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强制员工加班的法律风险有哪些方面
强迫加班的法律责任是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以处以罚款。用人单位延长工作时间应当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并且需要依法支付加班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第九十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律规定,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以处以罚款。
二、不定时工作制如何计算加班费
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六十七条有规定,经批准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不受《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日延长工作时间标准和月延长工作时间标准的限制,但用人单位应采用弹性工作时间等适当的工作和休息方式,确保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和生产、工作任务的完成。
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三条也对不同工作时间制度加班费的计算进行了规定,其最后一款规定:实行不定时工时制度的劳动者,不执行上述规定。
从全国性质的法律规定来看,并没有规定不定时工作制的加班情形,普遍认为不定时工作制是不计算加班时间和加班费的,只有在部分地区如上海、深圳的工资支付条例中规定,在法定假日加班,不定时工时制的人员也有加班费,按300%的日工资支付。
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就加班问题在劳动合同中进行约定,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公司不支付职工加班费,职工可以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进行投诉或者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
三、加班费的仲裁时效是多久
劳动仲裁的时效为一年;拖欠工资争议,劳动者申请仲裁时劳动关系仍然存续,仲裁时效从离职之日开始计算,除非能够证明劳动者已经收到拒付工资的书面通知的除外;综上,如果劳动者在离职之后一年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拖欠的所有加班工资,除非劳动者者已经收到拒付工资的书面通知的除外。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仲裁时效】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四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延长工作时间不受本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限制:\n(一)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紧急处理的;\n(二)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n(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
公司员工强制加班合法与否法律解析
308人看过
-
加班与加班费支付的法律风险有哪些
398人看过
-
员工因加班过度去世,公司面临赔偿风险
482人看过
-
公司加班申请的内容有哪些方面?
105人看过
-
公司强制员工加班可以举报吗
166人看过
-
拒绝强制加班员工是否有法律依据
101人看过
-
公司员工加班是否强制四川在线咨询 2022-07-22如果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
公司法律风险控制管理方面常见问题有哪些澳门在线咨询 2021-12-22法律风险控制措施包括: 公司在设立、经营、终止等过程中,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 2、完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建设,有效遏制可预见和潜在风险; 3、增强企业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 4、其他措施。
-
公司不得加班, 但是公司有权强制员工加班吗?江西在线咨询 2021-12-22用人单位不得强迫员工加班。用人单位强迫员工加班,劳动者可以立即终止劳动合同,无需事先通知用人单位,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同时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
-
-
加工承揽合同的法律风险包括哪些方面四川在线咨询 2022-06-09加工承揽合同中原材料提供及风险负担。原材料可以由定作方或承揽方提供。不管哪方提供,均要约定对原材料的质量要求。作为定作方在订立合同时,应特别注意因自己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引发承揽方行使留置权带来的连锁风险。定作方提货和承揽方送货两种方式在货物的毁损灭失风险有很大的区别,需要谨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