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则案例谈合同的签订
案件回放:
近日,杭州萧山一摩擦材料有限公司因与对方签订购销协议时,把“起诉”写成了“上诉”,只因一字之差,使本来可以在萧山打的官司硬是跑到了广东。
2001年初,该摩擦材料有限公司与广东中山市一个个体业主签订购销协议。协议写明购销货物的名称、质量、数量、价款、违约责任及解决办法等。协议签订后,该公司即向广东方供货,至同年6月,广东方共拖欠货款8万多元。经催讨,广东方承诺在2001年10月前付清。但到期后,广东方却未履行承诺。无奈之下,该公司向所在地萧山法院起诉。
法院受理后不久,广东方就提出了管辖权异议,认为与该公司订立的购销协议第4条约定为:“如遇违约,由双方先行协商,协商无果,应向原告所在地法院上诉。”而“上诉”属于二审程序,双方事先约定二审程序是违反法律规定的,故该约定无效,此官司应由广东中山市人民法院审理。
这时,材料公司才发现在合同上写错了字,把“起诉”写成了“上诉”。对此,萧山法院也“无能为力”,该公司只好“辛苦”一趟,跑到广东打官司了。
分析:
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是当事人在交易中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依据。有关交易的一切包括引起争议时管辖的法院,当事人均可在合同中约定,但这种约定须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约定管辖不能违反级别管辖的规定,否则约定无效,这是本案萧山法院将案件移送到广东的原因。
当事人在合同上的签字盖章就意味着要开始承担合同上约定的责任,享有合同带来的权利。因此签订一份内容明确、条款完备、意思表示真实的合同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案中萧山公司的本意是在引起诉讼时由萧山法院管辖,但因在签订合同时疏忽大意,造成合同上表述的意思与自己的真实意思不相符,导致合同的条款无效,从而不能按照自己最初的意思行使合同上的权利。
提示:
针对合同的特点,公司审计法务部提醒各业务部门对外签订合同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签订合同时对合同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仔细推敲,做到表述准确,没有歧义;
2、合同各个条款的内容必须是明确的;
3、自己无法做到或虽能做到但做起来成本较大的承诺不能出现在合同中;
4、对于对方的承诺要求其写进合同当中;
5、尽可能考虑以后交易中可能出现到的问题,做到合同条款完备;
6、充分理解合同中各个条款的意思及风险,对专业术语或者法律术语较多的合同要请专业人士或者律师或法律审查;
7、必要时对对方的签约
-
本田“HONDA”诉力帆“HONGDA”一字之差引发诉讼
240人看过
-
视频出庭免证人奔波之苦
343人看过
-
私订协议抱养奔波5年陷“黑户死结”
227人看过
-
是壹是贰争议大一字之别差万元
434人看过
-
一字之差戴尔败北CN域名争议案
317人看过
-
一辆奔驰车之争
228人看过
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同意接受要约的全部条件以缔结合同的意思表示。承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作出; (2)承诺须向要约人作出; (3)承诺的内容须与要约保持一致; (4)承诺必须在要约的有效期内作出。... 更多>
-
是壹是贰争议大一字之差差万元重庆在线咨询 2022-10-31是壹还是贰因字体书写不规范,凭据上的这个字看起来既像壹又像贰。然而一字之差却相差万元金额,围绕是壹字还是贰字的问题,河南省许昌市某公司与许某对薄公堂,日前,河南省XX依法审结了这起拖欠货款纠纷案。1997年8月1日,许某给河南省许昌市某公司出具凭证一份,大致内容为所在单位欠许昌市某公司木材款x万元零伍百元情况属实。然而,许某凭证中的万元之前的字书写得既像壹又像贰。后某公司向许某催要欠款,双方就凭据
-
一字之差,可能引起法律的争议!澳门在线咨询 2022-10-161、性质不同:交付定金的合同(协议)是从合同,依约定应交付定金而未付的,不构成对主合同(协议)的违反;交付订金的合同(协议)是主合同的一部分,依约定应交付订金而未交付的,即构成对主合同(协议)的违反。2、承担的责任不同:交付和收受订金的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债务时,不发生丧失或者双倍返还预付款的后果,订金仅可作损害赔偿金。而约定定金的合同(协议),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
-
直接到公安局报有哪些奔波之苦?新疆在线咨询 2022-10-30到公安局报户口,如果材料齐全,办理人员也不多的话,当天就可以办好。以山西省为例。《山西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最新修订)》第一百二十一条公安机关对公民或者单位申报的户口登记事项,应当按照以下情形办理:(一)对符合条件、证明材料齐全,且按规定可以当场办理的,应当当场予以办理;(二)对符合条件、证明材料齐全,但按规定需调查核实、上报审批(审核)的,应当按规定进行调查核实、上报审批(审核);(三)对不符
-
合同的一字之差有效吗辽宁在线咨询 2023-05-30是有效的,可以由合同双方当事人协商更正。 合同文本采用两种以上文字订立并约定具有同等效力的,对各文本使用的词句推定具有相同含义。 各文本使用的词句不一致的,应当根据合同的相关条款、性质、目的以及诚信原则等予以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