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欺诈的民事法律行为如何认定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19 10:36:37 128 人看过

一、民法典欺诈的民事法律行为如何认定

民法典规定,故意通过语言、文字或活动有隐瞒事实而告知虚假情况,让对方在违背真实愿意情况下做出民事法律行为,可以认定为欺诈。

二、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八条【以欺诈手段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九条【受第三人欺诈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二条【撤销权的消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三)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

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第一百五十五条【无效、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无效】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第一百五十七条【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确定不发生效力的法律后果】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7月12日 17:44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民事法律行为相关文章
  • 民事欺诈的认定
    合同诈骗
    一、民事欺诈的认定民事欺诈行为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民事欺诈行为是指在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过程中,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做出错误的表示的行为。二、民事欺诈的法律后果民事欺诈行为导致的法律后果是民事行为无效,从行为开始就没有法律约束力。《民法典》中规定,合同中存在欺诈等意思表示不真实情况,还需侵害国家公共利益,不然仅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在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消费者可以要求增加赔偿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三、民事欺诈罪的立案标准我国没有欺诈罪,欺诈到一定金额就是刑事的诈骗罪,如果是合同方面的会构成合同诈骗罪。。依据诈骗罪司法解释的规定,诈骗公私财
    2023-05-06
    330人看过
  • 民法典中民法关于欺诈的合同效力如何
    一、民法典中民法关于欺诈的合同效力如何民法典规定,通过欺诈的方式签订的合同,是属于效力待定合同,合同经人民法院撤销的,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第一百四十八条【以欺诈手段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一百五十五条【无效、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无效】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二、合同欺诈的表现形式1、以虚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的名义签订合同的。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这里所称的票据,主要指能作为担保凭证的金融票据,即汇票、本票和支
    2023-04-18
    101人看过
  • 民法典中规定的虚假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适用
    一、民法典中规定的虚假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适用第一百四十六条: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二、民事法律行为一般成立要件1、当事人。即进行民事法律行为的民事主体。在单方民事行为中,存在一方当事人即可;在双方民事行为中,需要有双方当事人;在共同行为中,需要有两方以上当事人;在决议行为中,需要有某一组织的成员或内部机构参与表决。2、有意思表示。单方法律行为,当事人意思表示完成,法律行为既告成立;双方法律行为,互相意思表示一致时法律行为方告成立。3、标的须确定并且可能。标的的确定,指关于标的表示须达到能被具体认定的程度。认定标的确定与否的时点,通常为行为成立时。标的可能,指标的在客观上须具有实现的现实性。三、民事法律行为特征1、私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由自然人、法人等私主体作出的行为,与政府机关行使国家权力作出的国
    2023-04-12
    225人看过
  • 民法典148条欺诈是如何规定的,有哪些法律要件?
    一、民法典148条欺诈是如何规定的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二、欺诈是如何定义的欺诈是指以使人发生错误认识为目的的故意行为。当事人由于他人的故意的错误陈述,发生认识上的错误而为意思表示,即构成因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为了保护受欺诈的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使其不受因欺诈而为的意思表示的约束,在法律中损害国家利益的欺诈也是致使民事行为无效或可撤销的行为。受欺诈而实施的行为,则是由于他人的欺诈行为陷于错误,进而作出的意思表示。二、欺诈行为的法律要件(一)在欺诈人方面:1、须有欺骗他人的行为。欺诈行为是故意把不真实的情况表示给别人,无论虚构事实、歪曲事实或者隐匿事实均属之。欺诈往往呈现为积极行为,而消极行为,尤其是沉默,则必须是法律、合同或者商业习惯上有告知事实的义务,而未告知时才能构成欺诈。2、须有欺诈
    2023-04-13
    149人看过
  • 民法典149条的欺诈行为指的是什么
    在平时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关于欺诈消费者的现象,当事人正确拿起法律武器合理维护自己身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那么,民法典149条中的欺诈行为指的是什么呢?欺诈行为的构成应当具备故意欺诈且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社会活动。民法典149条的欺诈行为指的是什么《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法条解析:该法条规定了因遭受第三人欺诈而实施的法律行为,撤销权收到特别的限制。也就是说,如果(受欺诈人的)合同相对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或应当知道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的,受欺诈人享有撤销权,有权撤销该民事法律行为。反之,如果合同相对人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的,则受欺诈人不享有撤销权。总之,该类合同中,受欺诈人是否享有撤销权需要看合同相对人的主观状况。构成欺诈行为一般必须具备以下4个要件:(1)欺
    2023-04-13
    186人看过
  • 如何认定民间借贷纠纷中的欺诈行为
    一、如何认定民间借贷纠纷中的欺诈行为在民间借贷中如果存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欺骗、诈骗等手段,骗取借款的,就可以认定为欺诈,如套路贷、借款诈骗等的行为。二、相关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案件的通知》一、加大对借贷事实和证据的审查力度。“套路贷”诈骗等犯罪设局者具备知识型犯罪特征,善于通过虚增债权债务、制造银行流水痕迹、故意失联制造违约等方式,形成证据链条闭环,并借助民事诉讼程序实现非法目的。因此,人民法院在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除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对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及银行流水等款项交付凭证进行审查外,还应结合款项来源、交易习惯、经济能力、财产变化情况、当事人关系以及当事人陈述等因素综合判断借贷的真实情况。有违法犯罪等合理怀疑,代理人对案件事实无法说明的,应当传唤当事人本人到庭,就有关案件事
    2023-06-01
    326人看过
  • 民事欺诈的法律惩戒规定
    民法典对于民事欺诈的法律后果规定一般是其民事法律行为可以进行撤销,而且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根据法律对于民事欺诈的具体规定,则民事行为因欺诈被撤销后,当事人应当返还财产,将其恢复到欺诈行为发生前的状态,返还财产为欺诈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之一。一般的民事欺诈情形民事欺诈行为主要有以下4个要件:(一)一方主观上有欺诈的故意,隐瞒虚假情况或不告知对方情况是一方故意所为,故意包括明知虚假而告之或不告知,和应知而由于疏忽大意没有告知。(二)一方客观上实施了欺诈行为。该行为可以是故意告知虚假情况的作为行为,也可以是有义务告知不予告知的不作为行为。隐瞒则包括故意以一定行为掩盖真实情况的作为和不予告知真实情况的不作为。(三)由于一方的欺诈行为,诱使对方陷入了错误的认识
    2023-07-01
    328人看过
  • 产品价格给欺诈了,价格欺诈行为的法律认定如何样?
    通常情况下,价格欺诈中的经营者包括从事消费品零售业务的贸易公司或者通过商场等进行产品零售的生产型企业、贸易公司等,因此,“价格欺诈行为”的了解对于贸易公司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可知,目前主要有如下十三种标价行为或价格手段会被认定为价格欺诈:1、虚假标价。即标价签、价目表等所标示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质地、计价单位、价格等或者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等有关内容与实际不符,并以此为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购买的,如某商品标价签上标明产地是国外,而实际产地是中国某个地区。2、两套价格。即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同一交易场所同时使用两种标价签或者价目表,以低价招徕顾客并以高价进行结算。3、欺骗性标价。即使用欺骗性或者误导性的语言、文字、图片、计量单位等标价,诱导他人与其交易。4、模糊标价和虚夸标价。即标示的市场最低价、出厂价、批发价、特价、极品价等价格表示无依据或者
    2023-02-23
    485人看过
  • 民法典中欺诈合同撤销权如何行使
    可撤销合同中行使撤销权时,应当遵循下列规则:1、行使撤销权的主体要合格法律规定撤销权的目的,是保护因合同有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等情形而在利益上受到损害的一方当事人,所以,行使撤销权的主体应是错误或瑕疵意思表示的一方当事人,即重大误解方(一方为主,有时也可是双方)、因显失公平的合同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方,被欺诈、被胁迫、处于危难中的一方。2、行使撤销权的客体要合法。除此《民法典》规定之外的合同,当事人不得行使撤销权。3、行使撤销权的方式要适当。此与国外如德国、日本等国家规定的撤销权人通过向对方当事人为撤销的意思表示方式行使撤销权并不相同。依我国法律规定,行使撤销权应以诉讼或仲裁方式为之,而直接向对方当事人为意思表示,并不发生撤销权行使的效力。4、行使撤销权须在法定期间内行使。行使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否则,法律不予保护,可撤销合同仍应为有效合
    2023-06-24
    64人看过
  • 民法典中的婚姻欺诈规定
    骗婚就是以欺骗的方式要求他人与自己结婚,对于这种行为已经触犯了我国的法律规定,只要被遇到那么就需要及时的向法院起诉,只要自己的证明材料齐全,那么法院是可以判撤销双方的婚姻,从而双方不再受到婚姻的限制性。民法典关于未成年的规定民法典关于未成年的规定如下:1、如果父母尽不到应有责任,法律会主持公道,必要时甚至会撤销其父母的监护资格,并指定新的监护人;监护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根据有关个人或者组织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安排必要的临时监护措施,并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依法指定监护人:(1)实施严重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行为的;(2)怠于履行监护职责,或者无法履行监护职责并且拒绝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导致被监护人处于危困状态的;(3)实施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的。2、遭受性侵害的未成年人,年满18周岁后仍可追究侵害方责任,要求其给予民事赔偿。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
    2023-07-11
    61人看过
  • 被欺诈诈骗能不能撤销该民事法律行为
    受欺诈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被欺诈一方可以申请撤销。并且在申请撤销后,彼此应当相互返还因为该民事法律行为取得的财产;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存在欺诈行为的一方还应当赔偿受欺诈方因此受到的损失。一、撤销合同还是确认合同无效撤销合同还是确认合同无效,应当是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的,如果是符合撤销合同的情况的话,就可以撤销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确定不发生效力的法律后果】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
    2023-03-05
    84人看过
  •  民法典明确了虚假民事法律行为的认定与处理方式
    根据法律规定,如果一个民事法律行为被认定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那么行为人由此行为获得的财产应当被返还。如果无法返还或者不需要返还,行为人应当依法进行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根据法律规定,如果一个民事法律行为被认定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那么行为人由此行为获得的财产应当被返还。如果无法返还或者不需要返还,行为人应当依法进行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民 法 典 : 过 错 与 责 任 划 分 原 则 明 确民法典:过错与责任划分原则明确民法典侵权责任编明确了过错与责任划分原则,以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和裁判实践发展。在过错与无过错责任划分方面,民法典采用过错推定原则,以减少裁判上的争议和
    2023-09-03
    421人看过
  • 哪些情形可认定为民法典第148、149条规定的欺诈
    一、哪些情形可认定为民法典第148、149条规定的欺诈1、故意告知虚假情况,或者负有告知义务的人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致使当事人基于错误认识作出意思表示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民法典148、149条规定的欺诈。2、法律依据:《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一条二、遇到合同欺诈怎么办(一)协商变更和解除合同。协商变更,包括对合同的内容进行修改或者补充。协商解除,是双方当事人通过协商,在合同关系有效期限尚未届满前提前终止合同。协商变更和协商解除这种补救措施有其局限性,欺诈方往往予以拒绝,在这种情况下,被欺诈方应当采取其他措施。(二)不予履行。不予履行适用于被欺诈方发现已签订的合同不符合法律的规定,对方有欺诈嫌疑,双方签订的合同可能为欺诈性的无效合同的场合。在这种场合,被欺诈方应暂不履行合同规定的内容,如不予发货,不予付款,以免造成财产无法返还。(三)中止履行。中止履行适
    2023-04-12
    169人看过
  • 民法典购销合同的欺诈如何解决
    一、民法典购销合同的欺诈如何解决民法典购销合同的欺诈的解决方式是进行撤销,因欺诈订立的合同属于无效合同,按可撤销合同处理。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二、合同撤销的法律后果有哪些合同撤销的法律后果为:1.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2.对于已经取得的财产,应该返还。如果已经不能返还,则应当折价赔偿。有过错方对于造成的损失应当赔偿。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三、可撤销合同的种类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
    2023-04-30
    444人看过
换一批
#民法典总则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关系,能够产生当事人预期法律效果的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行为的一种类型,是行为中最主要的形式,是法律事实的最基本形式。... 更多>

    #民事法律行为
    相关咨询
    • 私立民法如何认定离婚协议的欺诈行为
      香港在线咨询 2023-05-10
      1、民法典规定,协议离婚时,夫妻一方通过隐藏、转移、变卖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债务侵占共同财产的,就可以认定为欺诈。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六十六条【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夫妻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分割共同财产: (一)一方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等严重损害夫妻共同财产利益的行为; (
    • 怎样认定民事欺诈行为
      香港在线咨询 2022-10-15
      如果一方存在着欺诈的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的意愿情况之下所从事的行为,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并且该欺诈行为是无效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来进行撤销。
    • 《民法典》关于欺诈是如何规定的?
      贵州在线咨询 2023-12-22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 民事欺诈的认定和处理,法律上该如何规定
      山西在线咨询 2023-08-18
      如果一方存在着欺诈的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的意愿情况之下所从事的行为,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并且该欺诈行为是无效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来进行撤销。
    • 民法典如何确定民事法律行为效力是否可取
      福建在线咨询 2023-01-03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有关规定,确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为人是否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是否真实; (三)是否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