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通知解除劳动合同在法律上没有约束力,但非全日制用工的情况除外。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劳动合同。双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书面通知对方,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
口头通知解除劳动合同在法律上没有约束力,但非全日制用工的情况除外。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双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书面通知对方,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
【 法 律 常 识 】 非 全 日 制 用 工 劳 动 合 同 解 除 规 定 有 哪 些 ?
在非全日制用工的情况下,用人单位需要遵守一系列规定。首先,劳动者的工资标准由双方约定,但不得低于当地政府颁布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其次,支付工资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此外,用人单位还需要为劳动者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总之,非全日制用工需要遵守一系列具体规定,以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综上所述,非全日制用工的处理方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处理。如果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同时,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双方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
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七十一条
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终止用工,用人单位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
劳动合同法更新:口头变更劳动合同的法律效果
56人看过
-
口头解除合同的法律效力:有效还是无效?
381人看过
-
合同事由:口头解除劳动合同是否要提供
275人看过
-
合同签订后口头协商是否具备法律效力?
332人看过
-
口头协议是否适用于变更劳动合同?
486人看过
-
口头解除是否能使合同无效
500人看过
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在非全日制用工的情况下,小时工资标准是用人单位按双方约定的工资标准支付给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工资,但不得低于当... 更多>
-
单位口头解除劳动合同是否生效,法律是如何规定的天津在线咨询 2023-08-19用人单位口头解除劳动合同出具证明就有效。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未向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
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法律风险有哪些,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法律安徽在线咨询 2022-04-09一、关于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区别: 1、劳动者提出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不符合《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关于经济补偿金的规定,双方劳动合同解除,用人单位不需要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 2、用人单位提出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应该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标准为每工作1年支付1个月工资。 二、法律风险: 1、对于劳动者来说,已书面提出解除劳动关系,无论是否写个人原因,对于解除
-
劳动合同解除就是口头解除吗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4-03根据法律规定,公司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必须出具书面证明,但在实务中,口头通知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也是有效的。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50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劳动合同法》第89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未向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单位不出具解除或终止劳动
-
口头解除劳动关系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贵州在线咨询 2024-11-10在口头解除劳动关系的法律有效性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其中存在一定的限制和风险。为了确保劳资双方的权益得到明确和有效的保障,我们更倾向于采用书面方式进行劳动关系的解除。口头解除劳动关系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首先,证据收集较为困难,因为在发生纠纷时,提供有力的证据证实解除的真实性及其具体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其次,由于其法律效力不确定,可能导致在法律层面未被认可或者存在法律漏洞;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
协议解除是否属于劳动合同澳门在线咨询 2022-07-15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才能与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协议, (一)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的; (二)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三)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四)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五)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六)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