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不优于民事欺诈。刑法是最后的规范手段。如果可以用民法规范,就不用刑法。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民事欺诈行为是指在民事活动中,一方当事人故意以不真实情况为真实的意思表示,使对方陷于错误认识,从而达到引起一定民事法律关系的不法行为。
诈骗罪合同与诈骗罪的区别
1、在侵犯客体上:诈骗罪只侵犯了公私财产的所有权,是简单客体,而合同诈骗罪除了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外,还侵犯了市场交易秩序和国家合同管理制度,因此侵犯的是复杂客体,这也是为什么诈骗罪属于侵犯财产的犯罪,而合同诈骗属于破坏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原因所在。
2、在犯罪客观方面:诈骗罪主要表现在行为人采取欺骗的行为,使受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而交付财产。诈骗罪的手段多种多样,不限于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而合同诈骗罪是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合同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因此合同诈骗罪的手段仅限于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利用合同手段骗取公私财物。
3、在定罪量刑方面:诈骗罪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
名“借”实“骗”诈骗罪与民事欺诈的区分
378人看过
-
民事欺诈还是诈骗罪?怎么区分
355人看过
-
欺诈与诈骗罪的区别及认定方法
183人看过
-
从刑事辩护的角度看诈骗犯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区别
480人看过
-
欺骗与欺诈的法律区别
76人看过
-
该如何区分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
252人看过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
什么是合同诈骗罪,同民事欺诈行为的区别,合同诈骗与诈骗罪的区别西藏在线咨询 2022-03-07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同民事欺诈行为的区别: (1)主观目的不同。民事欺诈是为了用于经营,借以创造履行能力而为欺诈行为以诱使对方陷入认识错误并与其订立合同,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只希望通过实施欺诈行为获取对方的一定经济利益,而合同诈骗罪是以签订经济合同为名,达到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
如何区分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诈骗罪与诈骗罪的界限,区别在哪里北京在线咨询 2022-03-05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民事欺诈行为则是指在民事活动中,一方当事人故意以不真实情况为真实的意思表示,使对方陷于错误认识,从而达到引起一定民事法律关系的不法行为。两者都采用欺骗方法,主要区别在于:一是民事欺诈行为的当事人采取欺骗方法,旨在诱使对方陷入认识错误并与其交易从而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而诈骗罪实施欺骗
-
欺诈罪与诈骗罪的区别及判断方法贵州在线咨询 2024-11-19欺诈罪和诈骗罪的区别在于: 1. 欺诈是一种民事行为,通常指用夸大事实或虚构事实的方法,以创造履行能力并诱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并与其订立合同,从而达到谋取利益的目的。 2. 《刑法》对诈骗罪的目的有明确的规定,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具体来说是指行为人不打算付出任何代价或做出任何劳务,仅通过取得对方信任而非法占有财物。 3. 欺诈虽然在客观上表现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但其欺诈行为仍在民事法律关系范
-
什么是,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如何区分?台湾在线咨询 2022-10-26一、什么是合同诈骗罪我国刑法第224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侵害的客体既包括国家的合同管理制度,还包括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行为上主要表现为刑法所列举的五种情形: 1、虚构单位名义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即虚假主体; 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即虚假担保; 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
-
民事欺诈是不是诈骗罪宁夏在线咨询 2022-11-05民事欺诈行为符合下列构成成立诈骗罪: 1、客体是他人的公私财产; 2、客观上表现为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实施诈骗行为; 3、主体是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单位; 4、主观上是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对方财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