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并购中的有关问题及对策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06 05:50:11 317 人看过

l、外资并购最大的负面效应在于它有可能导致垄断,从而压制东道国的幼稚工业、控制东道国市场、破坏东道国原有的竞争秩序。一些跨国公司利用其在技术、资金、管理上的优势,通过向其并购的企业提供融资、研究与开发、销售等方面的服务,轻易地并购了一些在行业占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甚至出现了全行业、全地区的国有企业被其并购控股的情况,其后果是恶化了行业内大多数企业的生存环境,大量的垄断利润被外资占有。

克服外资并购负面效应的核心法律就是竞争法体系。目前我国的竞争政策制度建设还很不完善:《反垄断法》至今尚未出台,有关国内竞争的法律只有《反不正当竞争法》,但它只规定了行政垄断、公用事业垄断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对公司因并购方式引起行业过度集中所形成的垄断却没有规定。为了保护竞争、防止垄断,我们必须依照国际惯例,采用市场的、法律的手段来反垄断。要尽快制定《反垄断法》,对外资通过收购国内上市公司可能达到市场垄断的收购行为进行限制,其内容应包括:

(1)垄断控制制度;

(2)经济过度集中的阻却制度;

(3)横向限制和纵向限制制度;

(4)不公正交易方法与歧视规制等。

2、外资并购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较大的风险。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还是相对隔离的,国际资本直接投资我国证券市场,不仅可以获得直接投资收益,还可以获得套利的机会,可能造成市场的动荡。另一个是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和产权交易立法及监管滞后,加上地方政府和企业引资心切等因素,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时往往出现资产评估不严格和股权转让价格偏低的现象,引起国有资产的流失。当前发生的外资并购中,已有出现股权的转让价格比净资产贬值超过30%的现象。从上市公司内部来看,跨国公司在并购国内上市公司时,除投入设备和资金外,还会充分运用其品牌、技术、服务等无形资产,尽可能无偿和更多地占用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另外,还存在着中小股东的利益受损的风险,外资突然撤离并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等。

为了防范这些可能发生的风险,监管部门必须在制度上有所防范。例如,可以借鉴遴选战略投资者的做法,规定外资收购上市公司股权之后,必须持有一定的期限。虽然时间上的限制可能会使得外资收购的退出风险增加,但并不会阻止真正的跨国战略投资者来投资。从金融监管体系来看,加强监管部门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实时监管,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在发现苗头时及早干预市场,从而保持市场的稳定和维持市场的信心;从市场发育来看,加快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和发展,扩大市场规模和市场容量,培育更多的各种机构投资者,培育健康的投资理念,有助于降低外资撤离对证券市场造成的不良影响;从宏观经济来看,继续保持我国GDP的稳定增长,稳步推进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的进程,维持稳定的政局,有助于增加跨国投资者的信心,防止外资撤离。从评估制度来看。应尽早出台《资产评估准则》,进一步规范评估程序;尽快建立权威的资产评估机构,保证资产评估的独立性和专业性;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加强对企业资产剥离重组的监督机制。在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方面,应遵循WTO要求的国民待遇原则,要求外资收购方和上市公司按照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的有关政策履行充分、及时披露有关信息的义务,对于达到强制要约收购触发条款的收购行为,强制其进行全面要约收购;要从整个市场的规范发展人手,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3、外资并购的法律不健全,操作规程不明确,限制了外资并购的发展。从目前我国的立法实践来看,对外资并购还没有一套完善、严格的外资审批制度来进行规范。外资并购的法律体系不仅包括直接与并购有关的法律法规,而且包括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如证券法、社会保障法等。由于目前我国这方面的法律还不完善,因此外资对并购的可行性、经济及政治风险很难做出确定的判断,只能小心翼翼地进入并购市场。在具体的并购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规程不明确,往往政出多头并且存在过多的干预,导致并购的手续复杂繁琐,不确定性因素多,增大了并购的交易成本。因此,要用统一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审批程序,明确审批权限,强化审批责任,简化审批手续,合理确定审批时限。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按照国际惯例实行自动核准制,适当保留普遍审查制,以提高外资审批效率,促进外资引进,有效防止地方政府短期行为和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发生。(2)在审批范围上,除了对资产和股权方式进行审批外,也要注意对各种形式的间接收购进行审批,如将非扶持股比例的股份认购、股份清除、认购配股及转配股等促使外商取得企业一定控制权的行业纳入审批范围,以防止外商以此种方式规避我国法律。(3)在外资并购的审批内容上,要具体审查外资进入的行业和被并购企业的规模,对并购后对该行业和我国的经济结构的影响要作出评估。(4)在审批规范上,应当力求统一,保证规范的相互衔接,避免出现政出多门、相互冲突的现象;应设立相应的专门机构,审批权限不宜下放太多;要简化、统一审批程序,做到科学化、合理化。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8月12日 17:43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外资并购相关文章
  • 外资并购境内企业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取向研究
    1、世界跨国并购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世界投资报告》多年统计,1995年世界跨国直接投资超过3000亿美元,1999年超过1000亿美元,2000年达到13930亿美元的峰值。随着世界大部分地区经济增长放缓,特别是互联网经济的全球泡沫,全球投资活动急剧减少。2001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823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41%;2002年,为6512亿美元,下降了21%。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市场准入放宽,投资软硬环境不断改善,中国对国际投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2002年,中国吸收了创纪录的527亿美元的跨国直接投资,创下当年世界之最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跨国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是由跨国并购(M&;A)这是一个巨大的增长。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世界投资报告》统计,1996年世界跨国并购超过2000亿美元,达到2270亿美元,占当年3861亿美元跨境直接投资的59%;2000年超过
    2023-05-07
    454人看过
  • 外资并购境内企业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取向研究
    1、世界跨国并购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世界投资报告》多年统计,1995年世界跨国直接投资超过3000亿美元,1999年超过1000亿美元,2000年达到13930亿美元的峰值。随着世界大部分地区经济增长放缓,特别是互联网经济的全球泡沫,全球投资活动急剧减少。2001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823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41%;2002年,为6512亿美元,下降了21%。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市场准入放宽,投资软硬环境不断改善,中国对国际投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2002年,中国吸收了创纪录的527亿美元的跨国直接投资,创下当年世界之最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跨国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是由跨国并购(M&;A)这是一个巨大的增长。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世界投资报告》统计,1996年世界跨国并购超过2000亿美元,达到2270亿美元,占当年3861亿美元跨境直接投资的59%;2000年超过
    2023-05-07
    83人看过
  • 外资并购存在的法律问题
    1、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给予的政策过于优惠。一些地方政府在引进外资过程中一味降低条件,不计成本,过于强调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增强优惠力度,如降低中方持股比例,技术上没有更高要求,对人员、债务的承诺比较多。中央政府的外资管理政策和体制缺乏纪律和法规约束,存在很多漏洞,地方政府也往往随意执行,包括将较大的投资项目分解成小项目,以符合较低级别的审批权限。外国投资者在中国经常得到超国民待遇,比国内企业享有更多的独立性。由此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后果,造成中方权益受损,甚至导致国有资产流失。2、存在利润转移现象。有的外商在合同中就载明大部分,至少是关键零部件由外商在国外的企业提供,外商藉此通过零部件加价将国内企业的利润转移出去,造成国内合资企业连年亏损。有些企业则将技术转让费定得较高,缴纳时间较长。更有一些不法外商,利用国内一些企业引进外资的经验不足,进行欺诈活动。如一些外商在并购后独揽合资企业的经销
    2023-04-16
    272人看过
  • 外资并购存在的法律问题
    1、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给予的政策过于优惠。一些地方政府在引进外资过程中一味降低条件,不计成本,过于强调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增强优惠力度,如降低中方持股比例,技术上没有更高要求,对人员、债务的承诺比较多。中央政府的外资管理政策和体制缺乏纪律和法规约束,存在很多漏洞,地方政府也往往随意执行,包括将较大的投资项目分解成小项目,以符合较低级别的审批权限。外国投资者在中国经常得到超国民待遇,比国内企业享有更多的独立性。由此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后果,造成中方权益受损,甚至导致国有资产流失。2、存在利润转移现象。有的外商在合同中就载明大部分,至少是关键零部件由外商在国外的企业提供,外商藉此通过零部件加价将国内企业的利润转移出去,造成国内合资企业连年亏损。有些企业则将技术转让费定得较高,缴纳时间较长。更有一些不法外商,利用国内一些企业引进外资的经验不足,进行欺诈活动。如一些外商在并购后独揽合资企业的经销
    2023-06-05
    297人看过
  • 外资企业并购的法律问题
    我国外资并购概述1.我国外资并购的历史回顾我国的外资并购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1)萌芽期(1995年7月至9月)。在此以前,由于没有外资并购的先例,国家也就没有关于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政策法规,但是一些有战略眼光的外国资本开始试探外资并购的途径。1995年7月5日,日本五十铃和伊藤忠联合以协议方式,一次性购买北旅公司4002万非国有法人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5%,日方承诺所持股份八年不转让并参与北旅公司的经营管理,开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的先河(由于盈利情况不佳,2000年五十铃和伊藤忠将外资股全部转让)。随后,在1995年9月,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以4000万美元认购江铃1.39亿新发B股,占江铃发行后总股本的20%,成为江铃的第二大股东。(2)限制期(1995年9月至1999年8月)。北旅事件在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方面引发了许多问题,包括税基确认、评估方法、信息披露等。基于控制市场开放进程、防止国
    2023-06-05
    210人看过
  • 外资并购上市公司中的国有股定价问题
    投资者通过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成为被收购公司的股东,进而可以行使股东的相应的权利,但同时也必须承担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责任。法律咨询:外资并购上市公司中的国有股定价问题的咨询律师回答:并购当事人应以资产评估机构对拟转让的股权价值或拟出售资产的评估结果作为确定交易价格的依据。并购当事人可以约定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资产评估机构。资产评估应采用国际通行的评估方法。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导致以国有资产投资形成的股权变更或国有资产产权转移时,应根据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评估,确定交易价格。禁止以明显低于评估结果的价格转让股权或出售资产,变相向境外转移资本相关法律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有关内容的规定第八十九条发起人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应当同银行签订代收股款协议。代收股款的银行应当按照协议代收和保存股款,向缴纳股款的认股人出具收款单据,并负有向有关部门出具收款证明的义务。第九十条发行股份的
    2023-06-05
    479人看过
换一批
#兼并收购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就是指投资者采用各种有效方式,直接或间接兼并、合并或收购在我国境内公开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 外资并购的作用如下: 1、外资并购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及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2、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 3、提高了... 更多>

    #外资并购
    相关咨询
    • 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有什么?
      湖南在线咨询 2022-08-06
      执行者素质不高社会保障有着悠久的历史、深邃的理念、复杂的制度、完善的运行机制,而且社会保险业务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法律、金融、保险、财会、统计、计算机信息管理等多学科、多门类、多方面的知识。可见,社会保障执行人员的高素质对于社会保障公平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与其重要性不对称的是,我国社会保障行政执行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存在文化程度低,专业技术人才少等问题,易于出现因对政策的认识不够、理解不
    • 离婚协议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上海在线咨询 2021-01-24
      1、离婚协议内容过于简单,不具有可操作性。 比如,协议约定:“双方同意离婚;女儿归男方抚养;财产已分割完毕,双方对此无异议。” 子女抚养问题争议不大,即使有争议,也可以很容易通过法院解决。但财产问题却漏洞较大,“财产已分割完毕”意味着双方对财产的数额、分割的方案、分配的数目均已协议一致,并处置完结。但是,有哪些财产、如何进行分割,协议当中却没有体现。这样,会产生两种对立的观点: 第一种,既然财产分
    • 中资并购海外企业的风险及其应对方法
      香港在线咨询 2023-02-24
      中资并购海外企业的风险有: 1.文化整合风险; 2.品牌整合风险; 3.管理能力风险; 4.整合成本风险; 5.人力整合风险。 中资并购海外企业的应对方法有: 1.建立完善体系,全面评估风险; 2.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 3.妥善整合资源,重视文化融合。
    • 公司变更涉税问题及相关对策
      天津在线咨询 2023-03-13
      1、公司变更法人税务上处理的办法:纳税人应当持公司变更法人的有关证明文件、税务机关发放的原税务登记证件等材料,自税务登记内容实际发生变化之日起30日内,或者自有关机关批准或者宣布变更之日起30日内,办理变更税务登记。 2、法律依据: 《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十八条 纳税人按照规定不需要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或者其变更登记的内容与工商登记内容无关的,应当自税务登记内容实际发生变化之日起30日
    • 并购重组涉及的法律问题有哪些
      云南在线咨询 2023-05-10
      并购重组一般存在如下法律问题: 1、购买股权中的定价问题、公司股东人数等法律问题; 2、资产收购中的法律问题。不收购负债; 3、合并中的法律问题。保障债权人利益的问题; 4、重组中的法律问题。缺少重组的完整法律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