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诉人赵治国因扶养费纠纷一案,不服蚌埠市蚌山区人民法院(2005)蚌山民一初字第311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上诉人赵治国及其委托代理人周学敏、赵莎,被上诉人苏少华及其委托代理人沈涛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法院判决认定,苏少华与赵治国1986年3月23日结婚,双方均系再婚。婚后双方原居住在本市建国路1号楼赵治国单位分的宿舍。1993年赵治国的小儿子赵峰结婚要住该房,赵治国便与苏少华搬出该房在外租房居住。1998年和2002年,赵治国先后按房改政策购买了由其承租的座落在本市张公山504栋楼2单元2楼东户(建筑面积39.98平方米)的房屋和税务局分给其居住的座落在本市建国路1号楼的房屋(建筑面积57平方米)的产权,并于1999年4月15日未经苏少华签字同意便将已属于其夫妻共有的张公山504栋东户的房屋赠与其女儿赵英。2004年8月15日,赵治国在事先未与苏少华商量的情况下,独自搬出与苏少华共同租住的安庆兴苑小区5号楼3单元4楼6号房屋,住进其儿子赵峰以按揭贷款方式购买的营市街4号楼1单元3楼的房屋,自此便拒绝为苏少华支付房租、水费、电费、电话费和基本生活费。2004年12月17日,苏少华因患急性胃肠炎在本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需支付医疗费1700元,赵也拒绝给付。2005年1月,苏少华以其生活严重困难为由,向原审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决赵治国履行扶养义务。在该案件审理期间,经法院主持调解,双方于3月10日自愿达成共同生活的协议,苏少华遂撤回起诉,2005年4月14日,苏少华以赵治国及其子女逼迫其签名将属于其夫妻共同所有的建国路1号楼的房屋过户给赵治国的子女,不签字就不准其回家,不给其生活费、医疗费、房租费等费用为由,再次向原审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决赵治国履行扶养义务。原审法院还查明,苏少华无职业,其个人没有任何经济收入。赵治国为国税局离休干部,月工资为1978元。
原审法院判决认为,夫妻有相互扶养的义务,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需要扶养的一方有要求对方付给扶养费的权利。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工资,应属于夫妻共同所有。双方虽系再婚,但结婚已近20年,且均已进入暮年,夫妻之间应相互关爱,共度晚年。尤其是苏少华无任何经济收入和生活来源,赵治国不仅不予体贴,反而为将其夫妻共有的财产赠与给自己的子女,苏少华不在赠与书上签名就拒绝支付其生活费的做法,不仅有违法律规定,而且于理不合。故对苏少华的诉讼请求予以支持。赵治国在该案诉讼中,以其已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要求中止审理该此案的意见,因赵治国与苏少华并没有离婚,苏少华每天都面临生活生存问题,对此项意见不予采纳。据此判决,赵治国每月支付苏少华扶养费800元,自2004年8月15日起支付至双方在一起共同生活时为止。案件受理费350元,由赵治国负担,于该判决生效后7日内缴纳。
宣判后,上诉人赵治国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诉,其上诉理由为:
1、被上诉人坚持单独生活,不尽夫妻间的扶养义务,其要求上诉人给付其扶养费没有依据。
2、原判让上诉人付给被上诉人扶养费为800元的数额没有法律依据。
被上诉人苏少华辨称,原审法院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要求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经审理查明,1986年3月23日苏少华与赵治国于1986年3月23日登记结婚,双方均系再婚。苏少华无职业,其个人没有任何经济收入。赵治国为蚌埠市国税局离休干部,月工资为1978元。1993年至2004年赵治国与苏少华共同租房居住。2004年8月15日,因双方发生矛盾,赵治国搬到出与苏少华共同租住的安庆苑小区5号楼3单元4楼6号房屋,住进其儿子赵峰名下以按揭贷款方式购买的营市街4号楼1单元3楼的房屋,双方开始分居生活。2004年12月17日,苏少华因患急性胃肠炎在本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花去医疗费1700元。2005年1月,苏少华以其生活严重困难为由,向原审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决赵治国履行扶养义务。在该案件审理期间,经法院主持调解,双方于3月10日自愿达成共同生活的和解协议,苏少华遂撤回起诉。此后,双方当事人并未履行和解协议,苏少华没有与赵治国共同生活,赵治国也未支付苏少华扶养费。,2005年4月14日,苏少华以赵治国及其子女逼迫其签名将属于其夫妻共同所有的建国路1号楼的房屋过户给赵治国的子女,不签字就不准其回家,不给其生活费、医疗费、房租费等费用为由,再次向原审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决赵治国履行扶养义务。
另查明,诉讼期间,赵治国要求苏少华搬至其现居住的房屋与其共同生活,苏少华予以拒绝。
以上事实双方当事人陈述一致,有书证、双方陈述等在卷佐证,事实清楚,本院予以认定。
本院认为,夫妻之间相互扶养是法律规定的义务,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需要扶养的一方有要求对方付给扶养费的权利。苏少华与赵治国处于夫妻关系存续期间,苏少华没有经济来源,双方自2004年8月15日始至今开始分居至今,苏少华没有经济来源,。作为有经济扶养能力的一方赵治国应尽其对妻子苏少华尽的夫妻扶养义务,。赵治国以苏少华不与其共同生活为由,拒绝支付以苏少华扶养费没有履行对其的夫妻扶助义务理由不充分,为由拒绝负担苏少华扶养费于法相违,其该项上诉理由不应予以支持。但夫妻间相互扶养义务生活不仅光是物质上相互支持与照顾的,也应包括有精神上的相互关心与呵护,苏少华拒绝与没有与赵治国共同生活,也未没有尽到夫妻间的扶养义务,在赵治国能愿为其提供居住条件情况下,住房后,苏少华仍坚持在外还要求租房居住,并要求赵治国承担因此而产生的过高的生活费用于理于法不符,其不当要求不应得到支持。该项租房费用系额外支出,苏少华以其在外租住房屋经济负担重为由,要求赵治国每月支付扶养费数额为800元,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不应予以采纳。鉴于但苏少华系城镇居民,且年老体弱需要照顾,本院依据其实际情况及赵治国的负担能力,以参照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2004年度城镇人均生活费支出数据(每人每年5709.7元)的数额,的标准确定计算其应得的扶养费为宜。原审判决确定的扶养费数额依据不足,本院予以纠正。据此,原审法院判决认定主要事实基本清楚,但适用法律欠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二)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撤销蚌埠市蚌山区人民法院(2005)蚌山民一初字第311号民事判决;:
二、赵治国每月支付给苏少华扶养费476元,自2004年8月15日起支付至双方夫妻关系终止结时为止。
一审案件受理费350元,由苏少华负担,。二审诉讼费350元,由赵治国负担。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
廖某某追加抚养费纠纷
346人看过
-
何某某诉何某抚养费纠纷判决摘要
474人看过
-
在哪里起诉扶养费纠纷?
373人看过
-
和解前夫妻扶养费纠纷
101人看过
-
有扶养费纠纷可以出国吗
238人看过
-
非婚生子女归哪方抚养——黄某诉张某某抚养费纠纷案
369人看过
扶养通常概指各种社会关系中针对"弱者"所发生的经济供养和生活扶助,一般涵盖四个方面: (1)以国家为主体,在特定情形下体现社会福利的公力扶养,包括各种灾害救济、贫困救济、民政抚恤等; (2)以一定的社会组织、机构、单位为主体并逐步走向社会化... 更多>
-
非婚生子女归哪方抚养——黄某诉张某某抚养费纠纷案北京在线咨询 2021-01-28黄某诉张某某抚养费纠纷案 ——非婚生子女归哪方抚养问题 【案情】 原告:黄某,男。 被告:张某某,女。 原告黄某与被告张某某于1996年5月认识,同年10月发生两性关系,张某某于1998年6月29日生育一女孩黄××,是其与黄某的非婚生子女,后双方因发生纠纷诉至法院要求解除同居关系,经一审法院民事判决书判决维持张某某、黄某的非婚生女儿由张某某抚养,黄某同意每月支付抚养费500元。
-
夫妻之间的扶养费纠纷福建在线咨询 2022-07-11扶养费纠纷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七条,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无固定收入的,抚育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
-
赵某某、李某某、张某某与李某某继承纠纷案海南在线咨询 2021-01-22上诉人(原审被告)赵某某,女,1967年10月9日出生,汉族,农民。 委托代理人冯某某,男,1949年7月 15日出生,汉族,登封市司法局干部。 委托代理人丁银州,登封市嵩阳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 上诉人(原审被告)李某某,女,1998年9月 24日出生,汉族,住址同上诉人赵某某。 法定代理人赵某某,基本情况同上,系上诉人李某某之母。 诉人(原审被告)张某某,男,1990年8月
-
关于扶养费纠纷去哪起诉浙江在线咨询 2022-05-12关于扶养费纠纷,当事人可以前往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进行起诉。如果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可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如果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
-
抚养纠纷与扶养纠纷该怎么处理?福建在线咨询 2022-07-0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对子女抚养问题,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及有关法律规定,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出发,结合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等具体情况妥善解决。根据上述原则,结合审判实践,提出如下具体意见: 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