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因
1、用人单位滥用诉权。用人单位对于受伤害职工被认定为工伤,没有任何证据或理由否定,但他们为逃避赔偿责任,就利用诉讼来拖延履行。一般工伤案件经过行政复议、行政一审、二审等程序,需要一年多的时间。如判决生效后,用人单位仍不赔偿,受伤害职工或其亲属只能依据行政判决书再次提起民事诉讼,再经一审、二审又需近一年的时间。如用人单位再不履行,受伤害职工或其亲属只有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如此这般,用人单位利用诉权将履行时间至少延长了两年。
2、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缴纳不到位。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在规定范围内,受伤职工应享受的工伤待遇由社会保险基金支付。如用人单位按规定要求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受伤害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社会保险基金承担,一般不会引发诉讼。提起诉讼的多为个体工商户或私营企业。首先,他们只关注自身利益,不愿为职工缴纳保险费;其次,他们保险意识薄弱,认识不到社会保险的作用;再则,由于用工的临时性、流动性,致无法正常缴纳工伤保险费。一旦工伤事故发生后,面对高额的赔偿,用人单位则千方百计逃避责任。
3、劳动者维权意识不强。私营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的用工多为农民或下岗工人,他们维权意识普遍不强,且面对劳动力过剩的用工市场,他们迫于生计,不敢也无法提出缴纳工伤保险费的要求。有的甚至不知何为工伤保险,认为做一天拿一天工资才是本分。
4、劳动监察部门监察不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如春笋般不断涌现,对于其有无缴纳工伤保险费,劳动监察部门一方面监察不力,另一方面人手和精力明显不足,难以应对,且一般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监察部门无法监督。
二、对策
1、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提高劳动者的维权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向劳动者宣传《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让他们了解并知晓自身的劳动权利,增强维权意识,从而更好地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大力协调,促使双方和解。不管在复议还是诉讼阶段,承办人员都要坚持协调,力争用人单位与受伤害职工或其亲属达成和解协议,让受伤害职工或其亲属尽快得到赔偿。对于明显存在恶意诉讼的用人单位,审判人员加大法制教育力度,促其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必要时给予惩戒。
3、劳动监察部门加大监督力度。建议劳动监察部门与工商部门联系,充分掌握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信息,核查用人单位的工资总额和职工人数,及时督促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对拒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采取罚款等处罚措施。
-
浅谈交通肇事犯罪案件居高不下的原因
78人看过
-
未被立案案件原因的分析
449人看过
-
农村离婚案件的原因分析
314人看过
-
工伤伤残等级计算不足的原因分析
327人看过
-
军人离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127人看过
-
行政案件上诉率高的原因分析及司法对策
343人看过
-
无法立案的原因分析宁夏在线咨询 2024-12-08在案件经过补充侦查流程后,对于作出不起诉公正裁决的时机及所应遵循的程序环节的严格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如果未能进一步收集到充足的证据便贸然判定不符合起诉要求,充分的证据支持缺失则是导致不符合起诉标准的确切原因。此种情况意味着,仅凭现有的证据无法足以证明嫌犯的犯罪行为,倘若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向法庭提出公诉,那么经过庭审激烈辩论之后,法院极有可能宣判被告方无罪。因此,人民检察院在对此类情况的犯罪嫌
-
商品房纠纷案件不予受理的原因分析河南在线咨询 2024-11-16在法律规定双方需签订书面仲裁协议且不可替代诉讼程序的情况下,法院应引导当事人寻求仲裁机构的裁决。如果争议应按法律规定由特定部门处理,应指导当事人向相关单位提交申请。此外,若房地产纠纷事项不属于法院管辖范围,应指引当事人向有权管辖的法院提起诉讼。对于已生效的判决、裁定以及和解协议,当事人再度起诉时,法院应引导其申请再审。同时,在法定期间禁止行使起诉权利的案件,若在此时间范围内提出起诉将不予受理。而对
-
高处坠落事故原因和意见和分析重庆在线咨询 2022-10-16任何事故的原因都可从人、物、方法、管理、环境五个方面进行分析,高处坠落事故成因分析也不例外: (一)人的不安全因素: 1、作业者本身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贫血,癫痫病等防碍高处作业的疾病或生理缺陷。 2、作业者本身处于二重或三重临界日或情绪临界日。处于二重或三重临界日或情绪临界日,反应迟钝,懒于思考,动作失误增多,而导致事故发生。 3、作业者生理或心理上过度疲劳,使之注意力分散,反应迟缓,动作失误,
-
高中作案多次作案及案件分析河南在线咨询 2021-11-14多次作案是指在以前有过犯罪事件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地犯罪。多次犯罪不仅在刑法中非常重要,而且在刑事诉讼法中对侦查起诉的期限也有一定的影响。多次犯罪表明行为人主观恶性较大,不知悔改,甚至变本加厉,对此类犯罪,必须严厉打击。
-
因感情不和导致分居的原因?广西在线咨询 2021-11-08一、夫妻双方客观上处于分居状态。也就是说,必须有双方没有共同生活的事实状态。二、夫妻一方或双方主观上有分居意愿。这种愿望可以是双方的,也可以是单方面的。三、分居期间必须满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