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性质完全不同,岂可混为一谈。 1、《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刑法》【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
防卫过当致人死亡是故意杀人罪还是过失致人死亡罪,应该怎么定罪?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3-06防卫过当致人死亡,应当按照故意杀人罪定罪量刑。 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防卫过当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在客观上表现为防卫行为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并造成了重大损害;二、防卫行为必须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害。 防卫过当致对方死亡即涉嫌故意杀人罪。按照刑法规定犯故意杀人罪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我国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对于防卫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