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交的五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1、养老保险
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2、医疗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费由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按保险缴费基数进行缴纳。如北京的缴费比例是单位10%,个人2%。职工自批准法定退休的次月起,个人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具体请以当地政策规定为准)。
3、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费由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按照缴费基数进行缴纳。以北京为例,缴费比例1%,单位缴费比例0.8%,个人缴费比例0.2%。
4、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费按照保险基数进行缴纳,由公司全额缴纳。治疗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5、生育保险
生育保险费按照保险基数进行缴纳,由公司全额缴纳。参加生育保险男职工的配偶无工作单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按照规定的生育医疗费标准的50%享受生育补助金;参加生育保险男职工的配偶有工作单位但未参加生育保险的,生育保险基金不予支付相应的医疗费用及其他生育保险待遇。
哪些单位可以交五险一金?
1、个体工商户:指有经营能力并依照《个体工商户条例》的规定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公民。《个体工商户条例》第2条第1款规定:有经营能力的公民,依照本条例规定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2、企业:一般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二条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
实习单位没有缴纳五险一金
64人看过
-
五险一金用人单位一定要缴纳吗
61人看过
-
单位缴纳五险一金的比例是多少,五险一金的缴费年限
441人看过
-
单位缴纳五险一金的办理流程
83人看过
-
哪些单位缴纳五险二金
395人看过
-
用人单位不缴纳五险一金是否是合法的
130人看过
五险一金是指用人单位给予劳动者的几种保障性待遇的合称,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及住房公积金。 企业不按时足额为员工缴纳社保的,将被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甚至是处以欠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逾期不缴... 更多>
-
现在单位可以缴纳五险一金,五险一金有哪些辽宁在线咨询 2022-06-13五险一金不存在企业五险一金和事业单位五险一金,区别就是:事业单位会按实际工资对应的基数购买或者比例高的,而企业一般按最低标准进行购买。好在2018年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了,2019年以后社会保险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也就是企业也得按照实际工资进行购买。所以,你需要考虑的是缴费基数。
-
单位没有缴纳五险一金如何举报福建在线咨询 2023-03-02五险一金是指用人单位给予劳动者的几种保障性待遇的合称,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及住房公积金。 在职职工个人应当按照规定缴存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为“应当缴纳“项目,法律上应当即为必须,同时缴纳也表现出这是一项义务。 用人单位不为劳动者购买社会保险(俗称五险)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有关行
-
在原单位缴纳五险一金,离职后,如果在新单位缴纳,五险一金怎么办宁夏在线咨询 2022-02-24在原单位缴纳五险一金,离职后,五险一金的处理方式是:一、养老保险有个人账户,身份证号就是帐号,辞职后可以有三种处理方式: 1,停止交费,形成缴费年限中断,个人账户积累停止,但只要时间不长对今后影响不大; 2,由于个人全额缴纳,即不中断缴费把过去连同企业缴纳的部分一并自己缴纳,但这样个人负担较重不太合算。二、如果到外地谋职可以办理保险转移手续,到新的就业地区。不管哪种方法,找到新的工作单位按原帐号继
-
五险一金必须由用人单位缴纳吗?海南在线咨询 2021-12-17五险一金中的五险用人单位必须缴纳。用人单位应当自用人之日起30日内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社会保险登记。未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其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
五险一金个人缴纳多少,单位缴纳多少西藏在线咨询 2021-12-17五险一金缴费比例一般为:医疗保险单位缴费6%个人缴2%;养老保险单位缴纳19元%个人缴8%;失业保险单位支付0.6%个人缴0.4%;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由用人单位缴纳,劳动者不缴纳;职工和单位缴纳公积金的比例不得低于5%,最高不超过12%。支付比例因地而异,具体比例应咨询当地劳动部门。