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欠钱不还能不能告诈骗
欠钱不还不可以告诈骗。首先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私人财物。其次,诈骗罪是刑事犯罪,个人是没有权利提起诉讼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一百九十二条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二、欠钱不还还被拉黑了怎么办?
欠钱不还被债务人拉黑了的话应该准备好证据起诉,要想打好债务纠纷官司,在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时,必须提供下列证据:
1、提供能够证明债权债务关系存在的借据、欠条或借贷合同等书面证据。没有书证的,应提供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时间、地点、金额,并提供无利害关系的证人证言或证据线索。
2、有担保人的,应提供担保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和住址;担保人是法人的,应提供法人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及其住址。有担保协议的应提供书面担保协议或担保条款。
3、有抵押物的,应提供抵押物的名称、数量、价款数额、存放地点和保管人的姓名等证明材料。
4、提供债务人逾期不履行、不完全履行义务的证明材料和在诉讼时效期间主张权利的证明材料。
5、关于共同被告的相应证据,如列夫妻另一方为共同被告,应提交婚姻关系证明;股东出资不到位、抽逃出资、股东滥用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的相应证据。
三、债务纠纷的诉讼流程是什么?
1、原告起诉。
2、法院受理后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
3、被告在十五日内提交答辩状,法院在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送达原告如果被告不提交答辩状,不影响审理。
4、决定开庭审理的案件,法院在三日前通知当事人并公告。
5、法庭调查阶段包括:当事人陈述;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宣读鉴定结论;宣读勘验笔录。
6、法庭辩论包括: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者答辩;互相辩论。
法庭辩论终结,由审判长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后顺序征询各方最后意见。
7、法庭辩论终结,应当依法作出判决。判决前能够调解的,还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8、判决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五章 侵犯财产罪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
被告诈骗还了钱能不能出来
74人看过
-
有人欠我钱能不能要钱不还
140人看过
-
借钱还不上,能否以诈骗相告?
234人看过
-
欠债不还如何能告成诈骗罪
138人看过
-
在我国电信诈骗能不能缓刑
229人看过
-
我国起诉欠钱不还能拘留吗
165人看过
-
-
欠钱不还,能告他诈骗吗,会怎样处理湖北在线咨询 2023-05-29欠钱不还,是民事纠纷,不是诈骗。如果在借钱(欠钱)时就有欺骗、欺诈的故意,就有不想归还的想法,才可能是诈骗行为。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区别民事借贷纠纷和诈骗犯罪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行为获取的款项是否存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所谓“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指行为人意图使用非法手段对他人所有的财物行使事实上的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
-
-
欠网贷80万还不上能告诈骗吗山西在线咨询 2023-12-02网贷逾期是可能被起诉的,从法律上来说,只要借款人没有在约定的时间内按时还款,那么贷款机构就有权起诉逾期用户,不过具体多久会被起诉还是看各网贷平台的规定,不同网贷平台的起诉标准不同。 通常网贷逾期后,贷款平台不会立即对逾期用户采取起诉手段,而是先通过短信、电话的方式对逾期用户进行催收。因为起诉是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以及财力的,并且起诉耗时比较久,而平台起诉的最终结果也只是将欠款收回,所以通过催收可以将
-
有自愿给钱的能不能告诈骗新疆在线咨询 2022-06-121、自愿给钱又反悔是不可以告诈骗的,诈骗罪需要符合诈骗罪的犯罪构成。 2、诈骗罪的构成分别是: (1)主体是具有相应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 (3)主观上是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产的目的; (4)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通过诈骗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并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